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1844年中進士,官至知州。與龔自珍、林則徐交往甚密,時人并稱“龔魏”,同為變法維新的思想先驅。鴉片戰爭爆發后,英軍攻陷定海,正在家奉養老母的魏源得知一名英國軍官在浙江海面被俘,匆匆趕到寧波前線軍營審訊,根據該俘口供,采以他聞,寫成《英吉利小記》。1841年,英軍再次挑起戰火時,他投到欽差大臣裕謙幕府,積極參與策劃浙東抗英斗爭。在欣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事跡后,他曾寫有“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時翻看吏縱夷”的詩句。熱情歌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憤怒聲討投降派為侵略軍解圍的可恥行徑。
鴉片戰爭的失敗,《南京條約》的簽訂,給他很大刺激。魏源痛定思痛,發奮著述,尋求中國戰敗的原因,先后完成了《圣武記》和《海國圖志》。《海國圖志》一書,是遵林則徐囑托并在他編譯的《四卅志》基礎上,廣泛搜集中外歷史資料后纂輯而成的。全書先是五十卷,后增為六十卷和一百卷。這部書第一次系統地向中國人民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地理分布和歷史政情,分析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探求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辦法。魏源明確表示此書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他認為外國的“長技”有三:一是戰艦,二是火器,三是養兵練兵之法。中國應該把這些“長技”學過來,在廣東設立造船廠、火藥局,聘請外國技師,學習制造軍用炮艦,也可制造民用物品;并建議允許沿海商民設廠仿造,通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發展新式工業,加強國防力量,達到抵御外國武裝侵略的目的。魏源這種“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在當時是對長期閉關自守、妄自尊大的封建主義思想的挑戰,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開風氣的意義,對以后的思想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后來的洋務派正是繼承魏源的這一思想開展了洋務運動,維新派也從中汲取啟蒙的思想營養,形成變法維新思想。《海國圖志》傳入日本后,馬上翻刻成風,對明治維新也有一定影響。此外,魏源的主要著作還有《古微堂集》、《古微堂詩集》、《書古微》等。可參看李侃:《論魏源》、《歷史學》,1979年第4期。
上一篇:魏晉清談
下一篇:魏源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