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革命民主主義政治家,第三黨的締造者和領袖。1895年3月1日生于廣東省惠陽縣。字擇生。少年時代受革命黨人鄧鏗(字仲元)影響,立志學軍事。1919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0年應鄧鏗之邀,投粵軍。曾任工兵營營長等職,為鄧鏗左右手。1922年,鄧鏗被陳炯明暗殺,鄧演達繼續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23年,孫中山建立廣東大元帥府,鄧演達升任粵軍第四軍一師三團團長。為保衛大元帥府,先后參加討伐桂軍沈鴻英叛亂、滇軍楊如軒和楊池生叛亂,及擊退陳炯明部進擾等戰役戰斗,屢建戰功,深受孫中山器重。
1924年國共合作成立。鄧演達衷心擁護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三大革命政策。參加黃埔軍校籌建工作,建校后任教練部副主任兼學生總隊長。此間,同共產黨人緊密合作。因受蔣介石排擠,于同年8月離校出國深造。1925年初抵德國柏林。在那里博覽群書,同旅德的中國共產黨人交往,并與孫炳文等組成國民黨旅歐支部。1925年冬,取道莫斯科回國。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隨后,任黃埔軍校教育長,主持校務。與蔣介石共事以大局為重,遇事秉公直言。與共產黨人密切合作,支持政治工作。中山艦事件發生,受蔣監視。不久,被蔣調往潮州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教育長。
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鄧演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依靠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北伐軍攻下武漢,鄧演達留武漢繼續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并兼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派郭沫若前往江西,代表總政治部主持工作。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成立,兼代理校長(校長蔣介石)。湖北省政府成立,兼主席。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及反對蔣介石軍事獨裁、分裂革命的斗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及中央農民部部長。還被任命為中央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后又當選為軍事委員會委員兼主席團成員。
鄧演達是國民黨內最支持與重視工農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對省港罷工等工人運動關懷倍至。關于農民問題的不少觀點和毛澤東的意見一致,主張摧毀封建勢力,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接受毛澤東等人的建議,在武昌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任所長。還主持全國農民協會的籌備工作,領導土地委員會討論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鄧演達積極參與領導武漢地區討蔣斗爭。武漢政府第二次北伐,他隨軍出征,除領導總政治部工作外,并參加指揮作戰,深受廣大官兵愛戴。
鄭州會議后,武漢形勢急轉直下。汪精衛同各地反動勢力串通一氣,攻擊工農運動。鄧演達站在革命工農一邊,伸張正氣,打擊歪風。汪精衛背叛革命,鄧演達懷著“十二分痛切沸熱”的心情,發表《告別中國國民黨的同志們》辭別書和《辭職宣言》,化裝成檢查電線的工人離武漢出走。
1927年10月,鄧演達到莫斯科。同先期抵達那里的宋慶齡、陳友仁等研究,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繼承孫中山遺志,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并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之后赴歐洲等地做社會考察。
1930年5月,鄧演達回到上海。這時,他一方面洞識蔣介石國民黨的實質,主張推翻其反動統治;另方面又不認識中國革命規律,不了解共產黨的政策的正確性,而反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同年8月9日,在上海主持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任總干事。
第三黨成立后,鄧演達為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進行了一系列的組織工作和軍事策動等工作。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租界被巡捕逮捕,旋被解往南京關押。1931年11月29日被蔣介石秘密殺害于南京。
鄧演達閱歷豐富,學識淵博,文思如涌,運筆若飛,留給后人很多有重要價值的論著。已編輯出版《鄧演達文集》。關于鄧演達生平可見褟倩紅《鄧演達》一文,載《中共黨史人物傳》第十七卷,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鄧世昌
下一篇:邦達列夫,尤·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