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增渝
何其芳
設(shè)想獨步在荒涼的夜街上,一種枯寂的聲響固執(zhí)的追隨著你,如昏黃的燈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該對它珍愛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腳步的獨語。
人在孤寂時常發(fā)出奇異的語言,或是動作。動作也就是語言的一種。
決絕的離開了綠蒂的維特,獨步在陽光與垂柳的堤岸上,如在夢里,誘惑的彩色又激動了他作畫家的欲望,遂決心試卜他自己的命運了;從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從垂柳里擲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見它的落下他就將成功一個畫家,否則不。——那寂寞的一揮手使你感動嗎?你了解嗎?
我又想起了一個西晉人物,他愛驅(qū)車獨游,到車轍不通之處就痛哭而返。
絕頂?shù)歉撸l不悲慨的一長嘯呢?是想以他的聲音填滿宇宙的寥闊嗎?等到追問時怕又只有沉默的低首了。我曾經(jīng)走進一個古代的建筑物,畫檐巨柱都爭著向我有所訴說,低小的石闌也發(fā)出聲息,象一些堅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呻吟;而我自己倒成了一個化石了。
或是黃昏的燈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冊杰出的書,你將聽見里面各個人物的獨語。溫柔的獨語,悲哀的獨語,或者狂暴的獨語。黑色的門緊閉著:一個永遠(yuǎn)期待的靈魂死在門內(nèi),一個永遠(yuǎn)找尋的靈魂死在門外。每一個靈魂是一個世界,沒有窗戶。而可愛的靈魂都是倔強的獨語者。
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馳。有一所落寞的古頹的屋子,畫壁漫漶,階石上鋪著白蘚,象期待著最后的腳步;當(dāng)我獨自時我就神往了。
真有這樣一個所在,或者在夢里嗎?或者不過是兩章宿昔嗜愛的詩篇的揉合,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奇異的揉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掃,死者的床榻上長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靈回到他熟悉的屋子里,朋友們在聚餐,嬉笑,都說著“明天明天”,無人記起“昨天”。
這是頹廢嗎?我能很美麗的想著“死”,反不能美麗的想著“生”嗎?
冥冥之手牽張著一個網(wǎng),“人”如一粒蜘蛛蹲伏在中央。憎固愈令彼此疏離,愛亦徒增錯誤的掛系。誰曾在自己的網(wǎng)里顧盼,跳躍,感到因冥冥之絲不足一割遂甘愿受縛的悵憮嗎?
而何以我又太息:“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是慨嘆著我被人忘記了,抑是我忘記了人呢?
“這里是你的帽子,”或者“這里是你的紗巾,我們出去走走吧!”我還能說這些慣口的句子。而我那有溫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記起他:他屋里有一個古怪的抽屜,精致的小信封,函著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葉子:象為著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溫柔的記憶。墻上是一張小畫片,翻過背面來,寫著“月的漁女。”
唉。我嘗自忖度:那使人類溫暖的,我不是過分的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兩者都足以致病的。
印度王子出游,看見生老病死,遂發(fā)自印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樹菩提之陰,坐在下面思索一會兒。雖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個題目。
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象一張陰晦的臉壓在窗前,發(fā)出令人窒息的呼吸。這就是我抑郁的緣故嗎?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發(fā)見一個我的獨語的竊聽者了:象一個鳴蟬蛻棄的軀殼,向上蹲伏著,噤默的,噤默的和著它一對長長的觸須,三對屈曲的瘦腿。我記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筆描畫成的一個昆蟲的影子,當(dāng)它遲徐的爬到我的窗紙上,發(fā)出孤獨的銀樣的鳴聲,在一個過逝的有陽光的秋天里。
一九三四年
人類是一種群居的社會性動物。人的一生中遂不能不以較多的時間面對社會、面對家庭、面對他人。然而人又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個體,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他有個體性的精神活動和精神需求,應(yīng)該有機會獨自面對宇宙、自然和人生。
“獨語”,就是這樣一種個體性的精神活動。它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對話和交流,而是為了尋找一種領(lǐng)悟和體驗;不是為了把自己已知的告訴別人,而是為了思索和追問未知的一切。對“獨語”的內(nèi)容的探究,顯然指向哲學(xué)的思維,對“獨語”者的情念和具體感受的描述,則屬于文學(xué)的范疇,也正是這篇散文詩所要表達(dá)的東西。
作者的思路是比較奇特的。一開始就別出心裁地寫“腳步的獨語”,寥寥數(shù)語,即傳達(dá)出一種荒涼孤寂的情味。接下來寫用動作表示的“獨語”:維特的獨語和阮籍的獨語。在作者筆下,連古建筑的畫檐巨柱和低小的石闌都在獨語,“杰出的書”中各個人物更是無不在獨語:“溫柔的獨語,悲哀的獨語,或者狂暴的獨語。”“可愛的靈魂都是倔強的獨語者”。這既是作者對世界的一種理解,又可以看作他孤獨心境的一種外化和衍射。
當(dāng)作者為自己的獨語設(shè)置一種特定情景的時候,他選擇了“一所落寞的古頹的屋子”,這里“畫壁漫漶,階石上鋪著白蘚,象期待著最后的腳步”。作者是聰明的,他沒有試圖去闡明他思索著的問題,他只是“美麗的”描述著他思想的棲息所,描述著朋友屋里那個“古怪的抽屜”,加之以他那些關(guān)于生與死、憎與愛、親與疏的疑惑和慨嘆,這就交織成了一種陰郁纖柔的、足以浸潤讀者心田的藝術(shù)氛圍。
結(jié)尾一段最能體現(xiàn)作者迂曲委婉的筆致。這節(jié)文字幾乎構(gòu)成了一個繁復(fù)的謎面:首先是對“我的獨語的竊聽者”的發(fā)現(xiàn),那怪異的形象乍一看頗令人迷惑不解;繼之作者才指出,那是“我用自己的手筆描畫成的一個昆蟲的影子”;讀到最后,你才恍然悟到那只昆蟲其實是一只蟋蟀,它曾經(jīng)在秋天的陽光中爬上“我”的窗紙,并“發(fā)出孤獨的銀樣的鳴聲”——回想一下作品的開頭,這不同樣是一位倔強的獨語者嗎?
這篇散文詩自始至終圍繞“獨語”做文章,從外部世界中的獨語者,寫到自己靈魂中的獨語,最后寫到“竊聽者”其實也正是又一個獨語者的影子,從而渲染出一種孤寂而執(zhí)著的情調(diào)。作品中還揉進了一些著名的文學(xué)人物(維特)、歷史人物(阮籍)和宗教人物(印度王子,即釋迦牟尼)的有關(guān)事跡,揉進了自己讀過的一些詩篇。所有這些,都使得作品中的情境更為豐富、充實,更利于讀者馳騁聯(lián)想和想象。
上一篇:《火焰——燃燒和光榮》鑒賞
下一篇:《白楊禮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