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迷惘的一代”*著名作家。
雷馬克的家族原是法國血統。全家信仰天主教。父親是書籍裝訂工。雷馬克生于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曾在天主教教會學校讀書,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1914年,懷著要為德意志的所謂“和平與正義”而戰的決心,投筆從戎,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西線戰場,同英、法聯軍作戰達4年之久。其間,他負過傷。戰爭的殘酷,使雷馬克改變了他的思想觀念,從原來的挽救世界和人類文明而戰,變成了這次戰爭的否定者。戰后,雷馬克做過會計、教師、郵遞員、墓碑經紀人、記者、編輯等。1932年遷居瑞士。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因他的作品宣傳反戰思想,遭到納粹黨查禁。1938年他被剝奪了德國公民權。1939年雷馬克流亡到美國紐約,1947年入美國國籍。不久,雷馬克定居于瑞士的龍科港。1970年9月25日,在瑞士逝世。
雷馬克第一個時期文學創作是在二、三十年代。此期作品主要表達的是“述惘的一代”的主題,表現戰中、戰后青年一代厭戰、反戰的思教情緒。主要作品是作者第1部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1929)。這部長篇給作者帶來巨大聲譽,使他成為“迷惘的一代”文學重要作家。小說通過西線戰場某班8名士兵在戰壕里飽受精神和肉體的痛苦并先后陣亡故事,表達作者強烈的厭戰、反戰思想。強烈的反戰宣傳,使這部小說與法國巴比塞的《炮火》(1916)、德國雷恩的《戰爭》(1928)齊名。第2部小說《歸來》(1931)是《西線無戰事》的續篇,主要表現戰后德國青年一代的精神崩潰。第二個時期雷馬克在創作中試圖以抽象的人道主義代替積極的斗爭,鼓吹悲觀主義和犧牲精神。表現流亡者不幸遭際的《流亡曲》(1941)和描寫主人公外科醫生雷維克殺死法西斯軍官復仇的《凱旋門》(1946)是表現流亡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渡来嫱龅臅r代》(1954)主要是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二次戰末期,德軍在蘇聯潰退,德軍士兵格列貝爾回到家鄉休,假可家鄉已是瓦礫廢墟,他感到極度痛苦和絕望。但是,與伊麗莎白的愛情使他倆萌發新的希望。后來格列貝爾返回前線。他打死一名法西斯分子,而他自己卻又被蘇聯游擊隊打死。此期作品還有《黑色的方尖碑》(1956)、《里斯本之夜》(1962)、《天堂里的陰影》(1971)等。另外,雷馬克還有劇本《最后一站》(1956)等。
雷馬克的小說富于一種時代的藝術真實感,對戰爭的殘酷性描寫得細致入微,小說中常穿插一些感嘆和評論;文筆簡潔凝煉,描寫事物相當準確、客觀冷靜。
上一篇:雷馬克主義作品分析
下一篇:霍夫曼斯塔爾,胡戈·翁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