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出現的文學流派。這一流派在作品主題、創作手法和風格等方面,迥然不同于日本戰前文學,是戰后這一歷史時期的產物。
首先,一批戰后派評論家本多秋五、平野謙等七人創刊發行了《近代文學》雜志。他們主張對既成日本文學進行本質的變革,主張文學創作要深入到明治以來的文學未曾達及的領域,將社會、自我存在的內在真實和痛苦體驗,從意識和潛意識深層加以揭示。
與此同時,實踐這一理論的作家相繼發表作品。主要有:野間宏*的《陰暗的圖畫》*、椎名麟三*的《深夜的酒宴》*、中村真一郎*的《死的陰影之下》*、埴谷雄高的《死靈》*、梅崎春生*的《櫻島》*等。在這些作品中,作家們帶著自身的心靈創傷,反思經歷過的嚴酷的歷史行程,描寫了戰爭慘禍和人們內心的深重傷痕,探討在戰爭這一非常歷史時期中表現出來的人類普遍問題,提出了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社會課題。這批理論家、作家一般被稱為“第一次戰后派”。
稍后出現的一批作家,一般被稱為“第二次戰后派”。主要作品有:大岡升平*的《俘虜記》*、安部公房*的《墻——S。卡爾瑪氏犯罪》*、堀田善衛*的《廣場的孤獨》*、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等。這些作品,與第一次戰后派有一脈相承之處,同屬戰后派文學。
戰后派文學從本質上區別于既成文學。其主要特點是:
一、戰后派文學者都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都親身經歷了非常的戰爭時期,文學表現的題材,都取于這一特定歷史時期。
二、戰后派文學,實質上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二十年代曾在日本剛剛萌生即被扼殺的現代主義文學,如前衛派、超現實主義*、新心理主義、意識流文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等的又一次嘗試,因而都表現出現代主義文學傾向。
三、戰后派文學超越了日本文學的窄小框架,以更廣闊的社會視野,更深的洞察力去觀察和表現人。他們有意識地與“私小說”,與樸素現實主義決裂,主張要發現隱潛在各種現象深處的事物本質和普遍社會規律,探討存在的真實,探討宇宙、人生的意義。他們的作品,表現出明顯的心理主義傾向。
四、因其創作主題大多探求世界和人的本質,所以作品帶有明顯的批判性、哲理性、抽象性。他們為在日本文學中確立新的表現方法做出了切實的努力。
上一篇:戈蒂耶,泰奧菲爾作品分析
下一篇:托勒,恩斯特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