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通感”,或譯“交感”、“相應”、“交響”、“契合”、“感應”,是通過這種知覺寫彼種知覺的寫作技巧。
“感覺挪移”說的理論基礎是瑞典18世紀神秘主義哲學家斯威登堡的“感應說”。這一學說認為,外部世界的萬物之間,無論是人與自然或人的各種知覺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內(nèi)在的、隱秘的、互相呼應的關(guān)系。
英國女詩人伊迪斯·西特威爾《晨曲》中寫晨光下傾是“晨光又嘰嘰嘎嘎往下傾”是感覺挪移的典型例子。在詩人的幻覺中,晨光仿佛成了各種擠壓磨擦的幾何圖形,向下傾時,發(fā)出吱吱嘎嘎的響聲。這是用聽覺寫視覺。
感覺挪移是象征派詩人常用的一種手法,是象征派詩歌風格的重要標志。當然,感覺挪移法并不是象征派詩人的專項發(fā)明或?qū)@N覈旁娫缇褪褂眠^這種手法。如杜甫名句“雨洗涓涓靜,風吹細細香”,這是寫美如修女之竹,是以嗅覺(香)寫視覺(幻成美女之修竹)。錢鐘書先生把這種手法看成是一種新的修辭格,命名“通感”。
上一篇:意象主義作品分析
下一篇:戈爾,伊萬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