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意象派*詩人、小說家、傳記作家。
奧爾丁頓生于一個律師的家庭。童年和少年是在多維爾和南方海邊的鄉間度過的。曾在多弗公學和倫敦大學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開始發表作品。1913年與美國意象派詩人希爾達·杜利特爾*結婚,1937年離異。1914年龐德編《意象派詩選》第一集收有他的詩作。其間,還擔任過《自我主義者》和《狂風》雜志的編輯。奧爾丁頓1916年加入不列顛軍隊,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他的大腦受內傷,不久回到故鄉。盡管囊空如洗,無法生活,他仍拒絕了一個富翁的饋贈。不久,任《泰晤士報》文藝副刊評論員。戰爭的慘禍給奧爾丁頓以極大的影響和痛苦,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理查德·奧爾丁頓認清了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欺騙性與虛偽性,他向這一意識形態提出了嚴肅的挑戰與激烈的抗議,這就是他的長篇小說杰作《英雄之死》*(1929)。這部小說給奧爾丁頓帶來了榮譽和聲望。《英雄之死》是一部重要的意象主義小說。1915年他和希爾達·杜利特爾合編《意象今昔》。此時期他和意象派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也交往甚厚:他為戴·赫·勞倫斯編輯了散文集《人杰地靈》;他的一部小說《天才的畫像,但……》(1950)便是以人們對勞倫斯的評語而命名的。40年代是奧爾丁頓創作的興旺期,這時他寫了不少作品。二次戰后,奧爾丁頓遷居美國。
奧爾丁頓的小說,大多是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欺騙性與虛偽性的無情的揭露和嚴正的抗議,其間也閃爍著對于未來社會的淡淡的憧憬。他的小說富于一種詩情畫意,用意象手法寫小說是奧爾丁頓小說的重要藝術特征。此外,他的小說對于布局與語言也是很考究的。
奧爾丁頓的其他作品有詩集《形象》(1915)、《戰爭的形象》(1919)、《想念中的形象》(1919);長詩《盧森堡之夢》(1936)、《水晶世界》(1937);長篇小說《上校的女兒》(1931)、《人人皆為仇敵》(1933)、《婦女應當工作》(1934)、《真是天堂》(1936);傳記《為生活而生活》(1940)、《威靈頓傳》(1946,曾獲詹姆士·泰特·布萊克紀念獎)、《阿拉伯的勞倫斯評傳》(1955);短篇小說集《光榮之路》(1930)、《溫柔的回答》(1932);譯作紹·德·拉克洛的小說《危險的關系》、伏爾泰的中篇小說《老實人》、薄伽丘的《十日談》、朱利恩·班達的《背叛的教士》(改名為《大背叛》)等。
上一篇:奧凱西,肖恩作品分析
下一篇:奧爾遜,查爾斯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