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意大利著名詩人、翻譯家、意大利隱逸派*詩歌的重要作家,195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夸西莫多生于西西里島錫臘庫扎城。父親是火車站的職工。他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度過了童年。夸西莫多從小喜歡詩歌,他讀了不少意大利古典詩歌。15歲時就開始寫詩。1921年他進入羅馬工學院工程系學習,對工藝技術和幾何學有過深入的研究。兩年后改讀文學。后由于家庭生活困難,不得不中途輟學,一邊流浪,一邊謀生。這時期,他當過建筑公司繪圖員,五金店店員,百貨總店會計。后來才在一家國立的建筑公司找到固定的職業。1928年正式開始詩歌創作。1929年在佛羅倫薩認識了著名的隱逸派詩人蒙塔萊*,從此參加隱逸派,并為進步的雜志《索拉里亞》寫稿。193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水與土》,從此蜚聲文壇。1938-1940年任《時報》編輯。1939年又應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之聘,任該學院意大利文學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投身于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曾被捕入獄。這時他逐漸脫離隱逸派,開始創作“社會詩歌”,反映法西斯強盜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謳歌反法西斯斗爭中英勇的戰士,詩中洋溢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激情。后期詩風也變得較為明快、開朗。1959年,“由于他的抒情詩以高貴的熱情表現了我們時代生活中的悲劇”而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夸西莫多前期詩歌,具有鮮明的隱逸派詩歌的特征。他的詩反映故鄉、親人和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表現對現時生活的失望、悲哀、別離與痛苦,是蒙塔萊“生活之惡”*詩歌的姊妹篇,他的名作《大地》和《重歸》表現大地的痛苦,表現現實的憂傷,是挖掘“生活之惡”、“不可捉摸的痛苦”的典型篇章;他的詩很少抽象的觀念,多運用反復、象征與聯想,表現內心不可逆轉的悲哀的詩緒;畫面凄清、明凈;音韻鏗鏘優美,是隱逸派詩歌中的佳品。
他的作品除《水與土》外,尚有詩集《消逝的笛音》(1932)、《詩鈔》(1938)、《瞬息間的夜晚》(1942)、《日復一日》(1947)、《生活不是夢》(1949)、《給與有》(1966),評論集《詩人與政治家》等。此外,他還從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工作,先后翻譯過荷馬、維吉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莫里哀、裴多斐等人的詩歌與劇本。
上一篇:太宰治作品分析
下一篇:奈瓦爾,格拉拉·得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