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意識流*小說大師詹姆斯·喬伊斯*的代表作。1914年開始創作,1921年完成,次年出版。出版后在英美等國禁止發行。1933年12月6日,美國法官沃爾西宣布了解除令,此書又允許公開出版。
《尤利西斯》主要是描寫愛爾蘭都柏林某一私立中學歷史教師斯蒂芬·德達路斯、某報館廣告業務承攬員列奧波爾德·勃魯姆和列奧波爾德的妻子莫萊這三個人物將近19個小時的全部意識活動。斯蒂芬的內心對母親產生過愛戀。后來他又沒有接受母親臨危時叫他皈依天主教的囑托,造成了他內心極度內疚和痛苦,渴望有一個父親以為精神上的寄托。列奧波爾德沒了兒子,性機能又衰退,他的妻子莫萊屢尋外意,他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創傷,要尋找一個兒子以有所安慰。于是斯蒂芬和列奧波爾德在妓院相逢,彼此找到了各自的精神寄托。莫萊放縱情欲,得到兒子,滿足了母性的需求,可又產生了情欲的沖動。小說最后以莫萊上床睡意朦朧時對當初與列奧波爾德熱戀的回憶結束。這部小說通過這三個人對性本能的痛苦和對滿足生活追求的描述,表現出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孤獨絕望的情緒和這種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的生活要求。
小說顯示了典型的意識流軌跡。它捕捉人物意識偶然的轉念,瞬間的印象和感覺。自由聯想,完全以意識流程為描寫順序,跳躍幅度大,具有一種隨意性。列奧波爾德在都柏林街上行走,由眼前的人群聯想起襪子——老哈里斯家——望遠鏡——透鏡的價格——德國人爭奪市場——虧本——車站失物拍賣處——衣帽寄存處——銀行屋頂的手表——望遠鏡。這里,作者拋棄了引起聯想的媒介。事件發生的時序和邏輯關系是雜亂無章的,意識流程變幻莫測。小說中,故事內容的敘述,也是多層次,多線索的,情節上無發展、高潮和結局之分。小說的內心獨白和內心分析比比皆是,靈活自由,打破了意識層次的界線。小說還成功地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如用密布的陰云象征人類的罪惡,以降臨的黑夜象征人類的毀滅;小說的標題本身就是摹仿,結構上亦摹擬了荷馬史詩《奧德賽》。小說的語言也新穎別致,仿佛是水般的流動。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作家有時拋棄了標點符號,采用了不斷句,有時又使用擬聲詞、外來語、新詞等,來表現印象和感覺的模糊錯亂,造成了流動感。
《尤利西斯》的寫作,參考了荷馬史詩《奧德賽》。“尤利西斯”即“奧德修斯”的拉丁文拼法。小說的結構也如《奧德賽》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共三章,相當于《奧德賽》的前四章;第二部分共十二章,相當于奧德賽的5-12章;第三部分三章,相當于《奧德賽》的13-24章。主要人物也與《奧德賽》中的人物成了對照:斯蒂芬是現代的塔爾馬科斯,勃魯姆是現代的奧德修斯,莫萊是現代的珀涅羅珀。但這一對照,僅僅是經歷的大體相似,就人物的性格、品德說,其實是大相徑庭的。
《尤利西斯》是現代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它的出版,代表了現代派小說的一個藝術高峰,對東西方現代文壇均有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小鎮與城市》作品分析
下一篇:《局外人》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