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譯《喧囂與騷動》。美國“迷惘的一代”*和意識流*小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的長篇代表作。寫于1929年,同年10月7日由約拿生·開普和哈里生·斯密士書店出版。
《聲音與瘋狂》初名為《暮色》,后易現名。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中麥克白的臺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聲音與瘋狂,卻沒有任何意義。”此書的構思,福克納原打算寫成短篇小說,從孩子的角度敘述一群小孩在祖母去世的夜晚他們被打發到外面玩耍的故事。但作者又不愿使事件太簡單的直線發展,就采用多角度描寫,先后從班吉、昆丁、杰生、最后用第三人稱口吻去講述這個故事,于是“把同一個故事寫了四遍”,成為現在規模的長篇。
小說由4個部分組成。作者分別截取4天做為這4個部分的標題。如第一部分《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寫班吉的故事。他愛戀著姐姐凱蒂,在街上糾纏一女學生被閹割。他是這個家庭的小兒子,“又聾又啞……生下來就是個瘋子。”這天,恰好是他33歲的生日。第二部分是《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寫了在哈佛大學學習的昆丁精神痛苦而自殺的故事。他也對妹妹凱蒂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凱蒂被騙奸生子,昆丁為她報仇未果;他好意送迷路的意大利小姑娘回家卻被人誤解;在凱蒂結婚的一個月后,他內心獨白突然中斷,標明他投河自殺了。第三部分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寫講求實利的杰生的故事。他憎凱蒂,逼走她的女兒小昆丁(為紀念自殺而死的昆丁起的名);又謀竊了凱蒂寄給小昆丁的贍養費;力主閹割了班吉。他的性格特征是貪婪自私、卑瑣無情、冷酷殘忍。第四部分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寫小昆丁偷走了杰生騙取的錢款和偽造的票據,跟一馬戲演員私奔。小說通過班吉、昆丁、杰生的心理活動的展現和作者的第三人稱的敘述,全面地展示了康普生家族衰亡的全過程。凱蒂的墮落代表著南方道德法規的破產。杰生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力量。作者用這一形象表達他反資本主義的傾向。這一家族中,只有黑女傭迪爾西代表著健康力量,體現著“人性的復活”。作者通過這些,為南方貴族沒落唱了一曲挽歌。
小說充分采用意識流程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獨白往往是回憶,回憶中又含有回憶,顯得十分繁雜。人物思維不加約束地跳躍,打亂了事件發展的時空順序和限制,事件的前后始末顛倒混亂。這樣的特色,作者自己曾十分自信地做過精當的概括:“我可以象上帝一樣,把這些人調來調去,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意調度書中的人物,結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來效果極好。”作者頻繁更換描寫角度,凱蒂母女命運的故事幾乎是從班吉、昆丁、杰生三人回憶和作者第三人稱敘述這4個角度講了4遍而描寫出來的,內容上互為補充。小說又展現了多種不同特征的內心世界,班吉的思維極其混亂,顯然是一白癡,時間概念根本不存在;昆丁思維亦不健全,對他來說,時間就是生活的變故;而杰生的思維冷靜,他的時間,帶來了宗法制度的滅亡和資產階級的新生。這就給他們意識中所反映的外部客觀世界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小說的人物是荒誕的,康普生一家三子的思維活動多不健全或不正常。其情節也是不經的,聾、啞、白癡的班吉說出的話帶著深刻的思想和較嚴密的邏輯性,還能發出近百頁的內心獨白,且多引用他人之語。
上一篇:《墻上的斑點》作品分析
下一篇:《夜晚不祥的鳥》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