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英國戰后“憤怒的青年”*文學,在對于所處社會的不滿、憤懣與反抗這點上是有共同之處的。但它們之間的區別又非常明顯?!翱宓舻囊淮蔽膶W否定一切、反對一切,比“憤怒的青年”文學走得更遠。它崇尚一種反理性主義的蒙昧和野蠻人的心理和生活。作家不但在文學作品中表現這種心理和生活,而且在實際生活中還建立什么“垮掉分子村”,過原始人的蒙昧和雜居的生活。在藝術上提倡現實主義。它的現實主義在揭露病態社會和不能提出一個解決辦法這兩點上,和批判現實主義相似,但它反對典型化,反對塑造英雄人物,又和傳統的現實主義有著極明顯的差異。它強調對一切都要嘗試,強調感官刺激,又有著自然主義的傾向。它大量使用獨白和意識流,也使用象征,它的現實主義又帶著明顯的意識流*和象征主義*、神秘主義的色彩。它的主人公獨具特色。往往是毫不忌諱地作自我剖析,使用一種“個人新聞體”手法。這種手法在60年代的美國曾十分流行。在體裁上,它主張打破體裁上的限制,把詩寫成“亦詩亦文”的樣式,用口語寫散文,小說也不講究什么情節和結構。這些都使“垮掉派”文學具有一種特殊的風彩。
“垮掉的一代”文學產生于美國文壇蕭條冷落之時,格外引人注目。但它的藝術成就不高。除金斯堡外,大多數作品都是瘋狂狀態下的青年人的自我表現。其作品對美國青年后來的反越戰以及反壓制的反戰民主行動有積極的影響。但它的蒙昧主義則又促進了美國青年的彷徨、消極、頹廢以至淪落荒唐的傾向。它進一步毒化了美國50-60年代社會風氣。
上一篇:“垮掉”雜志作品分析
下一篇:“惡中有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