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鐘志清
【作品簡介】《羅摩衍那》在印度古代文學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與《摩訶婆羅多》并稱“兩大史詩”。全書用梵文寫成,約兩萬頌,包括《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斗篇》及《后篇》。史詩以羅摩與悉多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主要描寫對象,中間穿插許多小故事,涉及到古代社會政治與世俗人情的各個方面。在藝術表現上,《羅摩衍那》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堪稱后世敘事詩歌的典范,被古印度人稱作“最初的詩”,體現出古代印度人的生活信仰與審美追求。
關于《羅摩衍那》的成書,國內外學者眾說紛紜。一些學者認為羅摩的故事起源很早,在各種吠陀、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及印度最早的文學著作中,都有記載,但時間無從考究。有關羅摩的長篇詩歌的出現是在甘蔗王朝,由一些歌人創作成詩歌或唱詞以各種片斷的形式在民間流傳。
據我國當代學者考證,《羅摩衍那》源于民間伶工文學,最初只是在口頭流傳,后經民間藝人反復增刪、修改,幾經變遷,仍無定本。其成書時間跨度很大,約始于公元前三四世紀,到公元2世紀方有定本。7篇之中2至5篇為全書原始內容,首尾兩篇屬后增補的部分。
至于《羅摩衍那》的作者蟻垤,印度也有古代仙人、金翅鳥之子、語法學家等說。甚至有關他姓名的由來,也流傳著一些頗富傳奇色彩的猜測,如說他靜坐修行,數年不動,身上成了螞蟻窩,遂名為“蟻垤”等。蟻垤不可能是現代意義上的作者,他大概是在前人口頭傳說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了加工、整理與統一,使之初具今人所見的史詩規模。
《羅摩衍那》,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1984年出版。
【內容提要】《童年篇》:苦行者蟻垤向仙人魁首那陀羅請教誰是當今世上德行最完美之人。那陀羅便給他講述了羅摩的故事。蟻垤以輸洛迦為律,編寫纂述羅摩故事全傳,教給羅摩的兩個兒子朗誦。二位王子合起聲來,縱情歌唱。
從第5章起,羅摩的故事才真正開始,它由羅摩二子朗誦出來:
阿逾陀城內居住著一位十車王,是甘蔗王族的英雄。他通曉吠陀,虔敬守法,勇武異常,宛如一位大仙人,揚名三界,深受百姓擁戴。輔佐他的大臣,也個個德行純懿,睿智精明。但十車王卻忍受著無子的熬煎,于是決定舉行祭祀求子,請鹿角仙人來主持大祭。
天神、干闥婆、悉陀及最高的仙人,遵照儀規前來。他們向大梵天訴說羅波那凌虐眾神,威脅天地三界,只有凡人才能把他殺死。恰逢此時,光輝的毗濕奴來到此地。天神們遂向毗濕奴行禮,請求他下凡托生為十車王之子,除魔祐神,為百姓造福。毗濕奴答應眾神,化身為四,托生為十車王的四個兒子:羅摩、婆羅多、羅什曼那、設睹盧祇那。
大梵天為助毗濕奴一臂之力,命眾神創造猴子,以幫他平妖除怪。四位王子漸漸長大,到了婚配之年。此時眾友仙人說有羅剎破壞他的祭祀,要十車王派羅摩前去除妖。羅摩偕羅什曼那隨眾友仙人一同前去,羅摩在眾友仙人的凈修林除掉羅剎,使祭祀得以完成。而后,眾友仙人又領羅摩兄弟到彌提羅城參加阇那竭祭典。當年,阇那竭王在梨地時,拾到一個從梨里跳出的女孩,起名梨溝,即后來的悉多。國王將悉多養育成人,面對眾多求婚者,他規定只有靠力量才能贏娶到悉多,他拿出祖傳神弓進行考察,但沒有一個求婚者可把神弓抓住或舉起。年輕勇武的羅摩竟把那由5000個高貴而又強壯的男人費好大勁才可拉動盛它的鐵箱的神弓弓背輕輕抓起,把弓一直拉到耳邊,弓從中間折斷。威力無雙的羅摩贏娶到悉多,又大敗持斧羅摩,攜妻返回阿逾陀城。
《阿逾陀篇》:十車王感到老之將至,遂征求大臣及市民的意見,想給羅摩施灌頂禮,立羅摩為太子,繼承王位。全城市民歡欣鼓舞,把整座阿逾陀城裝飾一新。小王后吉迦伊受駝背侍女的煽動,向十車王提出請求:立她生的兒子婆羅多為太子,將羅摩流放14年。早年,十車王在患難中曾答應可滿足吉迦伊的兩個要求。諾言出口,便受到宗教束縛。十車王又氣又急,昏了過去。羅摩是孝子,為不使父親食言,自動請求前往森林。一心忠于丈夫的悉多,想方設法懇請羅摩帶她同走,羅摩百般勸阻,也無濟于事。
羅摩攜妻子悉多、弟弟羅什曼那前往森林苦行。城中百姓紛紛與之灑淚相別。羅摩命車夫偷偷套車出發,擺脫了那些追隨的百姓。三人來到恒河岸邊,受到尼沙陀酋長俱訶的歡迎,羅摩遣返車夫,渡過恒河,又渡過閻弁那河,最后來到質多羅俱吒山,在那兒搭草棚住下。
回到阿逾陀城的車夫向十車王報告羅摩情況,羅摩生母憍薩厘雅憤怒斥責國王。十車王遂告訴她自己少年時到山林中打獵,誤將盲修行人之子射死,曾遭到詛咒。如今失掉愛子,是報應臨頭,他痛悔萬分,終于死去。正住在舅父家的婆羅多被迎回國,為父親舉行葬禮。得知母親已為他篡奪了王位,婆羅多大怒,堅決不肯繼位,親自去森林迎羅摩歸來。羅摩聞聽父親薨逝,悲痛萬分,遵禮舉行祭奠。婆羅多及隨同眾臣紛紛懇請羅摩回國即位,但羅摩不肯,堅決要履行父親諾言,并將一雙鞋交給婆羅多,作為自己的象征。婆羅多攜鞋回國,遷到難提羯羅摩城,權居王位,將鞋子供在寶座上,以待羅摩歸來。
《森林篇》:羅摩一行三人進到森林深處的彈宅迦林,那些吃根莖野果、身著樹皮衣、精通吠陀的仙人們以優渥的待客之禮款待他們,口口聲聲稱羅摩是他們的國王,期望得到他的保護。三人所到之處,都受到優渥的款待,許多弁尼也紛紛請羅摩保護他們,均得到應允。
羅摩等人在大森林里度過了整整10年,最后來到阿竭多仙人的凈修林,仙人們送給羅摩毗濕奴兵器,并勸羅摩到般遮婆帝那里去,因為那是個美妙的地方,他們可在那里履行父親的諾言,悉多也可在那里稱心如意。羅摩他們辭別仙人,前往般遮婆帝,途遇神鷲金翅鳥王,聽完金翅鳥王講述完自己的身世后,羅摩大喜,把保護悉多的任務交給鳥王。他們在般遮婆帝,搭起一座茅棚,秋去冬來,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楞伽城十首魔王羅波那之妹首哩薄那迦來向羅摩求愛,羅摩戲弄女妖說把她介紹給羅什曼那,女妖信以為真,向羅什曼那挑逗。大怒的羅什曼那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女妖到哥哥伽羅那里求援,派出的魔軍大敗,魔帥伽羅也被羅摩所殺,林中仙人皆大歡喜。
首哩薄那迦并不服輸,前去楞伽城向羅波那報告伽羅陣亡的消息,并指責羅波那只沉溺酒色未盡國王之責。羅波那詢問羅摩等人情況,首哩薄那迦繪聲繪色進行講述,尤其著重談悉多姿色。魔王大喜,強令羅剎摩哩遮化作金鹿,智奪悉多。悉多一見美麗非凡、儀態萬方的金鹿,便喚羅摩兄弟捕捉。羅摩命羅什曼那和阇吒優私保護悉多,自己去追趕金鹿,直至將化作金鹿的摩哩遮羅剎射死。這時,悉多聽到羅剎們裝出的羅摩的呼救聲,信以為真,命羅什曼那前去援助,羅什曼那怕悉多遇難,不肯去。悉多遂大罵羅什曼那居心不良,羅什曼那一走,羅波那乘虛而入,強行劫持悉多,飛上天空。金翅鳥王起身相救,被打昏。羅波那把悉多掠到楞伽城,企圖讓悉多嫁給他。但悉多堅貞不屈,不為所動,被囚于后宮無憂園中。
失掉愛妻的羅摩愁緒滿懷,含淚遍詢林中花草、鳥獸,尋覓悉多的下落。羅什曼那勸羅摩勿像凡人那樣悲觀失望,二人從奄奄一息的金翅鳥王口中得知悉多已被羅波那劫走,并接受迦槃陀勸告,去與猴王須羯哩婆結盟。
《猴國篇》:羅摩兄弟來到般波池上,巧遇神猴哈奴曼,跟隨哈奴曼來到哩舍弁迦山。羅摩同須羯哩婆對火發誓,正式結盟。羅摩幫須羯哩婆殺死仇敵波林,灌頂為王;須羯哩婆派四路猴軍尋找悉多下落。一個多月后,三路猴兵空手而歸,只有被派往南方去的鴦伽陀和哈奴曼仍繼續搜尋,后終于得知有人曾看到羅波那劫走一位婦女,羅波那就住在對岸的楞伽城中,猴子中最杰出的勇士、風神之子哈奴曼被賦予進入楞伽城探尋的任務。
《美妙篇》:哈奴曼來到楞伽城,面對防衛森嚴的都城,心生一計,化作一只貓,潛入城中。月光如水,皓潔明朗。哈奴曼來到羅波那后宮,在無憂園找到悉多。悉多身邊聚著一群女妖,她痛苦異常,芳容憔悴,淚流滿面。她苦苦思念丈夫,相信丈夫一定會來救她脫離虎口。羅波那來對悉多威脅利誘,企圖讓悉多屈從自己的意志,遭到嚴辭拒絕。羅波那大怒,悻悻而歸。哈奴曼目睹這一切,頗有感慨,竭力贊美羅摩及其家族的光榮。他現出原身,站到悉多面前,說明自己使者的身份,并拿出羅摩信物。悉多大為感動,向哈奴曼描述被劫經過。她交給哈奴曼回贈的信物,并告訴他一件只有自己和羅摩才知道的隱秘之事。哈奴曼大鬧無憂園,被羅波那等羅剎擒住,羅波那命小妖點燃哈奴曼的尾巴,哈奴曼在城中竄跳,所到之處,烈焰隨即騰升,楞伽城陷入一片火海。最后他告別悉多,跳過大海,同等待他的群猴一同返回,向羅摩詳細報告了悉多的情況,并把信物交給羅摩。睹物思人,羅摩萬分傷心。
《戰斗篇》:羅摩在須羯哩婆的幫助下,調兵遣將,準備進攻楞伽城。羅波那聞訊,忙召集群魔開會,其弟維毗沙那勸他與羅摩言歸于好,交回悉多,遭到辱罵,維毗沙那投奔羅摩。在楞伽城外,猴軍與魔軍進行鏖戰。鴦伽陀、羅什曼那、哈奴曼、須羯哩婆等異常英勇,魔王之子因陀羅耆也英勇無敵,在戰場上施展隱身術,羅摩與羅什曼那中箭倒在戰場上。為療救羅摩兄弟,哈奴曼奉命到北方神山去采仙草,他將山峰托至兩軍陣前,找到仙草,挽救了羅摩兄弟的性命。之后又將山送歸原處。軍心重振,猴子們火燒楞伽城。羅什曼那歷盡艱險,把因陀羅耆射倒在地。
失去愛子的羅波那親自率兵出戰,途中兇兆迭出,險象畢露,幾員大將接連殞命。羅波那與羅摩交手,天上群神前來觀戰,因陀羅賜羅摩戰車,羅摩打傷羅波那,大罵他耍弄詭計,奪人之妻,后發利箭直射羅波那,群猴紛紛扔出石塊,羅波那被擊昏。
羅波那蘇醒后,命車夫把他重新送上戰場,路上兇兆又層出不窮,羅摩與羅波那又一次交鋒。在天帝御者摩多里的提醒下,羅摩抓起從前大梵天賜予他的神箭,一舉射死羅波那,眾神、人皆大歡喜。維毗沙那被擁立為楞伽國王。
羅摩與悉多終于重逢,但他對悉多的苦難只字不提,卻懷疑她的貞節。悉多痛哭失聲,向火神高呼:“如果我是忠于羅摩的話,請火神保護我!”,說罷縱身跳入熊熊烈焰之中,火神把悉多托出,說:“悉多白玉無瑕,身、口、意都沒犯任何錯誤。”羅摩遂收留了悉多。維毗沙贈羅摩云車,羅摩返回阿逾陀,與婆羅多相見。羅摩灌頂為王,立婆羅多為王位繼承人。
《后篇》是《羅摩衍那》后加的部分。講的是羅波那的身世與劣跡,哈奴曼的故事,羅摩的故事。羅摩的故事的大致內容是:
羅摩做了阿逾陀國王,在他的統治下,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出現太平盛世。但羅摩聽到傳言,說悉多久居羅波那宮中,有不貞行為。他十分苦惱,命羅什曼把懷孕的悉多棄到恒河岸上。蟻垤仙人收留了悉多,悉多生下孿生子俱舍與羅婆。蟻垤作完《羅摩衍那》教給二子朗誦,他們成為仙人的徒弟。之后,蟻垤帶著兩徒弟來到羅摩宮中,令他們歌唱《羅摩衍那》。羅摩逐漸得知他們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蟻垤領來悉多,證明她的貞節。但是羅摩卻說無法說服城中百姓。悉多萬不得已,向地母呼救。大地頓時裂開,悉多投入地母懷抱。羅摩十分悲痛,鑄悉多金像,朝夕相對。
死神化作苦行者求見羅摩,提醒他要恢復毗濕奴形象,返回天空。羅什曼那先于薩羅逾河畔拋棄凡體。羅摩也決定歸天,立俱舍與羅婆為憍薩羅南北王。猴子、羅剎及城中百姓隨羅摩來到薩羅逾河畔,羅摩投入薩羅逾河,復化為毗濕奴,返回天宮。婆羅多和設睹盧祇那隨之。
【作品鑒賞】《羅摩衍那》是印度古代敘事詩的典范之作,頗為集中地體現了古代印度人的生活信仰與審美追求。
標題“羅摩衍那”的意思是“羅摩的漫游”或“羅摩傳”。史詩中的羅摩智勇雙全,功德蓋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開明君主。蟻垤在全書首卷《童年篇》中就把他寫成集一切美德于一身的人。如蟻垤問那陀羅:當今世上,誰有道德、最勇敢、解達磨、知感恩、說真話、忠于誓言、行為端正、真正愛護眾生、聰慧有能……那陀羅沉思半刻后回答羅摩“具備了一切德行”。羅摩也是勇武的化身,他憑超群的武功,贏娶到阇那竭公主、美麗的悉多為妻,戰勝了力大無窮、連群神也無可奈何的羅波那。因此,無論是天上眾神,還是地上凡人;無論是父母、兄弟、妻子,還是阿逾陀城中百姓都十分愛戴他。當他被流放之際,妻子、弟弟主動請求一同前去;慈母為之肝腸寸斷;父親為之憂愁悲痛;阿逾陀城百姓淚流滿面,與之難舍難分,人們追著他跑,“好像受熱的人追逐水”。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想起杜甫《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哭聲直上干云霄”的詩句,杜詩所描寫的是與骨肉至親的生離死別,《羅摩衍那》表達的卻是一種君民之間的深情厚誼,體現出羅摩體恤百姓、百姓盼望明君的思想。史詩中的羅摩被賦予神化的色彩。他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到凡間的目的是懲治萬惡的羅波那。其膽識、武功與德行都略勝一籌,達到一種圣明的極致,體現出神話中完美的英雄人格。但同時,他又足踏在地上,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和思想情感。他飽經憂患,歷經艱難,不畏強暴,篤信達磨,恪守諾言,在他身上可看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道德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委實又是個普通人。所以,這個人物身上融合著人性與神性,堪稱人神統一體。在他身上,寄寓著古代印度人民的理想。但也不能否認,由于史詩流傳年代久遠,在這個人物身上也攙雜有許多統治階級的思想情緒,使其性格具有二重性。他一方面忠于父親,但又無法保持失去王位后的心態平衡;一方面愛護弟弟,但又時時擺出一副唯我獨尊的家長面孔;尤其是他雖深愛自己的妻子,但卻屢次懷疑她失節乃至將懷孕的妻子拋棄。儼然一副東方專制制度中的集權君主面孔。所以,羅摩這個形象既體現出史詩時代印度人的民本思想,也融合進那個時代統治階級的集權觀念。
史詩中的女主人公悉多則從另一個角度體現著印度人的審美理想。在體態上,她具有迷人的魅力;在情感上,她溫柔多情,賢淑善良,熱愛忠于丈夫;在意志上,她堅強不屈,忠貞不渝。當羅摩遭到吉迦伊陷害而被流放之際,她執意要隨丈夫前往森林過苦行生活,以盡婦道。當被羅波那劫持并囚禁無憂園之際,她力拒一切威脅利誘,守身如玉,以盡婦節。即便有機會隨神猴哈奴曼逃離楞伽城,她也甘愿放棄,她的信條是“我忠于自己的丈夫”,“除了羅摩——我不愿意,把任何人的身軀去摸”。當被丈夫懷疑“失節”,她毅然跳入熊熊烈火,火神將她托起,以顯清白;當遭丈夫遺棄時,她雖心中大悲,但仍默默地承受這一厄運,生下孿生子;當蟻垤仙人把她帶至丈夫面前為她辯護貞操,丈夫仍固執己見說無法取信于民時,她毅然呼救地母,投入大地的懷抱,以示無瑕,可謂“質本潔來還潔去”。悉多堪稱印度古代倫理道德規范的體現者,千百年來,她被印度人奉為婦女“堅貞的楷模”。
由于《羅摩衍那》是部史詩,因此它具有史詩式的恢宏。前文已經說過,《羅摩衍那》意為“羅摩傳”或“羅摩的漫游”,它不僅頗為詳盡地記述了羅摩出生、成長、娶妻、流放、加冕為王、得子、拋卻凡體的全過程,而且反映了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政治斗爭。十車王廢長立幼,表面看來是小王后要挾所致,實際上卻是當時宮廷政治斗爭的縮影。阿逾陀、猴國、楞伽城三個王國都出現了兄弟互相爭奪王位的事件,不僅僅是一種情節上的雷同與巧合,而是史詩作者借助描寫王權之爭表達民意,頌贊羅摩與婆羅多互讓的精神,鞭撻猴國兄弟豆箕相煎的丑態。同時,史詩也肯定了為保護自己正當權利而進行的正義戰爭,反對掠奪人民的非正義戰爭。
由于史詩是在頌贊傳說中的英雄,所以它竭力渲染英雄的本色。史詩中的羅摩勇武無雙,羅什曼那、哈奴曼、鴦伽陀、須羯哩婆等也各具神通,即便是反面人物羅波那、因陀羅耆也力大絕倫,英勇無敵。如羅摩拉斷由5000名士兵方能抬動的神弓的壯舉,楞伽大戰的迅疾、慘烈、悲壯,使史詩蒙上了一層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
《羅摩衍那》被后人稱作“最初的詩”,它“最大的成功在于十分完美地體現了詩歌的靈魂——情味”。(印度斯·格·夏斯德利語,見《印度兩大史詩評論匯編》27頁,季羨林、劉安武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情味”是古代印度文論中的一個概念,印度古典文論把文學作品中所帶的感情色彩統稱“情味”,它們是艷情、悲憫、英勇、奇異、厭惡、暴戾、恐怖、平靜、慈愛、滑稽。夏斯德利認為蟻垤在寫作《羅摩衍那》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迸發著悲憫之情。在《阿逾陀篇》中,聞知十車王要立婆羅多為太子,羅摩表面上冷靜并不失大度之風,但見到母親后便吐露心曲,告訴母親發生了一件天大不幸之事,自己要到森林度過14個春秋,“到那里忍受痛苦和折磨”。在妻子面前,他“痛苦不堪,渾身上下罩滿了憂愁”。爾后,又勸妻子盡守孝道、婦道,在他走后好好侍奉婆母與婆羅多,羅摩此時對愛妻講這番話,的確在含悲忍痛,悲憫之情遂油然而生。繼之,十車王的離世,婆羅多的傷感,悉多被劫后羅摩含淚問詢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河流山川,尋覓悉多的蹤跡,悉多被囚無憂園中苦苦思念丈夫,終日以淚洗面,猴王首領波林去世后的妻子哭夫,楞伽戰場上羅摩的經歷自述,悉多被棄時的痛楚,等等,都帶有強烈的悲憫色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種悲憫情味的誕生使史詩具有一種悲劇感染力。在陽剛豪氣之中,又融進了幾多陰柔之美。
史詩創造“情味”的方式之一就是寫景抒情。《羅摩衍那》盡管以敘述主人公經歷為主旨,但在敘述的同時融入了大量主觀抒情描寫,其中以寫景最為突出。春夏秋冬,花鳥樹木,霞光皺水,秋露寒霜,明月繁星,河岳山川,盡收眼底。景來情之媒,情來景之胚,寫景的目的在于抒情述懷。東方文學重表現,重寫景狀物,抒情言志,強調客觀萬物,特別是自然景觀對激發詩人情思的作用。中國文論有云:“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樂記·樂本》)“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詠物》)日本文學中也強調“四季感”。一般說來,“應物斯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二是客觀景物與人的心境形成強烈的反差,盡管姹紫嫣紅開遍,心卻怦然傷感。后者更具有悲劇韻味。正如季羨林先生在《羅摩衍那初探》中所說:“美妙絕倫大好春光,對于一個快樂的人來說,自然處處怡情悅目;然而對于一個失掉愛人的羅摩來說,卻只能使他的愁思更加濃烈,更加難忍。”蟻垤非常重視把詩中人物或角色心理上的反應透過自然景物表現出來,并讓這種反應和自然景象彼此協調一致,使自然美與抒情美達到了統一。
《羅摩衍那》采用倒敘手法,從羅摩二子吟誦《羅摩衍那》開始,敘述羅摩的故事,結局又回到羅摩父子相見上,情節結構比較集中緊湊,與《摩訶婆羅多》相比,則顯現出整體上的成熟。除前文所述各項特征外,它還采用魔幻、變異、夸張的表現手段。天上人間混為一體,人神妖魔同室操戈,羅波那的“三頭六臂”,哈奴曼的“七十二變”,移山倒海,呼風喚雨,無所不及。《森林篇》中伽羅率軍1.4萬人前去向羅摩挑釁,路上天降血雨,馬失前蹄,大鷲當頭,鳥獸怪鳴,豺狼遠遁,黑天蔽日,白晝彗星降落,池內荷花枯萎,大地震動,山林蒙塵,怪異現象,不一而足。在同一時空內,荒誕與真實并置,具有奇異色彩。
此外,史詩還注意語言修飾與格律的運用。
2000年來,《羅摩衍那》在印度流傳很廣,對社會政治、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等產生了深遠影響,并且流傳到南亞、東南亞及中國等地。
上一篇:張芳菲《羅摩功行之湖》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王思敏《羅生門》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