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燕
【作家簡介】穆罕默德·阿里·賈瑪爾扎德(1895—?)是伊朗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出生在伊朗南部的歷史文化名城伊斯法罕。青年時代曾在貝魯特接受教育,后轉赴法國學習法律并長期居留歐洲。旅歐期間參加過柏林的伊朗民族主義團體,從事反對外國勢力干涉伊朗的活動。與此同時,以波斯文刊物《卡伐》撰稿人的身份開始其文學生涯。1931年起長期在日內瓦國際勞工組織工作,任職長達25年之久。賈瑪爾扎德一生著述頗豐,其作品的內容指向也不盡統一,著名作品有《瘋人院》(1942)、《排水溝》(1942)、《詩集保管人》(1946)以及回憶其早年伊斯法罕生活的自傳《別無二致》(1955,又名《伊斯法罕筆記》)等。上述作品有的抨擊現實社會的黑暗,有的針砭道德文化的負面,有的闡發抑惡揚善的主張,還有的記述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眷戀。
賈瑪爾扎德學識淵博,才思敏捷,語言明快,文風幽默,其處女作《故事集》(1921)一經問世立刻見重于文壇,不僅作家本人因之一舉成名,亦為后來的伊朗散文文學奠定了基礎。他的優秀短篇小說《熊姨的友誼》便發表在《故事集》中,有的論者認為該短篇小說是伊朗現代文學史上開一代文風的佳作。
《熊姨的友誼》,李玉琦譯,載《血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內容提要】1915年俄土戰爭打得正烈,戰火蔓延到了我的家鄉克爾曼沙赫一帶。想到老母親隨時都會有危險發生,真恨不能插翅飛回家去。有什么能擋得住孝心呢?
運氣挺好,局長準了我一個月假,順便說一句,那時我正在莫勞耶城財政局里當差,又恰好趕上有順道兒的馬車。上路后,我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一通窮吹,侃得押運員賈法爾汗前仰后合,暈頭轉向,恐怕連北都找不著了。說真格的,這一路上還真得捧著他點兒。
同車乘客不多,除了我們倆之外還有仨人。一個據說是什么小土邦王子,端著一副臭架子實在讓人倒胃口;再就是那個阿拉伯車把式,他正沖著擠滿車廂的俄國軍需品大發牢騷,還有一個名叫哈比卜拉的棒小伙兒,雖說他只是個22歲的咖啡店伙計,可在莫勞耶城卻是個誰都信任,誰都愿意親近的人。由于他的原因,連城里最受尊敬的長者也頻頻光顧那爿小店呢!前些日子,他的哥哥在同俄國人作戰時陣亡了,他這次是要把多年打工攢下來的一點積蓄送回家去救助守寡的嫂嫂和苦命的侄子。聽人說,他剛和一個姑娘訂了親,這下子他可拿什么來籌辦婚事呀?
大家伙兒商量好晚點動身,早點投宿,時局不穩,任誰都知道小心為好。眼望著冰天雪地中那在枯樹下啄食腐尸殘骸的群鴉,耳聽著它們讓人毛骨悚然的聒噪,一種不祥之感襲上了我的心頭。天是那么冷,耳朵和鼻子全被嚴寒捉弄得不敢再見天日了。可是哈比卜拉好像一點也不怕冷,他興致勃勃地逗起樂子來,——一忽兒惟妙惟肖地模仿阿訇布道,一忽兒又扯著五音不全的喉嚨唱起“借酒嚎啕”的曲子來,大家伙兒笑痛了肚子,忘記了旅途的孤寂。除了途中土邦王子下車時不給小費氣得車夫破口大罵的不快之事,旅途的頭一天過得倒挺舒心。
第二天日出之后又登上了旅程。哈比卜拉繼續調侃談笑著,一邊還打開他那只口袋和大家分享杏干和瓜子。正走著,老天變了臉,狂風卷起的雪團封住了人們的嘴巴,連哈比卜拉都不吱聲了,我也把頭埋在衣領里靠臥在車邊上做起白日夢來。
離哈比卜拉的家鄉坎高瓦爾村不遠了。突然,路邊傳來的哀告聲驚醒了我們的瞌睡,一個倒臥在雪地上的俄國傷兵掙扎起身子向我們求救。只見他骨瘦如柴,面無血色,腿上淌著血,已經快要僵死過去了。見此情景,郵差賈法爾汗提醒大家千萬留神,說這是異教鬼子給我們設下的陷阱,還是趕緊離開為好。可是哈比卜拉卻不由分說跳下車去,十分和藹地攙起傷兵,將那一攤死泥般的俄國佬架上了車,同時告訴我們:“就算他是敵人,但對卑微的敵人不施仁義也不算講信義嘛,真主可不高興我們把這可憐的家伙丟在這兒揚長而去!”他接著又說:“人對荒野里的狼還得可憐可憐哩!”
原來這個俄國佬是在搶糧時被伊朗人打傷的。盡管賈法爾汗和車把式都反對救他,但哈比卜拉還是像對待親兄弟一樣給他包扎傷口,又把食物捧到他面前以盡兄弟的情份。俄國兵呢,則不住地念叨著也許是他會講的唯一一個土耳其語單詞:“阿高爾道什!”(意為“朋友”)然而,當哈比卜拉無意中顯露出口袋里裝著錢幣時,我發現俄國傷兵眼中閃動著像餓鬼看見烤肉時才有的那種目光。
我們一行人繼續趕路,哈比卜拉脫下身上的庫爾德長袍讓給了在風雪中觳觫發抖的俄國傷兵身上,面對著他的善舉,我不由的深為感動而且自慚形穢,羞愧難當。
坎高瓦爾村口到了。那傷兵一回到同伙中間,竟立刻反誣哈比卜拉在路上虐待了他。救命恩人馬上變成了階下囚。哈比卜拉被抓起來直打得皮開肉綻,渾身上下,鮮血淋漓。到后來,俄國佬的頭目還下令槍斃哈比卜拉。在上述所有獸行中,那個得到哈比卜拉的救助而死里逃生的家伙表現得最為兇殘。得知哈比卜拉被抓的消息,我曾去找賈法爾汗商量設法救他,得到了這樣的回答:“你想玩命嗎?他們就是熊嘛!難道你沒聽說過熊姨的友誼那個故事?你去碰碰蝎子尾巴,看它怎么回敬你!”
晚上,我爬上大車店的房頂,親眼目睹了悲慘的一幕——哈比卜拉雙臂倒剪著被押上了山坡,一聲槍響過后,善良的哈比卜拉倒在血泊之中,山野里可怖地沉寂了下來。我像發了瘋似的呼號著奔上山坡,只見哈比卜拉的尸體伸展開雙臂正在向正義的真主呼救。哈比卜拉身下的鮮血不由得使我聯想起路上俄國傷兵腿上滴淌在雪地上的血跡。突然,一個黑影顛簸著摸上坡來。我趕忙躲到一棵大樹后面。來的是那個傷兵,莫非他良心有愧來為死者收尸?只見他竄到尸體邊上,彎下身子去掏死者身上裝錢的口袋。一切都明白了,就為了袋中那點兒硬幣,這個壞蛋竟讓救命恩人拋尸荒野。
天亮后,哈比卜拉的尸體已消失在積雪之下,而漫天大雪也掩蓋了衣冠禽獸邪惡的蹤跡。誰來懲罰罪行呢?
我們的馬車向著克爾曼沙赫駛去。
【作品鑒賞】《熊姨的友誼》又名《恩將仇報》,是賈瑪爾扎德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
這篇作品以沙俄軍隊入侵伊朗所造成的劇烈社會動蕩和深重民族災難為背景,通過一個普通伊朗青年的生死遭際,以小見大地反映了異族鐵蹄蹂躪下伊朗民族任人宰割的凄慘命運,揭露并鞭撻了侵略者濫殺無辜的殘暴行徑。小說緊扣民族沖突這一基本矛盾,密切契合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活內容,具有較高的思想認識價值和強烈的現實批判意義,按照巴爾扎克的說法,這是一部“用最小的面積驚心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的作品。
綜覽小說的題材類式和結構形態,《熊姨的友誼》無異是在重復著一個古老的寓言——農夫和蛇,屬于那種人們早已司空見慣的故事。這樣一個短篇所以產生強烈的藝術穿透力且能歷久而不衰,除了歸因于小說內在的善惡沖突這一恒定性命題極易同讀者的精神積淀發生共鳴之外,亦得力于賈瑪爾扎德在古老的小說架構中填入全新的生活內涵,還由于作者匠心獨運地為作品設計了一個藝術支點,即善與惡、人性與獸性鮮明對峙的強反差比照,作品那獨特的張力即由此而肇發端由。
在《熊姨的友誼》中,情節線索以哈比卜拉的善舉和俄國傷兵的惡行判然兩分,作為兩種對立的精神機制的具象,如同兩條走向均不相同的線段在向著各自的終端延伸。為使兩條線索交匯,作者在哈比卜拉與俄國傷兵第一次接觸(救人和被救)處編織起一個故事紐結用以推進情節發展——馬車正在暴風雪中行駛,“突然,路旁響起一種聲音”,只見俄國人“一邊指著自己的腳,一邊用凄慘的聲調一個勁地哀求著”。車上眾人都不主張救他,只有哈比卜拉力排眾議,搭救了臥在冰天雪地里的俄國兵,并且“好像二百年前和他就是親兄弟似的”,為他包扎傷口和盡力照料他,從而親手為自己植下了不幸的種子。以這段情節為契機,兩種原本各自游離卻又絕然對立的異質精神機制被連結在了一起,沒有哈比卜拉仗義救人,將無以把善推向極至,沒有俄國傷兵的被救,則又不能將惡納入故事。這次接觸為善與惡、美與丑提供了切點,以此為始,小說中善惡對峙,美丑互現,如同走向迥異的雙曲線,圍繞著那個故事紐結,循著各自的既定軌跡同步延伸,趨向終端。
按照慣常情理,被救者和救助人之間斷無矛盾可言。然而,一個偶發性情節使得沖突成為必然——哈比卜拉向車夫付小費時,無意將一枚硬幣掉落出來。看到口袋中有錢,俄國人“雙眼中閃出了一種惡光”,“簡直要把錢吞下去”!一個接困濟貧,舍己為人;一個見財忘義,邪念頓生,兩相比照,反差何其強烈!正是這枚從口袋中掉落的硬幣,打通了全篇的關節,善舉與惡行在故事紐結中形成的施受關系從此易位,作品在善因其善無辜流血,惡以其惡兇殘殺人的雙向主題變奏中被推向了悲劇性的結局。
細節的描寫和氛圍的烘托往往是小說成功的重要因素。《熊姨的友誼》即以傳神的細節描寫見長。哈比卜拉同俄國傷兵間人際關系的演變構成了作品情節的主干,而標志兩者相互關系置換倒易的卻是硬幣掉落一處細節。俄國佬眼中貪婪的“惡光”一閃,哈比卜拉便已在劫難逃了,可憐的是他毫不自知。另外,短篇小說受制于體裁限制,一般難以詳盡地描述摹寫自然景物。而《熊姨的友誼》卻能在極短的篇幅中幾度以環境描寫哀時傷感,借景抒懷,硬是創造出一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來。開篇伊始,便見冰天雪地中饑餓的鴉群正在啄食腐尸,尸骸的脊柱“好像從另一個世界掉到這荒野上的怪樣的樹干,連在它上面的血糊糊的肋條是它的枝杈,渾身烏黑的老鴉是它的生命之花……”這段情以景至,景隨情移的描寫,流浸著對情節進展的悲劇性預感。小說還使用了許多極具感情色彩的寓意性插筆,比照鮮明地烘托著主題。讓我們來讀一組緣暴風雪而發出的感慨:“這大雪……用寬大的翅膀從天堂向大地灑下友愛與熱情,召喚熱戀這世界的人們去犧牲,去獻身”,“異教徒帶來的嚴寒使得人心不古,惡念油生,甚至不怕栽倒在地獄的烈火中”。一感從善而發,一慨由惡而生,讀著這捕捉于同一景觀而內涵外延截然不同的兩縷意識游絲,誰又能不為作者展示大自然的深湛功力而心悅誠服呢?
漫天大雪能夠掩沒哈比卜拉的尸體和俄國佬罪惡的蹤跡,卻無法抹去回蕩在讀者腦際的“罪與罰”這樣一個古老卻又常新的話題。
上一篇:盧蔚秋《熄燈》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謝巖津《愛與死》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