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文林
【作家簡介】納沃伊(1441—1501)是烏茲別克中世紀著名的詩人,政治活動家。全名為納沃伊·尼扎瑪京·米爾·阿里舍爾,出生在赫拉特城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受過良好教育。15歲時,他能用波斯語和烏茲別克語寫詩,熟讀伊朗歷代古典詩人菲爾多西、尼扎米、薩迪、哈菲茲等作品。少年曾是王子霍拉桑·拜卡爾的同窗學友。1468年王子即位為王,轉年他被封為掌璽大臣。4年之后,他又升為王國大臣。他的官宦生涯并不平坦,因主張國家統一、安定,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和發展經濟生產,反對貴族內部的權勢之爭和官吏的貪污腐化,不僅得罪了宮廷的要員,而且也激怒了國王。1487年被誣陷,革職流放。一年后回鄉,從此不問政界,潛心創作。
納沃伊一生創作甚豐,留有30卷作品,主要是詩歌創作,其次有哲學著作《心之所愛》,語言學著作《兩種語言的訴訟》,詩學論文以及有關當代伊朗著名詩人賈米的《回憶錄》等。
納沃伊的詩歌創作分為兩類,一類是用古典詩律(伽扎爾)寫成的抒情詩集《思想的寶庫》,分為四個詩組:“童年的異事”,“青年的珍品”、“中年的異事”、“老年的訓言”,共有2500余首。詩律嚴整,內容豐富,感情真摯,表達了詩人民主、仁愛的精神和孤獨憤世之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類是敘事詩,他效仿尼扎米的《五卷詩》而寫成的篇幅浩繁的長詩《五詩集》,它由五個獨立的部分組成:《正直者的不安》、《法爾哈德和希琳》、《蕾麗和馬季濃》、《七星圖》和《伊斯坎德城堡》等,共5.3萬余行,是烏茲別克民族文學中最光輝的文學著作,也是世界少有的巨型敘事詩。其中《法爾哈德和希琳》影響最大,成就最高,是詩人不朽之作。這類詩作,還有一部效仿著名蘇菲詩人阿塔爾的《百鳥朝鳳》(《鳥的邏輯》)而寫的同名長詩,寓意深刻,詩句優美。
納沃伊雖是貴族出身的詩人,但他思想開闊,富有人道主義精神。他曾說:文學是“把被壓迫者從受壓迫中解放出來的一種手段?!彼渲睾蜔釔圩约好褡宓恼Z言,主要作品(如《五詩集》)是用烏茲別克語言寫成的,這些用民族語言寫作的作品署名為納沃伊,意為“和諧”和“悅耳”之意,表達了詩人的民族、愛國的思想情緒。
《法爾哈德和希琳》,戈寶權節譯,載《譯文》1957年6月號。
【內容提要】昔日一位王子法爾哈德不安于宮中生活,對國王送給他的四座宮殿和大批金銀財寶不感興趣,對父王讓給他的王位也不感興趣,他要漫游世界,獲得知識和閱歷。父王同意后,他外出游歷,經過艱險,戰勝狂風暴雨,殺死怪獸、巨龍,在希臘巖洞中,找到智者蘇格拉底,智者教育他,使他智力大開,知識倍增?;貒笥职l現伊斯坎德爾(亞歷山大王)寶鏡,寶鏡映出理想的王國和美女,他為此傾倒,又外出漫游尋找。一日,他來到亞美尼亞國,見百姓開鑿運河,引水入城,他參加了勞動,用自己發明的工具勞動一天完成3年的工作。勞動成果震動了全國,女王和希琳公主也來見勞動奇人法爾哈德。法爾哈德看到公主即是寶鏡映出的仙女,一見鐘情。公主也愛上勞動能人。法爾哈德為了表達愛心,為公主建造美麗無比的城堡,也為人民修筑了一座水庫。舉國上下全都喜歡王子,他和公主的愛情也盛傳民間。伊朗國王霍斯羅夫一向貪圖希琳公主的美貌,聞聽后派人求婚遭到拒絕,便起兵征伐。法爾哈德奮起率兵反擊,擊退伊朗的進攻。伊朗暴君又施詭計,利用叛臣使法爾哈德陷入羅網被俘。暴君又逼迫法爾哈德放棄愛情,法爾哈德不從,他派巫女假稱公主同意嫁給伊朗王使法爾哈德受騙,王子痛苦而死。霍斯羅夫兒子施魯亞伊殺死父王,奪取王位,強娶希琳公主。公主要求把法爾哈德尸體運回城堡,她默默死在情人尸體旁。法爾哈德弟弟巴赫拉穆聞訊起兵前來為死去的兄長和希琳公主報仇,趕走伊朗人。亞美尼亞人民又得到和平、安寧的生活。
下面摘錄部分詩行(希琳公主來到工地看見法爾哈德,以及法爾哈德的感受):
那就是他,魔術師一樣的石工,
他穿著襤褸的衣衫,長著高貴的前額,
顯示著帶王冠者的莊嚴偉大,
他堅強有力,又好像激怒的巨象一樣,
而高貴和莊嚴的面容,
曾經是耀著光芒的時代的王冠。
現在呢,卑賤的尖刺插進了他的腳踵,
災難的石塊碰傷了他的頭骨。
苦痛使得他的兩只眉毛歪斜,
眉峰也在悲傷的重壓之下彎曲了起來。
他的嘴唇上加上鐵鎖,
但是它的沉默卻像在講著話語。
在他的身上,蓋著愛情的磨難的印記,
在他的身上,蓋著痛苦的流浪的印記。
他一個人和巖石進行殊死的斗爭——
花崗巖也只得向他的頑強低頭……
法爾哈德一看是希琳,突然像變成了化石,
他的心一會兒在冷凝,一會兒又在燃燒。
希琳本人呢,在這一瞬中間,
她的面孔也在隱秘的紗巾下面泛出紅潮,
她完全被對他的那種瞬息的熱情所占有,
狂歡的淚水流了她滿面。
……
法爾哈德呆立著,好像失掉了理智,
他因為這意外的幸福的相逢,
他因為這些優雅而又有禮的話語,
感到無限的驚訝,心神也在飄蕩。
他的心那樣地跳動,
差不多要沖破他的胸膛,
他從頭到腳周身都在顫抖,
簡直無法能安靜下來。
于是這位石工張開了口,
嘆了一口氣,好容易才講出話來:
“我因為你的呼吸死掉,
我因為你的魅力而毀滅!
但我不知道你是誰!難道你就是那個人嗎?
她的形象使我永遠墮入悲傷,
奪走了我的王位、祖國和國家,
因為她,我到處在漂泊流浪,
被拋擲到異鄉,在你的面前,
我這個卑微的石工,要化成灰燼!
當你講出最初的話語,
我的心靈就離開了我的身體。
不,我要活下去,我不能就這樣死掉,——
我一定要看見你的面容!”
他嘆息了一聲,嘆息的微風那樣有力,
把輕紗從她像新月一樣美麗的面孔上吹開。
對啦,在他面前的,就正是那個人——
就正是他的愛情、他的苦痛、他的夢想!
誰只要看到心愛的人的面影,
誰立刻就會變成了梅季儂。
誰回想起葡萄酒,就會沉醉,——
誰嘗了它一口,誰就會失掉知覺……
當希琳微露出自己的面孔,
法爾哈德認出了她,就在這一瞬間,
他深深地嘆息了一聲,臉色變得比死人還蒼白,
有如死人一樣,就跌倒在她的跟前。
希琳看到他像死尸一樣地橫躺著,
高叫了起來:“他死啦!他死啦!”
有如被烏云掩蓋住了的月亮,
她懷著苦痛的心情,變得暗淡無光……
【作品鑒賞】《法爾哈德和希琳》是取材于伊斯蘭世界流傳甚廣的愛情傳說,它原名為《霍斯魯和希琳》。因為它優美動人,被歷代詩家所喜愛,大詩人菲爾多西、尼扎米等人先后寫成長篇敘事詩而聞名于世。《霍斯魯和希琳》述說的是伊朗國王霍斯魯和阿爾曼公主希琳的悲歡離合曲折多變的愛情故事,最后以兩位有情人終成眷侶的完滿結局而終。法爾哈德和希琳的愛情糾葛是傳說中一段重要的插曲,法爾哈德也不是愛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納沃伊對原故事作了重大的藝術改寫和創新,雖然保留原有的法爾哈德、希琳和霍斯羅夫(霍斯魯)三角的關系,但賦予了人物與原傳說不同的性格和命運,突出法爾哈德和希琳至死不渝的堅貞的愛情,又以男女雙雙殉情的悲劇結束了愛情的故事。
納沃伊《法爾哈德和希琳》不單單是謳歌愛情的長篇傳奇詩作,它也蘊含著深刻而多樣的思想情緒。長詩首先改寫了原來的伊朗國王霍斯羅夫形象,他不是一個摯著追求愛情的有情種的君主,而是為眾人唾棄的為非作歹、搶男霸女的暴君。他貪慕鄰國公主希琳的美色,又嫉恨法爾哈德的愛情成功,求婚又遭拒絕,于是悍然發動戰爭,制造糾紛;在法爾哈德的強有力的抵抗之下,強占公主失敗,又用卑鄙手段,收買叛臣,陷害法爾哈德,使其身陷囹圄??嵝痰耐{和金錢的利誘均遭失敗后,又制造謊言,使英雄法爾哈德置于精神絕境,痛苦而亡。他殘暴、狠毒,奸詐、卑鄙,暴虐和無賴不仁融合一體,完全失去原故事的英明國君的光彩,成為詩中邪惡勢力的代表,從而也失去了原故事處于主導方面的主人公地位,成為作品中反面角色和陪襯人物。他扼殺了法爾哈德和希琳美好的愛情,是制造這場愛情悲劇的兇手;最后又被兒子所殺,這正是宮廷腐敗的表現,也是暴君罪有應得的下場。納沃伊對霍斯羅夫的描寫和處理,可以說是長詩一大創新,把正統勢力的代表、正面形象的伊朗國君寫成暴君、小人,把一場愛情糾葛、爭奪美女的爭斗,寫成一場反抗壓迫,反對外族入侵的正義愛國戰爭。這為優美動人的情趣哀婉的愛情敘事長詩增添了色彩鮮明的民族愛國的情緒。納沃伊不僅要用民族語言寫自己的詩作,也要在詩歌中表達這種民族情緒。
其次,長詩用法爾哈德取代了傳說中的伊朗國王霍斯羅夫的主人公地位,以他的漫游和愛情追求為全詩的中心情節;同時把傳說中為愛情而存在的性格單一的癡情漢的法爾哈德寫成一位性格豐滿的英雄。長詩起筆就把法爾哈德說成是一位出身貴族的王子,而不是原傳說默默無聞的石匠,高貴的出身顯示人品的高尚和教養的完好。他雖是王子,并不安心于王室的貴族生活,對父王贈予的豪華宮殿、大批珠寶、耀眼的王冠,卻不屑一顧。他不是一個安于現狀,追求安逸的貴族,他心如大鵬,志在千里。
金制的籠子雖然閃閃發光,
籠中的鳥兒還是會憂愁悲傷。需要廣闊的世界,展示自己的才華和獲得全面的發展。他第一次漫游,學得了知識、技能和智慧。象征著知識和智力的伊斯坎德爾的寶鏡啟迪了他對理想和美好愛情的追求,再次誘導他漫游世界。不遠千里來到理想國度亞美尼亞,尋到愛情化身的希琳公主。當他置身于美和理想之中,忘卻了一切。他見到希琳公主后,感到:
奪走了我的王位、祖國和家園,
因為她我到處在漂泊流浪。
被拋擲到異國他鄉,在你的面前,
我這個卑微的石工,要化成灰燼!
法爾哈德王子一開始就是一位心地純潔、精神高尚,有遠大理想的熱血青年。他贏得亞美尼亞君民的熱愛、希琳公主的愛心,不是他的王子身份,而是他的創造性勞動和超人的智能。他為民造福,建功立業,給亞美尼亞人民開鑿運河,修筑水庫,營造城堡。他在這里體現出勞動和創造的偉大,也建造了理想君主的偉業。長詩從王子不安于現狀,追求大千世界的豐富開始到勞動、創造,完成功業,逐漸豐滿、完善了王子的性格,逐漸展現出王子形象所蘊含的美質。法爾哈德為美麗亞美尼亞的王國不被踐踏,為心愛的希琳公主不被蹂躪,他奮身投入反伊朗王的入侵戰爭,在沙場上他的英勇讓敵人聞風喪膽,他的浩然正氣使暴君畏懼三分。他死于敵人謊言欺騙之下,是一位悲劇英雄,具有崇高、偉大的特點。他為了正義、理想、幸福與邪惡勢力作了殊死的拼搏,以死作出抗爭,實現了悲劇人物生命的價值。英雄的法爾哈德與暴君的霍斯羅夫的對照,構成長詩中的美與丑、正義與邪惡、善與惡的對峙。
最后,納沃伊的長詩以希琳公主死在情人尸體之旁,結束了這個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故事,改寫了傳說中希琳與伊朗王霍斯魯結合的喜劇性收尾。運用悲劇藝術的創新純化了詩歌主題,凈化故事情節,達到結構單純、情節集中的藝術效果,用悲劇的藝術力量升華了愛情故事的美,取得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應。而且也完美了希琳公主的形象。傳說中希琳公主是個富有個性、獨立自主的女性,她和霍斯魯的愛情因各持己見多有誤解而多變。希琳移情于石匠法爾哈德是因她在愛情上受到冷遇。希琳在愛情上的多變自然是她個性自由的一種表征,可是不符合古代理想女性在愛情上終守如一的美德規范。納沃伊剪去希琳與霍斯魯(霍斯羅夫)的曲折多變的愛情糾葛,突出她與法爾哈德王子的愛情堅貞、美好,又以她不屈從于暴君霍斯羅夫父子的殘暴、威脅和利誘,表現公主的性格堅強、完美,從而完善希琳公主的形象,達到外貌、性格、心靈統一的完美,使她成為一位中世紀令人仰慕的理想女性。希琳公主對霍斯羅夫的愛情拒絕,不單是一場愛情的風波,也是對正統勢力伊朗王國權勢的否定。因此,這使這篇愛情傳奇就帶有了民族和政治的色彩。
納沃伊《法爾哈德和希琳》改寫了原來的枝蔓繁多、結構松散的愛情傳說,選取了其中重要的插曲,鋪敘成章。主題突出,故事集中,人物鮮明,文詞優美。詩人的藝術再創造體現了時代、民族、文學的新變化。15世紀之后,伊朗王國的國勢漸微,開始失去統轄中亞地區的權勢,而烏茲別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等國家和民族的勢力興起,愛國和民族情緒加強,“伊朗在政治上、經濟上與中亞細亞各國彼此隔絕”,“日趨分裂”(潘慶舲編《郁金香集》第323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12世紀阿塞拜疆的大詩人尼扎米《霍斯魯和希琳》忠實地保留傳說的故事和思想,15世紀的烏茲別克著名詩人納沃伊《法爾哈德和希琳》則改寫了原來的傳說,正面英雄讓給來自本地區的法爾哈德王子,正統勢力的代表伊朗王霍斯羅夫貶為暴君,謳歌愛情堅貞和歌頌反暴政、反侵略交融一體,再加上不用統一的波斯語而用民族語言創作等等,這些藝術上的創新與變革,確實透露了詩人和時代、民族、文化的新趨勢。不言而喻,是民族化的傾向加強。
上一篇:鄒節成《沒有太陽的街》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李謀《洋大人注》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