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寶生
【作品簡介】伐致呵利的《三百詠》是印度古代流傳最廣的一部梵語短詩集。它由三個“百詠”組成,即《世道百詠》、《艷情百詠》和《離欲百詠》。《三百詠》現存抄本很多,各種抄本所收詩歌互有不同。如果匯編各種抄本,詩歌總數可達800多首。這說明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竄入了不少其他詩人的作品。印度學者高善必于1948年校勘出版了《三百詠》精校本。他校出各種抄本中共有的、可以確認是伐致呵利原作的詩歌200首,另有152首存疑。
伐致呵利的生平時代難以確定。現存一部梵語語言學著作《薄伽論》的作者也署名伐致呵利。據7世紀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這位語法家伐致呵利是佛教徒,于義凈到達印度前40年逝世。但《三百詠》表明詩人伐致呵利主要信奉濕婆神和吠檀多哲學。因此,目前還不能斷定《薄伽論》和《三百詠》的作者是同一人。盡管如此,現在多數學者仍將詩人伐致呵利的年代暫定為7世紀。
據《三百詠》本身判斷,伐致呵利很可能是一位滿腹文才而得不到宮廷賞識的落拓文人,如第4首:
能識者滿懷妒意,
有權者驕氣凌人,
其他人不能賞識,
好詩句老死內心。
又如第165首:
非舞伎,非供奉,非歌童,
又不會一心嫉害他人,
又不是乳房重得彎腰的少女,
王廷中哪能容下我們?
然而,正因為詩人游離于宮廷之外,能夠比較清醒地看取現實,寫出了一般宮廷詩人寫不出的許多好詩。
《伐致呵利三百詠》,金克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出版。
【作品節選】
世道百詠
13
博學而言詞藻麗,通經而堪授門徒,
這樣的名詩人在他國土上居住而窮苦,
那只是君主無知,學者貧依然稱富,
應責備把價低估,不能怪減價的寶珠。
18
惟愛正當的生活,寧死也不陷污濁,
決不向惡人乞討,不對窮朋友求告,
災難中高自位置,追隨圣人的行跡;
這苦行如臥利刀,有誰人曾經稱道?
59
又真誠,又虛假;又嚴厲,又甜言蜜語;
又殘忍,又仁慈;又貪婪,又慷慨大方;
又不斷花費,又有大量錢財滾滾來;
帝王行為像妓女,有不止一種形相。
艷情百詠
89
忽而眉頭緊皺,忽而滿面含羞,
忽而似含驚恐,忽而笑語溫柔,
少女們的如此面容,眼波流動,
正像四面八方綻開著簇簇芙蓉。
97
在這無味的世間,常伺候于昏君宮門前,
損傷心志的高尚的人怎得安然——
若沒有少女保持初升月色容顏和蓮眼,
搖動叮當環珮,因乳重而腰部微彎?
118
那些大詩人真正是識見顛倒,
他們一直用弱者之名把女人叫;
那些靈活眼珠的閃閃目光所到,
天神們也都屈服,怎么能算弱小?
離欲百詠
152
若不見苦妻房衣衫襤褸,
餓孩兒牽母衣哭哭啼啼,
有志者誰肯為可惡肚皮,
恐遭拒,語含糊,向人求乞?
160
不知道焚燒威力,飛蛾投入烈火;
不知道內有釣鉤,魚兒將肉餌吞下;
我們明知世上愛欲纏繞禍患網羅,
竟不能解脫;唉!愚癡之力真偉大!
180
心啊!離開這聲色密林,煩惱聚集處,
趨向那寂靜本性,幸福道路,剎那消除
一切痛苦,放棄自己的波浪般不定生涯,
勿再迷戀浮生歡樂,此刻就該將心定住。
【作品鑒賞】自古以來,在社會生活中,貧困和富裕、知足和貪婪、仁慈和殘忍、謙遜和傲慢、正直和卑污、英勇和怯懦、智慧和愚蠢、君子和小人,永遠是并存的。面對世態百相,伐致呵利在《世道百詠》中鼓勵人們避惡行善。在人世間,隨波逐流總是容易的。而做善人,行正道,卻需要具備高潔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伐致呵利感嘆道:
身語意都充滿功德甘露,
施恩惠使三界眾生歡樂,
他人之善雖極微也視若高山,
欣然常志心間;這樣的善人有幾個?(19)
而且,善與惡對立,善人必然成為惡人嫉恨和攻擊的目標:
以知恥為魯鈍,以齋戒為偽善,清白是滑頭,
英勇是無情,正直是愚蠢,言語溫和是可憐相,
威嚴神態是驕矜,善于詞令是饒舌,穩重是軟弱:
有德者的美德哪一樣不受到惡人的譏嘲?(24)
所以,伐致呵利將行善之道比作“這苦行如臥利刀”。(18)
但伐致呵利堅持行善之道,甘臥“利刀”。他蔑視權貴,辛辣地諷刺“帝王行為像妓女”。(59)他理想中的國王應該是:
國王啊!如果想擠這大地母牛的奶,
現在就應該像對牛犢一樣養育人民;
只有把它經常好好養育起來,
大地才會像如意樹枝一樣茂盛。
而現實中的帝王無不“貪婪”和“殘忍”,以致他認為歷來“獲得大地”、“享受大地”的帝王都不配受到“尊禮”。(164)而對國王的權勢和財富,他毫不自卑,以自己擁有學問和智慧而自豪:
你主宰錢財,我們是語文之主宰;
你是英雄,我們善于挫敗論戰者驕態;
財迷求你,求除智慧上污垢者從我來;
你若不尊我,我更不理你;國王啊!我走了。(166)
在《艷情百詠》中,伐致呵利描繪女性的魅力,謳歌愛情的甜蜜。他認為性愛和真理一樣,是人生的正當追求:
人世空虛,變化不定,高人只有兩路可循:
通曉真理甘露仙液怡悅情意,讓時光流盡;
否則有那乳腿豐腴又縱情歡樂的美人,
可以任你輕運手掌愛撫取樂,自在消停。(88)
他譏諷苦行者鄙視女性的態度實際是假道學:
那責備女人的假冒的圣人
是個自欺欺人的騙子手,
因為苦行的報酬是天堂,
天堂里還是有仙女同游。(120)
伐致呵利竭力刻畫女性不可抗拒的魅力——富有性感的形體和撩撥情意的神態,尤其是那雙媚眼。他將女性的媚眼或比作像驚鹿和蓮花那樣可愛,或比作像利箭和巨蛇那樣可怕:
寧可遭受細長、靈活、游動、閃爍、放肆、
青蓮花般的巨蛇咬傷,也別碰那眼光,
遭蛇咬還到處有好心的醫生診治,
對于媚眼,我既無咒語也無醫藥能防。(129)
伐致呵利還揭示女性既“迷人”,也給人帶來“痛苦”(81)——“愛戀時她是甘露枝,離棄時她是毒藤蘿”。(91)“若得在眼前,仿佛仙露甜;一旦不相見,若如毒藥丸”。(125)自然,這種痛苦是甜蜜的痛苦,猶如媚眼的可怕實質是可愛之極而令人生畏。可是,如果一味貪戀女色,失去理智,那么,女性也可能成為真正的毒藥,帶來真正的痛苦:
疑慮之漩渦,無禮之大廈,驚險之城堡,
過失之聚集,欺騙之淵藪,無信之窠巢,
天堂之障礙,地獄之城門,眾幻之住所,
甘露毒藥,生人網羅,這女人巧機關是誰創造?(94)
盡管愛情和真理一樣值得追求,但相比之下,伐致呵利還是更推崇對終極真理(梵我合一)的追求:
永遠堅持修煉瑜伽行,法力使內心
與神我結成友誼不能分,對如此高人,
可愛美人的甜言蜜語,秀唇美面,
芬芳氣息,隆乳緊抱,又何足論?(146)
在伐致呵利看來,人世間一切欲樂皆如電光、泡沫,轉瞬即逝。更何況在塵世欲望的追逐中,羅網遍布,荊棘叢生,充滿痛苦和煩惱。因此,他在《離欲百詠》中勸導人們摒棄世俗欲樂,追求精神解脫。他揭示人生存在永恒的缺陷:
生為死所擾,光彩奪目的青春傷于老,
知足害于貪財,清靜為蕩婦調情所惱,
德行受世人嫉妒,森林有蛇虎,王者有奸佞,
財富權勢不永恒,有何物不為何物所損?(197)
擺脫人生苦惱的途徑是遠離塵囂,進入森林修行,安貧樂道,六根清凈:
摯友啊!現在以花果根菜為樂吧!
臥大地,穿粗糙新樹皮。起來,同到森林去。
在那兒,那些不辨是非,心地癡愚,患財富病,
胡言亂語的卑鄙老爺們,連姓名也無人提起。(181)
修行的終極目標是滅寂欲念,“勿再迷戀浮生歡樂”,(180)收心入定,與梵同一:
壽命如波濤起伏,青春只有數日停留,
財富如念頭一閃,享樂如雨季電光來去驟,
情人交頸相依偎,緊抱也不能持久,
為渡到人生恐怖海彼岸,要一心向梵莫旁求。(192)
上一篇:史習成 王浩《三座山》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王慧才《三頓飽餐》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