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增渝
俞平伯
一
迷惑是與“生”俱生的,也是“生”底最初或最后的正義了。人間所有的光,的花,的愛,都依附在這迷惑底根苗上。因為真到覺醒底降臨,“生”底好夢便輕云薄煙似的飛散了。幸而有“生”的一日,覺醒是永不會來的,于是光明底圈兒,才照耀在這霧漫了的大地。
覺醒底臉,永不被我們認(rèn)識的。凡高唱覺醒了的朋友們,都是些兩重迷惑者罷!實在是的!我也是哩。我們是覺醒底陌生人,所以很容易地去追求那“不可知”了。就是這樣的了!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二
花自然地會開的,水自然地會流的,鳥自然地會飛鳴的,……說他們是愿意如此,果然,誰都不知道是呢,不是?若說他們是應(yīng)該如此,恐怕也無非是盲想罷了,人底活動底意義,即在“不知道”與盲想之間。然而活動底源泉,卻又和人生永遠(yuǎn)相始終。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三
我被驅(qū)迫著去吃食物,我被驅(qū)迫著去尋配偶,我被驅(qū)迫著去作生活底掙扎。我被驅(qū)迫著去求知識,情感底安慰,我被迫于一切而去尋求那一切,不容我停留,不容我后退,只催促我去向黑漆漆的一個無底洞,里邊充滿著空虛,煩悶與無意義。這是所謂死底故鄉(xiāng),是吾人靈肉兩之所將埋葬。
但“生”底流中的一個浮鷗,知道什么呢,只高高地唱人間自由的歌,歡笑地唱了,悲哀地也唱了;仿佛唱的是:“自由的我們本來自由的,應(yīng)當(dāng)?shù)阶杂傻臑跬邪罾锶ァ!彼麄儏s不知道人生僅僅是這樣的!知道原是枉然,何如不知道呢!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四
“人生本來不必求什么解脫,因為解脫是一個好好的夢。無論怎么樣,一切的企圖,臨了來只剩下一張薄薄的悲哀的紙”。這是覺醒底回音了!是嗎?誰能信這兩重以上迷惑者底話,又誰能不信呢?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五
“神底永生”,“種族底綿延”,對于狹小底我有什么意義?“死了,完了!”說是常識,不妨說是真理好了。那些哲學(xué)者底,宗教家底,生物學(xué)者底話,都是哄孩子們的糖果而已!自然,誰都愿意去嘗一嘗;但細(xì)嚼之后,果然是很甜嗎?回味也是甜的嗎?他們不耐去細(xì)嚼,便一口咽下了,都說:“甜得很呢!”我未免覺得他們有些魯莽的氣息。只是為人生,我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六
蠶只吐絲,蜂只釀蜜,鳥只營巢,獸只打窟,螞蟻底腳去爬高山,老鼠底嘴去偷油吃;茫昧底眾生喲,無目地尋覓喲,可知道有了結(jié)的時候嗎?不知道已可憐了;我們茫昧在知道了以后,更又將如何辯解呢?雖然,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七
急流中的一個波,自然沒有回旋之地,也不見得有依戀之心;只是說他有流蕩的責(zé)任,波如會說話的,卻斷斷乎不能承認(rèn),人生仿佛急流中的一個波喲,偏要時時去問明他底責(zé)任是什么。真真是個傻子,遠(yuǎn)遠(yuǎn)不如微波了!然而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八
最可憐的,是尋求真理者回來的時候。穿著鞋子出去,回來時鞋子破了,赤著一只腳出去,回來時腳心穿了,點著燈籠出去,回來時燈籠滅了;跟著太陽、月亮、星星們出去,都被他們拉下了,回來時撐著一枝明杖,上面深深刻著“失望”底字樣。這就是他畢生辛勤底唯一且最后的報酬了。他不夢在懷中摟抱著去嗚嗚地啜泣,怕將來人們聽見這般頹廢的聲音,所以不能號啕啊!后來他自己葬于淚底波濤中,明杖飄也似的飄,“失望”底字跡卻格外清楚了。
他知道人間滿了虛偽,真理決不能和他同在的;只是不忍在人間以外去尋求什么;即使人間以外有什么可以尋求的。他也知道將來帶回來的無非是失望;但覺得這是他底僅有的道路,不能再有所選擇的。即到后來獨自啜泣的時光,生命隨淚一起傾瀉了,也決沒有絲毫的悔心。他底一生,只知道徑行心之所安,寧可跟隨眾生一起迷失了路途,不愿意問“生”底究竟是什么。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九
他豈不知沉淪是可怕的?他豈不知掙扎是可憐的?他豈不知人生底意義是空虛的?他豈不知真理是不可求的?他豈不愛擷取那社會之花,沉醉那青春之酒?他只不忍孤零零的獲救,反覺得泥涂是他底故鄉(xiāng)。
雖有群仙招魂而歌呢。“吾心歸來呀,從人間,歸來!”這樣地慷慨而凄愴,亦不足以動搖他灰色的心底毫末。他只默默地申訴:“求你們埋葬了我底靈魂罷!我決不再歸來了!”
于是他們愴然地高舉,覺得這樣地遺失了一個朋友,在狹小,虛偽,污濁的世間,實在太不值得了!但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十
無論怎樣的生活,都暫且忍耐著罷。只是沒有意義的生活,也讓我們一例地去忍耐著,這真是太酷虐了。紅著臉去怒啊,垂著淚去哭啊,伸著氣去嘆啊,或者,張著大嘴哭一場啊。反正,一樣而又一樣的,都?xì)w于無意義。因一切歸于無意義,所賜給的,雖極人世間底酷虐,我們想要不忍耐而不可得了。
既沒有勇氣去沉淪,又沒有勇氣去自殺,只得微微的吟,或高高的唱那“努力于光明”的歌。明知道這是一杯甜甘醇美的,紅色的酒,專給弱者們?nèi)ズ鹊模揖购呷倘璧匕阉氏铝?
柔軟的哀鳴,可憐是當(dāng)然,可恥是不消說的,但我們僅僅只會歌唱這一個調(diào)子。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十一
以生命換給我們底衣食,自然底力做我們底奴才,自然底景光供給我們底陶醉,兄弟姊妹底悲歡,使我們底心琴為之振蕩,……在路上的,誰不祝福吾底生命美麗而又高偉?
所不可堪的,生底形貌底豐饒,繁復(fù),漸漸形成意義底空虛。光榮的表現(xiàn),一有了悲哀的心,還值什么呢!現(xiàn)代人底苦悶,現(xiàn)代人知道罷哩。在不能回步的路途上,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十二
鳥永遠(yuǎn)不知道空氣是什么,魚永遠(yuǎn)不知道水是什么;因為——鳥畢生在空氣中翱翔,魚畢生在水中去游泳。眾生底茫昧,即為著不能外乎眾生之故。生是茫昧底根源喲!
眾生之一的人生,“覺醒”當(dāng)然是個夢了。但在夢中時,又怎么能分辨什么是夢呢?也想是為這個緣故,覺醒了的調(diào)子在人間,時常唱得這么高高的。
最可愛的是知道喲,最靠不住的也是知道喲!自知呢,更可愛了,更靠不住了。我們既承認(rèn)他是□種綺語,又熱烈地去希望□□圖他底實現(xiàn),更又要詛咒那失望的悲哀。上帝對于他愛子底驕傲,也著實為難了。他覺得這孩子實在太淘氣了。他留下機會給他們,以外便都不管了。他也只有一條路喲!然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十三
沒有家鄉(xiāng)的,偏學(xué)著說“歸來”;沒有戀人的,偏學(xué)著說“眷愛”;沒有意義的,偏學(xué)著說“覺醒”。話是謊的,心卻是真的,話是甜的,心卻是苦的。悲哀以帶了面具格外重了,支持不住了,把心給崩碎了。我掩著一雙酸而辣的眼,匆匆遠(yuǎn)了。也想歸來呀!雖失了路,又失了家鄉(xiāng),還是想歸來的呀!
只要有一分鐘的平安——一秒鐘也夠了——在我底心上,我就愿用全生命為“生”祝福了。但以萍和柳絮為生涯的,無家而迫切思?xì)w的游子,難道連些微詛咒的聲音,不許他有嗎?自然是不許的,你須牢牢記著:“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十四
迷惑之流,以生為泉源,以毀滅為歸宿,而愛是他底波瀾。當(dāng)波瀾靜穆底一霎間,水或者還是伏流著的,但光景卻已消沉了。愛底銀痕,真是一切迷惑底象征!
聽!愛者底聲音!仿佛琴一般的幽,簫一般的圓,琵琶一般的急迫,Violin一般的啴緩,如小鳥一般的輕快,如流泉一般的潺湲。他們低低地申訴:“我愛你,永永愛你。”又高高地喊叫:“我愛你,永永愛你!”哭時說著,笑時也說著,醒了說著,夢里也說著。他們老是這么想:“世界即化了微塵,即再被罡風(fēng)蕩散了,愛依然會好好地存在著的。”但反面想呢,如愛遺失了,世界豈不一起都掉了。“天長地久”這句老話,在愛者底心田,是詛咒不是祝福啊!
你們錯了!愛只是人生戲底一幕,只是剎那間的夢,有什么叫做永久?世界張著冷冰冰的臉,你們卻錯認(rèn)為微紅的玫瑰。這些是很不錯的話;但回音里偏也說:“你們錯了!你們大錯了!”
一切沒有超我們的存在。我們以為世界是什么樣子,他就成了個什么樣子。愛不但應(yīng)當(dāng)是永久的,而且是永久的。愛底生雖不為世界,世界卻為愛而生存了。盲目的生命,只有愛能把意義給他們,把安慰去給他們。有了所愛的在,即使是暫時的,便也算不得虛生;雖生命真如朝霞的須臾傾,而須臾傾底中間,又充滿了無量無量的艱辛。真真是不錯的,我們應(yīng)得借愛底光輝,來創(chuàng)造我們自己底世界。創(chuàng)造便是生,創(chuàng)造便是愛!
灰色的止水,泛起銀色的痕,嗚咽聲遠(yuǎn)了,歡躍聲也遠(yuǎn)了。我為人生,不得不贊頌這迷途的鳥!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九日
俞平伯是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他的《紅樓夢》研究因種種原因而廣為人知。但就其早年的文學(xué)活動而言,他首先是一位新詩人,稍后又是以一個散文小品作家聞名文壇,這些同樣是不應(yīng)該被忽略被遺忘的。
胡適說俞平伯在做詩的時候,“偏要想兼作哲學(xué)家”(《俞平伯的〈冬夜〉》)。然而俞氏想要作的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xué)家。他曾經(jīng)在自己的一篇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表示:“主心主物的哲思……實在把事情說得太嫌簡單,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他自己則寧可執(zhí)著于一種“渾然之感”。也就是說,他注重的哲思,不是那種清晰周密的概念推理演繹歸納,而是一種思索的意向,一種思索的過程,一種處于朦朧狀態(tài)的主體感受。
這篇《迷途底鳥的贊頌》,其實也正是一篇這樣的哲理散文詩。作品共分十四節(jié),每一節(jié)都是從某一種或某一類具體感受出發(fā)而引申開來的思索,每一種思索又無不落腳于對“迷途的鳥”這一中心意象的贊頌。
作者以“迷惑”為“生”的最初或最后的正義,以為有“生”的一日,覺醒是永不會來的。所以,他才選擇了“迷途的鳥”,以迷途中的飛翔作為自己認(rèn)知上的消極悲觀和實踐上的積極樂觀這樣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象征。所謂迷途,這里主要是指對于人生根本意義、終極價值的迷惑。對此,作者所持的態(tài)度是悲觀的。他認(rèn)為人生的意義是空虛的,真理是不可求的。他在作品中感慨萬端地寫道:“最可憐的,是尋求真理者回來的時候。穿著鞋子出去,回來時鞋子破了,赤著一只腳出去,回來時腳心穿了,點著燈籠出去,回來時燈籠滅了;跟著太陽、月亮、星星們出去,都被他們拉下了,回來時撐著一枝明杖,上面深深刻著‘失望’底字樣。”這里,作者把悲觀的情緒外化為一個履穿踵決、潦倒不堪而又心灰意懶的歸來者的形象,這就避免了抽象說理的枯躁乏味,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然而作者又不是一味地悲觀。在“迷途的鳥”這一意象中,本來就包含著執(zhí)著的一面。“他底一生,只知道徑行心之所安,寧可跟隨眾生一起迷失了路途”,而且既然上了路,就要祝福“吾底生命美麗而又高偉”。生命盡管是盲目的,但是“愛”卻能“把意義給他們”,“有了所愛的在,即使是暫時的,便也算不得虛生”。總之,只有對于“愛”,作者才表現(xiàn)出了熱情和信心,“我們應(yīng)得借愛底光輝,來創(chuàng)造我們自己底世界。”這種消極和積極、悲觀和樂觀的對立統(tǒng)一,或者正是周作人所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吧。
上一篇:《這樣的戰(zhàn)士》鑒賞
下一篇:《追逐浪花的少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