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增渝
焦菊隱
微雨之后,手拉了親密的朋友,在昏昏的月光下,細細談心,無意間來到了街頭靜處,便覺得一股清香,有如桂花的純細,原來我們已進了槐木林里。
仰頭望一望槐花,美麗似一位掛孝的女子。我不禁心中奔騰起無名的憂郁——想失意人如果到了此地,他當怎樣的難過,怎樣的顧槐花清香而自憐?槐花香了,游人如織;槐花謝了,游人散去。在槐木雖不覺得有多么悲哀,而失意人望見就觸景生情,恨不得一時就入最后的安息!
槐花尚在揚眉吐氣地彌散著香味,他似乎不知香味終盡時的孤寂。雖然有人勸槐花稍斂蹤跡,而清香卻仍然隨雨后微風吹來吹去。我們在這惱人的槐香下,走來走去。稀云邊的明月光,也在忽來忽去。
5.10.夜半。
一篇短短的散文詩竟能把對槐香的領略寫出這么豐富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可以叫作“初涉佳境”。微雨之后,月光之下,在街頭的靜處,身邊又是親密的朋友,無意之中被槐花的清香所陶醉——這確實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然而這不過是淺嘗,還停留在感覺的層面。
第二個層次是“游目騁懷”。在感覺的刺激下,大腦開始進人興奮狀態,于是思緒翻騰,浮想聯翩。由槐花素凈的美,聯想到穿白掛孝的女人,想到它不能帶給失意之人的悒郁情懷。進而又由槐花的繁盛與凋謝,想到游人的聚散,想到美的短暫易逝,從而生出無限的感慨。這里,槐香仿佛成了一位引我們在人類精神世界里漫游的向導。
當紛飛的思緒最終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人們便進入了第三個層次。這是對現實的重新把握,對美的重新體味。盡管這里包含著幾分無奈、幾分傷感,但也融入了新的體察、新的領悟。所以,人們還是戀戀不舍地“在這惱人的槐香下,走來走去”,更加珍重地面對著生活,面對著現實,面對著依然彌散著的槐香。
由于時代的變異,作者在這篇散文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多愁善感的審美個性,也許難以為今天的讀者所激賞,然而這種“入——出——人”的致思方式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上一篇:《梨花》鑒賞
下一篇:《樟樹和水磨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