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怨結歡
【原典】
李泌、竇參器李吉甫①之才,厚遇之②。陸贄③疑有黨④,出為明州刺史。贄之貶忠州⑤,宰相⑥欲害之,起吉甫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既至,置怨⑦,與結歡⑧。人器重其量。
【注釋】
①李泌、竇參器李吉甫:李泌(722~789),字長源,唐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時,官至宰相,封鄴縣侯,世人因稱李鄴侯。竇參(733~792):字時中,平陵(今陜西成陽西北)人。以門蔭累官御史中丞。參習法令,通政術,“為人矜嚴悻直,果于斷”,唐德宗時為宰相。器:器重。李吉甫(758~814),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贊皇)人,唐憲宗時宰相,地理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此事詳見《新唐書·李吉甫傳》。②厚遇之:對他很好。③陸贄(754~805):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大歷八年(773)進士,中博學宏辭、書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學士。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但兩年后即因與裴延齡有矛盾,被貶充忠州別駕,永貞元年(805)卒于任所,謚號宣。④黨:結成團伙。⑤忠州:即今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⑥宰相:時任宰相為裴延齡。⑦置怨:拋棄怨恨。⑧結歡:結為友好。
【譯文】
李泌、竇參很器重李吉甫的才能,所以對他很好。陸贄懷疑他們結黨營私,就將李吉甫外放為明州刺史。后來陸贄被貶到忠州,宰相裴延齡想害死他,特意任命李吉甫為忠州刺史,以便假手李吉甫來報復陸贄,讓他稱心如意。然而李吉甫一到忠州,便拋棄了往日的怨恨,與陸贄結成好朋友。人們都稱贊李吉甫度量很大。
【延伸閱讀】
李吉甫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建樹頗多,這樣一個王佐之才,自然不會斤斤計較那些早年的私人恩怨。當然李吉甫也并非鄉愿之人,對于他人的過錯,也不見得會全盤認同。換句話說,大度之人必定懂得應該對什么人開放,在云譎波詭的官場,尤其如此。理論上說,大官應該有大度,因為他要領導很多人開展工作。然而這句冠冕堂皇的愿景,往往流為官場上的托詞,因為勾心斗角、相互傾軋才是他們的生存常態。對于不該寬容的人寬容,人們稱之為暗昧無識,是好心意錯施了對方,所謂“明珠暗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伊索寓言》中的農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訴我們蛇本質就是蛇,既然是蛇就會咬人,對于這樣的冷血動物,是不能心存婦人之仁的,否則后果就是遭其反噬,嚴重的還會斃命。對于官場的險惡,李吉甫自然是深諳其道的,宰相裴延齡人品不佳亦為人所共知,他要假手自己來達到一箭雙雕的好算盤,李吉甫也是心知肚明。然而李吉甫畢竟是正直的官員,他還分得清孰是孰非。早年陸贄對自己的貶斥,實在是替君分憂、為國著想,并非是出于私心恩怨,因此這筆帳不能算到陸贄個人的頭上。所以李吉甫沒有理由怨恨陸贄。丞相裴延齡則顯然是不懷好意,他起用李吉甫完全是出于私心,既能達到打擊政敵的目的,同時還能送李吉甫一個大大的順水人情。無論如何對于裴延齡來說都是好事,而對于李吉甫卻是一個美好的陷阱。李吉甫最后是“置怨結歡”,選擇了陸贄而拒絕了丞相,后果是“人益重其量,坐是不徙者六歲”。李吉甫的故事告訴我們,寬容并非是泛濫的無所限制,聰明的人應該知道,大度也要選擇好的對象,對值得大度的人才施與大度,否則就會誤人害己,滿盤皆輸。
上一篇:《終不自辯》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羹污朝衣》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