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4】當下的哲學
(〔法〕阿蘭·巴迪歐,〔斯諾文尼亞〕斯拉沃然·齊澤克著,藍江、吳冠軍譯,中央編譯出版社,7.3萬字,2017年3月第1版,32元)
△共3篇:上篇——思考事件(巴迪歐);中篇——哲學并非一場對話(齊澤克);下篇——討論(巴迪歐、齊澤克)
〇兩人針對同一問題所做對話的記錄,包括兩人各自的觀點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辯論,從中可以看出兩人之間存在怎樣的一致性與分歧。這既是一封哲學討論的邀請函,也是一份關于兩位今天仍在寫作的、最具爭議的哲學巨擘之思想引導。
哲學是否應該干預世界?成問題的正是哲學本身,因為根據巴迪歐所言,哲學除了干預與擔當外,什么也不是,哲學不會被學術性的學科所限制,它是陌生的、新的,它以“所有”的名義進行言說;齊澤克所相信的卻正與人們期待的相反,他認為哲人必須介入,介入時代的諸種關鍵性問題,但他無法為這種介入提供任何方向,這表明“問題問得不對”,他認為改變論爭所使用的術語,把哲學定格為反常性與溢出會是一種有效的做法。
〇德國哲學家彼得·恩格爾曼:“貫穿這本書的問題,即哲人是否應該參與當下的事件并對之作出評論。是一個關于知識分子在我們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問題。把它特別放在一個哲學性的樣態中加以討論,再來回答,已經是不夠的了——哲人不僅應該闡釋世界,更要改變世界”。
〇巴迪歐看來,整個哲學史中,柏拉圖、笛卡爾、黑格爾是最重要的三個哲人。
〇巴迪歐VS齊澤克:薄冰上的舞蹈者。
〇黑格爾確實是一個“總體性哲人”,但其“總體性”本身就內嵌裂口。
〇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在執政期間,以邀請哲學家們到愛麗舍宮討論政治和社會問題而著稱,是一位知識分子型總統。
〇哲學情境的第一定義是:弄清選擇,作出決斷。哲學情境的第二定義是:弄清權力和真理之間的距離。
(2018年3月11日晚上閱畢)
上一篇:當下的力量
下一篇:忘記達爾文:蠅馬因何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