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4】中浦講壇?2007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務部編,2008年3月)
△第11講—第20講。科學發展觀、物權法、信息化時代的戰爭與經濟、中國智慧、世界現代化進程、社會保障、文化思維、十七大報告解讀等。成思危、龍翼飛、張召忠、易中天、錢乘旦、景天魁、余秋雨、江金權等。
○《物權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屬于財產法。財產法在當代社會分為四個方面:物權、債權、無形財產權和股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需要產權明晰、公平競爭。只有產權清晰、公平競爭才可能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
○克勞塞維茨講過,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是軍隊,軍隊是武裝力量,武裝力量是工具。
○易中天:孔子的愛心、孟子的正氣、墨子的熱血、韓非子的冷眼、老子的生活辯證法、莊子的藝術人生觀和荀子的科學進取心。
○“軸心時代”。“和諧、幸福”之思想。
○現代化之特點:是一個世界性的過程;是一個同質的過程;有共同的指向(工業文明);多樣性、多元化。
○社會保障的理念與重點:①要選擇成本比較低而效益又比較大;②重在擴大覆蓋面,而不是重在提高保障水平;
③機制靈活,持續性強。
○底線公平四個原則:弱者優先;政府守責;社會補償;持久效益。
○中國文化史的重要線索:①公元前21世紀:成熟文明的門檻;②公元前5世紀:人類的軸心時代;③公元前后:帝國時期;④公元5世紀:文化大融合強化了中華文明;⑤公元7世紀到9世紀:世界文明的制高點在中國的長安;⑥兩個被低估的朝代:宋代和元代;⑦兩個被高估了的朝代:明代和清代。
○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原因:①中國人不喜歡遠征;②中國人不喜歡極端;③中華民族不喜歡失控。中國文化之缺點:不太在乎公德、不在乎真假、不太在乎創新。
上一篇:中國文學史
下一篇:為官必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