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3】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
(〔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35萬字,2010年1月第1版,49元)
五部分(12章):[1]一個多文明的世界;[2]變動中的各文明力量對比;[3]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4]文明的沖突;[5]文明的未來。
作者認為,冷戰后,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
一個世界:歡欣而和諧;兩個世界:我們和他們;完全混亂。
“西方”一詞普遍用來指以前被稱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世界人口信奉主要宗教傳統的比例(2000年):西方基督教29.9%;東正教2.4%;穆斯林19.2%;非信徒17.1%;印度教13.7%;佛教5.7%;中國民間宗教2.5%;部落宗教1.6%;無神論者4.2%。
西方:擁有和操縱著國際金融系統;控制著所有的硬通貨;是世界上主要的消費品主顧;提供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制成品;主宰著國際資本市場;對許多社會發揮著相當大的道義領導作用;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干預;控制著海上航線;進行著最先進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控制著尖端技術教育;控制著宇航技術;控制著航天工業;控制著國際通信系統;控制著高科技武器工業。
軍事實力:[1]數量——兵力、武器、裝備和資源;[2]技術——武器和裝備的效能和尖端性;[3]組織——凝聚力、紀律性、訓練和軍隊士氣以及指揮和控制關系的有效性;[4]社會——社會有效地使用軍隊的能力和愿望。
“任何戰爭都有終結”,這是常規。
政治家只有承認和理解現實,才能建設性改變現實。
新加坡黃金輝總統提出的四個基本的價值觀:“將社會置于個人之上,將家庭作為社會的基石,通過共識而不是斗爭來解決爭議問題,強調種族和宗教的相互容忍與和諧”。
亨廷頓的觀點值得重視,因為它們代表著一種深刻的恐懼。
上一篇: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
下一篇:新100個基本:自我更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