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1】絲綢之路
(〔美〕米華健著,馬睿譯,譯林出版社,印張19.25,2017年4月第1版,32元)
△共六章:①環境與帝國;②絲路螢光閃爍的時代;③絲路上的生物學;④絲路上的技術;⑤絲路上的藝術;⑥絲路將通往何方?
○“絲綢之路”一詞讓人想到的畫面往往是,商人牽著駝隊去東方巴扎交換異國物件,朝圣者走過萬里之遙以踐行信仰。作者在本書中探究的是這些表面意象背后的真實,描述了絲綢、香料以及行者的傳說,解釋了歐亞大陸中部歷史的驅動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促進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互動。作者表明,生物、技術和文化交流對舊世界影響深遠,一如全球化之于今日世界;而絲綢之路現象其實持續至今,在大眾文化中如此,在當代商業、政治和外交領域亦如是。
○米華健,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學教授。
○傳統上,“絲綢之路”一詞用于指代東亞和地中海之間,貫穿歐亞大陸中心的一條或多條道路。
○“絲綢之路”一詞的首創者是德國旅行家和地理學家馮?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來的。
○在唐代前半段,中國人欣然接受來自廣闊世界的各種物品和文化,胸襟之開闊前所未有,其后數百年亦無人望其項背。
○21世紀初,成吉思汗(1162?—1227)的形象已經從嗜血野蠻人被重塑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人。
○古代中國也從大約公元前4000年就開始釀造酒精飲料,最初是用谷物釀制。
○李白的詩歌有16%都提到了酒。在8世紀的詩人王翰看來,葡萄酒營造了中國中亞邊境上的出征氛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花瓷始于元朝(1279—1368)和其后的明朝(1368—1644)。蒙古帝國促成的交流使得波斯鈷顏料的進口不斷增加,與之相應,陶瓷技術也實現了新突破。景德鎮的陶工學會了在干燥的白色高嶺土上直接作畫,涂上一層透明釉后,在極高的溫度下燒制瓷器,而不再像唐朝的陶器那樣在泥釉上作畫或蠟印。青花瓷就這樣產生了。
○牛津通識讀本系列。
上一篇:世界期待一個怎樣的中國
下一篇:中國歷史的教訓2:官場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