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6】樞紐:3000年的中國
(施展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50萬字,2018年1月第1版,99元)
△上篇:作為“中國”的世界:[1]地理與歷史;[2]第一輪歷史大循環:封建社會;[3]第二輪歷史大循環:豪族社會;[4]第三輪歷史大循環:古代平民社會。下篇:內在于世界的“中國”:[5]從古代向現代的轉型:帝國余暉;[6]進行中的第四輪歷史大循環:現代平民社會;[7]中國經濟的崛起與世界秩序的失衡;[8]世界歷史民族的精神自覺。試圖在一種新的全球史視野下,重新理解傳統中國以及以中國為文明核心的東亞世界的歷史;并把這個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的相遇作為偉大的中國革命的歷史背景、考察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〇中國作為一個超大規模國家,從內部來看,它是個體系,從外部來看,它是現代世界秩序當中的海陸樞紐;中國也正是因其內在的體系性,成就了其外在的海陸樞紐地位。
〇歷史是個運動的進程,人性的激情是其根本動力。
〇只有能夠作惡,才能夠為善,因為此時才是一個能夠用“善惡”來衡量的人;動物只服從本能,無精神自覺,從而無法作惡,也無法為善。
〇中國的規模太大,大到成為國際秩序當中的自變量,無論是強是弱,其存在的本身都可以某種方式定義國際秩序,從而中國無法以民族主義的方式獲得可欲的國際環境。
〇晚清時,力主改革的洋務派多為漢臣,而力主守舊的理學宗師卻是出身蒙古正紅旗的倭仁,提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〇在資源稀缺的小共同體中,最低成本的組織模式就是以宗教為核心形成的。
〇西南地區的居民,有兩種來源,一種是長期居住當地的土著,一種是在中原帝國的擴張壓力之下逃入深山的人群。西南的政治屬性,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代,它始終作為中國歷史當中的一條支線,雖無法形成全國性的影響力,卻也是無法忽視的歷史主體。
〇在王安石所代表的新黨看來,司馬光所代表的舊黨無疑是迂腐不切實事之輩;在司馬光一派的舊黨看來,王安石一派的新黨多有心術不正投機鉆營之徒。
〇軸心文明帝國必須作為一個能夠安頓中亞秩序的大陸帝國存在,如果它不能安頓中亞,則甚至無法成就自己。
〇野心、欲望、理想、激情,各種人類情感的匯聚與沖撞,會帶來精神外化為現實的結果。
〇未來的世界秩序是由中國加入這個秩序的過程所定義的,未來中國的成長也只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這樣一種歷史過程,正呼喚著中國作為世界歷史民族的精神自覺。
〇大國的自我超越:實力、理想、制度;海洋秩序與陸地秩序(海上爭霸是塑造全球秩序的主線,陸地爭霸則是塑造區域秩序的主線);海洋霸主的自我超越:從英國到美國;陸地霸主的自我超越,以德國為例。
〇歸根到底,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歷史民族,決定了,世界的自由為前提。
(2018年2月19日晚10:40閱畢)
上一篇:權力運行的軌跡:17—18世紀中國的官僚政治
下一篇:每天讀點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