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2】土地與農民福利:制度變遷的視角
(乜琪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2.3萬字,2016年12月第1版,69元)
△6章:①導論;②土地與生存福利:集體化時期;③土地與生活福利:家庭承包制時期;④土地與權利福利:承包經營權流轉時期;⑤何以增進農民福利: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借鑒;⑥結論與討論。
〇這本書以制度變遷為視角,根據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遷,將農民福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集體化時期、家庭承包制時期和承包經營權流轉時期;通過對每個階段農民就業福利、養老福利和醫療福利狀態的研究,認為我國農民福利的發展經歷了從“生存型福利”到“生活型福利”,再到“權利型福利”的過程。研究認為,如果說集體化時期,土地還能解決農民福利的話,在當前形勢下,僅依靠土地或土地制度已經不能解決農民福利,農民福利必須走社會化的道路。
〇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是國民主體。作為國民主體的農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全國人民生產糧食;以“剪刀差”形式為城市輸入資源,支持工業發展;以“流動人口”形式為城市提供勞動力,推動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等等。
〇“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〇集體化時期,集體所有、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的土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最根本的就是生產力水平低下。
〇社會化無疑是21世紀農民福利的最大特點。
〇在發達國家,農民不是身份,而僅僅是個職業。從事農業的工作人員,與其他人員一樣,享受社會保障。西方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大體分為:保險型、福利型、國家型和儲蓄型。
〇德國:政府主導模式。日本:特別保護模式。美國:多元保障模式。
(2020年2月6日夜10:20閱畢)
上一篇:國家論
下一篇:地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