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5】人的潛能和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譯文集
(〔美〕馬斯洛等著,林方主編,華夏出版社,40.3萬字,1987年2月第1版,3.85元)
三部分:[1]早期理論;[2]當代人本主義思想;[3]新的趨向及其它。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組成的一個心理學學派,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等。
任何世界觀的最終根源都是生活本身。
世界觀是在歷史所決定的不同條件、氣候、人種、民族等情況下,通過政治組織和時代的時間限制而發展的。
人的心理活動不是絕對自由的。
社會生活的種種規則如同氣候的種種規律一樣,自成其理。
心理學告訴我們,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精神中沒有任何東西不是一直在起作用的,沒有任何東西會真地最后消失。
在健康人的樣板上,在客觀上可以描述并測量的特點有:[1]更清晰、更有效地感知現實;[2]更能接受經驗;[3]增進了人的整合、完整和統一;[4]增長了的自發性、表現性;充分運行;生氣勃勃;[5]真正的自我;牢固的統一性;自主、獨特性;[6]增長了客觀性,超然,超越自我;[7]創造性的重新獲得;[8]融合具體和抽象的能力;[9]民主的性格結構;[10]愛的能力,等。
自知是自我改善的主要途徑。
只有拓展人自己的力量,過生產性的生活,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存富有價值意義。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波林:“動機問題旨在確定一切生命機體活動的推動力和誘發力”。
機體的基本傾向在于盡量實現自身能力,自身人格,即自我實現的傾向。
馬斯洛: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人(即更為成熟,更為完滿的人)的定義是:在他們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適當滿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層次的動機——“超越性動機”——的驅動。
弗洛姆,日常生活中的兩種生存方式:占有與存在。
流逝的時間不可追,但時間中發生的事卻是不會磨滅的。
上一篇:人生難得是從容
下一篇:人類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