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9】影響中國文化的十大哲人
(王月清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5.2萬字, 2016年12月第1版,38元。)
△孔子、老子、孟子、莊子、董仲舒、王弼、慧能、朱熹、王陽明、王夫之。
○學時淵博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之人生哲學:少私寡欲,絕巧棄智,致虛守靜,返璞歸真,無為不爭。政治哲學:薄稅實腹,反戰息爭,處下退讓,去智抱一,無為自化,小國寡民。
○孟子的主要思想:天人關系,性善論,修養論,義利觀,仁政思想。
○王弼(226年—249年),三國時期曹魏山陽郡(山東濟寧)人,任尚書郎。以注解儒道經典為主,其玄學體系就是通過重新注解先賢文章建立的。其主要思想:以無為本,得意忘象,圣人有情。
○慧能(638—713),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六祖壇經》。主要思想:“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論,“自性自度”的解脫論,“無念、無相、無住”的三無論。
○朱熹現存著作二十五種,六百余卷,兩千萬字左右。《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通鑒綱目》《名臣言行錄》等。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王陽明(1472—1529),浙江余姚人。心學。精通儒、道、佛諸家學說。龍場悟道。“知行合一”。心本體論。致良知論。
○王夫之(1619—1692)衡陽人,船山先生。56種,228卷。
(2017年4月8日下午5:20閱畢)
上一篇: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展
下一篇:心影絮語:星期茶座七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