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憑吊古戰場 杜甫獻賦唐明皇
盛唐詩人實在太多,劉慎虛、綦毋潛、儲光羲、李華和常建等詩人名聲不顯,但要是放在今日,可以秒殺現代一切詩人;詩圣杜甫年輕的時候學全了爺爺的自吹自擂、無恥狂妄,又投資房地產,結果因時局動蕩而血本無歸,只好寫賦作詩以求當官。
盛唐還有一些和王昌齡、孟浩然詩風相近的詩人,比如劉慎虛、綦毋潛、儲光羲、李華和常建。他們都是王維、孟浩然的友人。這些詩人留下的詩歌數量不多,但“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
詩人的江湖地位和作品的質量有關,但數量也很重要。如果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這樣的好詩超過十首,那么他就可以和李杜王孟王昌齡并列為盛唐詩壇六大高手。如果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超過五首,那王昌齡“詩家天子”的稱號可能就要易主。詩人的地位還和時代有關,李華在唐朝只能算是三流詩人,但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就是當代最偉大的作家和詩壇至尊。過去五十年中國出版的文章比過去五千年的總和還多,可是沒有出現一篇《吊古戰場文》這樣的青史必傳之作。
李華寫過的好詩只有一首,可是這首《春行即興》卻可以讓所有詩人改行去養豬。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在這種天生麗質、風流自賞的詩歌面前,無論“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我”還是“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都是白云;無論“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還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都是蒼狗。
李華來自趙郡贊皇,和杜甫岑參張繼是同齡人。他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進士,又在天寶二年(743年)考中博學宏詞,官至監察御史、右補闕。安史叛軍攻陷長安,他被迫做了安祿山的鳳閣舍人,亂平后貶為杭州司戶參軍。晚年他得了和盧照鄰類似的病,半身風痹癱瘓,隱居山陽度過余生。李華是和蕭穎士齊名的散文家,世稱“蕭李”。他們是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先驅。
李華還做過一件值得一提的事,這件事和李白有關,請允許我在這里賣個關子,暫時按下不表。
說完李華,我們再來看劉慎虛。
如果你和劉慎虛是鄰居,那你一定不喜歡他,甚至恨不得他人間蒸發。因為從小到大,你媽就把“你看人家劉慎虛”掛在嘴里。
劉慎虛九歲就會寫文章并上書朝廷,得到皇帝召見,皇帝賜號“童子郎”。你媽在你面前提起這事。你嗤之以鼻,這有什么呀,明兒我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信。你不是光說不練,真的動筆寫了一封信,并請人翻譯成英文。過了大概幾個月的時間,你果然收到聯合國秘書長回信,他封你為“全世界最無聊小朋友”。
劉慎虛評上三好學生得了獎學金,你媽又說你。你還是不以為然。三好學生都是假正經,拿獎學金的全是書呆子。劉慎虛已經高度近視,而你不用望遠鏡就能看清對面教室的小美女。
劉慎虛考上了進士,你媽又說你。你不吭聲了。因為你知道考進士很難。那時考進士沒有年齡限制,經常有爺爺和孫子在一起考試,甚至孫子已經考上進士做了大官,爺爺還在堅持抗戰。你的競爭對手說不定有王昌齡、杜甫、白居易這樣的牛人,你覺得你寫詩能超過他們?現在的普通大學生最多相當于過去的秀才,上北大、清華也不過是中舉。白居易在將近三十歲才考上,杜甫考了多次依然名落孫山。而劉慎虛二十歲就中進士,你再不服氣,大家就會覺得你智商有點低。
這還沒完,兩年之后,劉慎虛和李華一樣又通過博學宏詞考試。你媽也不說你了,因為你根本不具備考試資格,通常只有進士才可以參加這個考試。大家知道你是劉慎虛的同學,經常向你打聽劉慎虛的逸聞趣事。你不勝其煩,給劉慎虛取個綽號“劉腎虛”。聽說劉慎虛考中博學宏詞,你在朋友面前依然嘴硬,這有什么呀,他不就是個考試機器嗎?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我在網上連載的小說也有很多人追捧。這時有人把劉慎虛的一首無題詩打印下來遞給你。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你看完之后立刻沒了脾氣。你在網上連載的上千萬字穿越玄幻修真,在這四十個字面前立刻化為一縷青煙。
劉慎虛后來做過崇文館校書郎、洛陽尉以及夏縣令之類的小官,中年以后嘯傲山林,和僧侶為鄰,五十五歲左右在江西去世,葬在建昌桃源里。作為被劉慎虛壓制一輩子的同學,你總算找到一個勝過他的地方,你壽命比他長,可以浪費更多口糧。
劉慎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的《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說他們“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嚴羽的《滄浪詩話》也把他與初唐四杰、陳子昂、王維、韋應物等并舉,稱之為“大名家”。本章開頭所引的“忽有所得,便驚眾聽”就是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對他的評價。《唐才子傳》說劉慎虛其人其詩“永明以還,端可杰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晚唐禮部侍郎劉允章說“盛唐樂府,先生倡之,杰立江表,謫仙并馳。時有長卿,共祖相知。后有夢得,奉以為師”。不僅將劉慎虛與詩仙李白、五言長城劉長卿并列,而且說詩豪劉禹錫奉之為師。
劉慎虛如此盛名,但現存史料連他是否江西人都無法確定。另一位詩人綦毋潛的籍貫也說不清。有的資料說他是江西南康人,也有人說他是湖北江陵人。古人的家鄉出現不同說法的原因可能和他剛出道時的自卑感有關。現在很多臺灣香港人都以自己的身份為榮,但我相信他們當年剛去臺港的時候,更喜歡說自己是北京上海杭州人。所以綦毋潛很有可能是江西南康人,只是祖先來自湖北江陵。王維寫過《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作為綦毋潛好友,他的說法應該比較可靠。
綦毋潛十五歲游學長安,與當時詩壇大家多有交往,漸有詩名。中進士后做過左拾遺、集賢院待制、著作郎等官。很多人知道綦毋潛是因為王維的這首《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當時也有人認為綦毋潛才是唐朝江西最好的詩人,“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說“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贛南毗鄰湖南,唐朝的荊南節度使管轄范圍包括湘南的一部分,這和綦毋潛是荊南人的說法并不矛盾。
綦毋潛的詩風接近王維,代表作《春泛若耶溪》入選《唐詩三百首》。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落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
《河岳英靈集》盛贊綦毋潛的《題靈隱寺山頂禪院》前所未有。
招提此山頂,下界不相聞。
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
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
且駐西來駕,人天日未曛。
儲光羲是綦毋潛同榜進士。他是中唐著名詩人戴叔倫的老鄉,潤州延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蘇金壇人。中進士后做過馮翊、汜水等地縣尉,長期得不到升遷,一氣之下隱居終南山,準備走“終南捷徑”。
“終南捷徑”的典故來自陳子昂的好友盧藏用。盧藏用和陳子昂、趙貞固是好朋友。陳、趙兩人都死得很早,盧藏用對他們的子女視同己出。他的義舉深受大家稱道,可是他熱衷做官又被大家嘲笑。唐朝皇帝經常在長安、洛陽輪流辦公。皇帝坐鎮長安的時候,盧藏用就隱居終南山;皇帝去了洛陽,盧藏用又隱居洛陽郊外少室山,因此得了個“隨駕隱士”的綽號。
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受唐玄宗召見之后準備離開長安,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
“這里風景絕佳,很適合隱居呀。”
“我覺得這里只是做官的捷徑。”
盧藏用聽出了司馬承禎的挖苦,恨透了這個牛鼻子老道。
后來盧藏用如愿以償,儲光羲也終于熬出了頭,他出山做了主管神祠的太祝,所以世稱儲太祝。隨后升至監察御史,級別雖然并不高,但畢竟接近皇帝。他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曾經出使安祿山的根據地范陽,叛軍攻陷長安后和王維等人一道被俘,接受了安祿山的官職。可能因為寫過文章贊揚安祿山英明神武,后來雖然趁亂逃跑,叛亂平定后還是受到懲處,死在嶺南貶所。
《舊唐書》和《新唐書》因為儲光羲晚節不保,竟然拒絕給他立傳,試圖抹去他存在過的痕跡,好在詩人最好的傳記就是他寫的詩。
儲光羲的傳世詩作只有《雜詠五首》比較突出,這組詩每首只有六句,長度介于絕句和律詩之間。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釣魚灣》。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這里的“情人”不是指戀人,更不是指小三。唐詩中的“情人”多半說的是男性友人。儲光羲的詩后人評價很高。清朝詩論大家沈德潛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把儲光羲和王孟韋應物柳宗元并論同提,似乎有些言過其實。
常建祖籍河北邢臺,開元十五年(727年)和王昌齡同榜進士,仕宦不如意只好寄情山水,移家隱居湖北鄂州一帶。這里正是武昌魚的真正產地,估計常建是奔著魚來。大歷中曾經做過盱眙尉。
《唐才子傳》說常建是長安人,但他寫過一首《落第長安》,看詩意應該不是京城人。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唐朝很多舉子落第后都不好意思回家,就算回家也要等風聲過去之后。他們的心態和逃犯差不多。
常建和王昌齡交情很深,王昌齡貶官龍標的時候,他曾寫信邀請王昌齡一起歸隱。王昌齡去世后,他寫了《宿王昌齡隱居》懷念友人。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殷璠的《河岳英靈集》把常建詩放在李白之前,“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常建是最接近王維、孟浩然的詩人,“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我喜歡他的《三日尋李九莊》。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常建還寫過一些不錯的邊塞詩,《河岳英靈集》推崇他的《吊王將軍墓》。
嫖姚北伐時,深入幾千里。
戰余落日黃,軍敗鼓聲死。
嘗聞漢飛將,可奈單于壘。
今與山鬼鄰,殘兵哭遼水。
我覺得他的《塞下曲》更好。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不過常建最著名的還是《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破山寺就是興福寺,在江蘇常熟虞山北麓,現已成當地著名景點。常建的詩是最好的廣告。
歐陽修非常喜愛“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多次試圖仿作。另外有很多人喜歡“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同一首詩竟然有兩聯登峰造極,而唐朝這樣的好詩比比皆是。魯迅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唐詩確實是難以逾越的高峰。
前面說過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很不謙虛,但他畢竟中過進士,寫過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好詩,也算初唐最杰出的人物之一。這就給杜甫出了個難題。所謂青出于藍勝于藍,他認為自己必須超越祖父取得的成績。杜家把杜審言的進士文憑復印了很多份,貼在家里的廚房客廳甚至天花板上,激勵子孫繼承發揚祖上的榮光。
杜審言公元708年就已去世,杜甫在四年之后的712年才出生。杜甫錯過了爺爺的教導,但他沒有丟失驕傲自負這個傳家寶。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直接宣布自己是熊貓。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李邕和王翰也許看在他是杜審言孫子的份上說過幾句客套話,杜甫照單全收。李邕就是李白詩中提到的那個“英風豪氣今何在”的李北海。他父親李善是注釋《昭明文選》的學術權威,他本人集朝廷命官、書法大家和黑道梟雄于一身。李邕手下養著數百亡命之徒,經常搶劫并殺人滅口。當他在海洲即今天的連云港做刺史的時候,日本一支五百人的遣唐使船隊在港口登陸。李邕看見他們帶了很多準備獻給朝廷的珍寶,假裝熱情款待,把這些使者灌醉后全部扔進大海。李邕后來碰到比他更狠的宰相李林甫,在朝堂上被當廷杖殺。
不過杜甫回首往事的詩也不全是自吹自擂。比如他說“憶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就非常真實可愛。古人十五歲都差不多結婚了,他二伯杜并十三歲就報仇殺人,而杜甫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還整天上躥下跳,誰能想到后來杜詩最大的特點是“沉郁頓挫”?
杜甫和李白有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愛好旅游。不過李白一生都在路上,家庭從來都不能拖住他的腳步,而杜甫出游主要在三十五歲之前,三十五歲之后無論去哪里都攜婦將雛,明顯比李白更負責任。
杜甫從十九歲開始到處游歷,中途回到洛陽參加過一次進士考試,在金榜上翻來覆去沒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在江南混了三年,在山東河北漂了五年。
他的名作《望岳》就是寫在這段時間。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歷來泰山詩中最有名的一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比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加霸道。有學者考證這首詩是杜甫二十五歲的時候寫的。李白在同樣的年齡寫了《峨眉山月歌》。二十五歲是個象征性的年齡,如果一個詩人在這個年齡還沒有寫出代表作品,就應該考慮改行賣蘭州拉面,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高適一樣大器晚成。
杜甫在三十而立的時候回到洛陽。看見房價上漲,頭腦靈活的杜甫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決定做房地產商。他通過家族關系在洛陽郊區陸渾買了塊土地修筑山莊。陸渾本是古代少數民族之一,曾經聚居洛陽郊區,漢唐兩朝在他們聚居的地區設有陸渾縣。這一帶風景優美,是公認最有升值潛力的地方。初唐詩人宋之問也在陸渾有過自己的山莊。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洛陽又是大唐的文化都城,科舉考試經常在洛陽舉行,白馬寺、龍門石窟和金谷園毫不遜色于長安的大雁塔、曲江和樂游原。洛陽是退休高官和豪商巨賈養老休閑的首選,大家都覺得在陸渾做房地產想不發財都難。杜甫不但把家里的全部積蓄投進去,還借了親友不少錢。后來他窮困潦倒,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次投資失誤。杜甫很忙,杜甫在投資建房,奉勸大家不要模仿。
在他三十三歲那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經過洛陽,杜甫見到了自己的偶像。此時山莊基本完工,所以他跟著李白、高適漫游梁宋。三人一起登上吹臺和琴臺。吹臺在河南開封,傳說是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學藝的地方。琴臺在山東單縣,相傳春秋時單父宰宓子賤曾在這里彈琴。第二年夏天他們一起拜見從北海來到齊州的李邕。
這年秋天杜甫和李白在兗州城東石門分手,從此再沒見面。這一年杜甫剛剛三十出頭,李白也不過四十多。他們萬萬沒想到此后的二十年陰差陽錯,再無機會聚首,這一別竟成永訣。
杜甫告別李白后回到老家河南鞏縣,在這里遇見另一個和他很有緣的牛人。
話說張九齡做宰相的時候,有個進士陜西華陰人嚴挺之得到他的賞識,被他推薦為右拾遺。嚴挺之在開元十四年(726年)至十六年(728年)連續三年任知貢舉主持進士考試,舉子們都認為他很公平。儲光羲、綦毋潛、王昌齡、常建就是在他做主考時中的進士。后來張九齡又提拔他為尚書左丞。隨著張九齡失勢,嚴挺之也遭到李林甫排擠,被貶為洛州刺史,年逾古稀的時候在洛陽去世。
嚴挺之是典型的學而優則仕的文官,但他兒子嚴武卻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嚴武不到十歲的時候,就因為不滿嚴挺之寵愛小妾冷落他的生母,拿鐵錘打破了父親小妾的頭。后來在太學讀書,因為離家比較遠,單獨租房居住。鄰居是一位軍法官。軍法官的女兒是個美人胚子。嚴武看見之后動了心,想辦法把她騙出來私奔。軍法官知道后找嚴家要人,同時上告到朝廷。官府下令通緝嚴武,軍法官也派兵千里追尋。
嚴武帶著軍法官之女向東逃到河南鞏縣。因為逃跑的時候太匆忙,未帶多少盤纏的他到鞏縣已經身無分文。這時他想起父親好友杜審言是鞏縣人,于是登門求援。此時杜審言已經去世多年,嚴武只見到了杜審言的子孫。他們不讓嚴武進門。
當時杜甫正好在老家,他悄悄跟在嚴武后面,看見四周無人才上前相見。嚴武這才知道當地捕快已經接到通緝令并去過杜家打聽,杜家不讓他進門是為了他的安全。杜甫把盤纏交給嚴武,告訴他杜家在城外河灣里有條船。嚴武千恩萬謝,帶著軍法官的女兒來到河邊。不料捕快在路人指引下逐漸逼近,嚴武情急之下用琵琶弦把軍法官女兒勒死沉入河底。捕快沒有看見軍法官的女兒,以為身材魁梧的嚴武只是普通船夫。嚴武逃過一劫。
杜甫看見捕快全體出動直撲河灣,認定嚴武插翅難逃,沒想到捕快一無所獲。他假裝路過,偷偷問嚴武:“你把那姑娘藏在哪里?”嚴武悄聲告訴杜甫真相。杜甫嚇得腿一軟坐在地上。
嚴武告別杜甫繼續流浪,杜甫則收拾行李去了長安。杜甫有點害怕膽大妄為的嚴武,希望嚴武離他越遠越好。沒想到亂世出英雄,這個心狠手辣的少年很快脫穎而出。嚴武當上東川節度使的時候剛剛三十出頭,正是杜甫現在的年齡。唐朝的節度使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相當于后世的總督。杜甫無意中買了嚴武這支潛力股,后來得到最好的回報。
從天寶五年(746年)到天寶十年(751年),杜甫一直在長安,和醉中八仙之一汝陽王李琎以及駙馬鄭潛耀交游。他想復制王維的成名路,可是汝陽王只關心美酒,駙馬爺也不重視杜甫。杜甫知道自己上了考場就緊張,于是向司馬相如學習,在天寶十年(751年)向唐玄宗獻賦求官。李隆基看了他的《三大禮賦》,覺得他很有才華,讓他做集賢院待制。這一年杜甫四十歲。集賢院待制是個閑官,收入低到僅能勉強糊口。屋漏偏逢連夜雨,當年連續的洪澇損壞了關中平原的莊稼,長安物價隨渭水暴漲。杜甫只好把一家老小送到奉先也就是今天的陜西蒲城讓親友照看,自己趕回長安繼續等候升遷。
戰爭一直在大唐帝國的四境發生,民間傳說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即將造反,一直等待房地產升值的杜甫開始失去信心。他試圖把陸渾山莊脫手變現,可是無人愿意接盤。天寶十一年(752年)杜甫寫了《兵車行》,十二年(753年)寫了《麗人行》,前者批評戰爭的殘酷無情,后者諷刺楊家的雞犬升天,一邊是“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一邊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一邊是“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一邊是“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一邊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一邊是“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楊玉環家族的炙手可熱讓杜甫更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他心里肯定暗暗咒罵李隆基重色輕才老而不死。后來文學史家往往強調杜甫“忠君愛國”,愛國是肯定的,忠君卻有待商榷。杜甫肯定不是愚忠的迂腐文人。他的那些深刻批評安史之亂的詩歌,正是在對始作俑者李隆基憤怒譴責。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發生,杜甫被任命為河西尉。河西據說是現在的云南河西縣,這時候如果他真去了彩云之南,說不定反而生活安定。但杜甫和李白一樣,認為自己除了寫詩還可以為君王排憂解難,所以借故沒有赴任。朝廷改授他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右衛率府是保衛東宮太子的衛隊,胄曹參軍是管盔甲倉庫的官吏,依然是個薪俸低廉的閑職。杜甫閑著沒事,請假去奉先探望妻子,途中寫下名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當年年底,他的幼子因為營養不良餓死。
詩人不幸國家幸,正是這些磨難使我們多了一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在民間的影響比杜甫大,但杜甫在詩人中的影響又非李白可比。因為李白的天才是無法模仿的,而杜甫的人才卻可以學習。李白的詩歌只能用來崇拜,杜甫的詩歌卻可以當作教材。
上一篇:春風不度玉門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下一篇:李君虞夜上受降城 劉禹錫懷古西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