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看鯉魚上灘 劉方平聽蟲聲報春
戴叔倫出身隱士世家,可他卻考了進士當了官,一次在押解錢糧時還順道勸平了謀反的叛臣,在仕途上混得不亦樂乎,直到晚年才辭官歸隱,兩個月后死去;而劉方平整個家族都是官場中人,只有最有才華的他考中進士卻不當官,一生都過著隱居生活。
文學史把唐詩的發(fā)展階段分為初盛中晚,不是簡單的時間后先。每個時代的詩人都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初唐詩人追逐名利不擇手段,就像情竇初開的少年追求自己心愛的女生,愿意獻出自己的生命。盛唐詩人高歌猛進盛氣凌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每個人都相信自己可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中唐詩人經過安史之亂,就像人到中年,經過悲歡離合之后開始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韋應物、劉長卿、戴叔倫和劉方平等人一心歸隱。晚唐詩人知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李商隱只是當時已惘然。
戴叔倫是江蘇金壇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小時候拜著名學者蕭穎士為師,“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穎士最得意的弟子。蕭穎士是安徽阜陽人,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狀元,因為恃才傲物只做到揚州功曹就停步不前。
安史亂起的時候戴叔倫大概二十五歲左右,朝廷為了證明叛軍成不了氣候,并沒有停止科考,只是把考場轉移到了江淮等地。戴叔倫大概就是在這時候考中進士。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唐肅宗和永王李璘兄弟鬩墻,戴叔倫的家鄉(xiāng)成為戰(zhàn)場,他只好跟隨親族坐船逃到江西鄱陽。當時李白正在廬山,戴叔倫可能和李白見過面。李白投奔永王做了幕僚,戴叔倫和老師蕭穎士酒量不行,所以頭腦比較清醒,拒絕登上永王即將沉沒的戰(zhàn)船。
戴叔倫早年的心態(tài),可以從《江上別張歡》看出來。
年年五湖上,厭見五湖春。
長醉非關酒,多愁不為貧。
山川迷道路,伊洛困風塵。
今日扁舟別,俱為滄海人。
大歷元年(766年),戴叔倫做了戶部尚書兼諸道鹽鐵使劉晏的幕僚。當時《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也在劉晏身邊,分掌洪州財賦并幫助劉晏物色才俊。戴叔倫的才情讓劉晏和張繼一見傾心。劉晏也是神童出身,兩度拜相,人稱大唐第一理財能臣。大歷三年(768年),戴叔倫由劉晏推薦做了湖南轉運留后,隨后調任涪州督賦。
戴叔倫和劉長卿都是山水田園派詩人,性格也和這一詩派的宗師陶淵明有相似的一面。陶淵明一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邊“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戴叔倫也有非常剛猛的一面。有一次他押解錢糧經過四川云陽的時候,適逢瀘州刺史楊子琳謀反。楊子琳親自帶兵攔截戴叔倫,威逼戴叔倫交出錢糧。
戴叔倫說:“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
“那我就要你的命。”
“這個你說了算。不過在你要我命之前,可不可以解答我一個疑問?”
“你問吧。”
“你為什么要造反?”
“社會太黑暗,上司是笨蛋。”
“社會黑暗我們努力讓它光明,上司笨蛋你才有機會升遷。你們?yōu)o州兵再強,能強過安祿山的幽燕三鎮(zhèn)?安祿山正在地下百年孤獨,你想去陪他追憶似水流年?到現(xiàn)在為止你謀反還只是傳聞,但你如果殺了我,就是對朝廷正式宣戰(zhàn)。除了瀘州老窖,難不成你還有其他援兵?”
楊子琳被戴叔倫說得啞口無言,想想自己確實還沒下定決心,只好放行。戴叔倫因此聲名鵲起,被提升為監(jiān)察御史。此后做過東陽令、大理司直、侍御史、撫州刺史,最后官至容管經略使。經略使主管軍事,貞觀初年始設于邊境重鎮(zhèn),大致相當于后世的邊鎮(zhèn)總兵或要塞司令,通常都是節(jié)度使兼任。戴叔倫在做容管經略使期間,“綏徠夷落,威名流聞”,展示了他的文武雙全。
但是戴叔倫卻像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江南才子一樣,英雄志短,兒女情長。他們可以為了功名北上長安洛陽,也可以為了莼菜鱸魚毅然回到故鄉(xiāng)。何況故鄉(xiāng)除了莼菜鱸魚,還有鶯飛草長、畫樓紅妝、白發(fā)高堂。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有人考證戴叔倫的這首《除夜宿石頭驛》寫在撫州刺史任上,并且一口咬定石頭驛就在今天江西新建贛江西岸。這個結論不是很可信。詩中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而此地離他老家金壇不過千里,像戴叔倫這種平和沖淡的詩人,一般不會夸大其辭。石頭驛的名字也很平凡。這首詩更像是他在四川或廣西時候的作品。
戴叔倫的懷鄉(xiāng)詩另一首更有名,這就是《題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xiāng)。
稚川是傳說中的道家仙都,現(xiàn)實世界中似乎沒有這個地名。據(jù)說唐玄宗時有個和尚契虛來到商山,路遇背著竹簍的采藥人,兩人結伴同游山頂。他們看見遠處云霞之中有玉殿金城若隱若現(xiàn)。采藥人說“此仙都稚川也”。也許戴叔倫寫的就是商山風景。后來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寫過一首《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同樣寫的秋天,押同樣的韻,最后一句更是神似。王禹偁很可能從戴叔倫這里得到啟示。
戴叔倫在廣西、四川、湖南一帶為官多年,經常經過洞庭湖畔,屈原自然是繞不開的詩題。他寫過一首《三閭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在歷來憑吊屈原的詩詞里,這首詩最有意境。
不過在戴叔倫的詩歌里,最膾炙人口的另有其詩,那就是《蘭溪棹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戴叔倫做過東陽縣令,蘭溪就在東陽境內。這首詩和張志和的《漁歌子》一樣,美麗如畫,明白如話,只不過張志和寫的是白天,這首詩寫的是月夜。
但在戴叔倫的詩歌里,《蘭溪棹歌》依然不是無上經典,我認為只有《蘇溪亭》爐火純青。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一般認為北宋詞人賀鑄《青玉案》詞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出自這里。這首詩把清揚婉約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致。在我看來,整部《花間集》、所有婉約詞都在對《蘇溪亭》頂禮膜拜。
由于寫出了上面這些好詩,戴叔倫在時人心目中已經是詩壇領袖。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朝廷開始設立中和節(jié)。中和節(jié)在農歷二月二,此時正值驚蟄前后,春歸大地,萬物復蘇,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因此中和節(jié)又名龍?zhí)ь^、龍頭節(jié)。唐德宗寫了一首《中和節(jié)詩》,他讓人把自己的詩和朝臣的和作抄一份送給遠在容州(今廣西容縣)的戴叔倫,請戴叔倫評審。這是李白、杜甫、王昌齡、白居易都沒得到過的榮譽,所以“天下榮之”,戴叔倫卻不以為意,反而趁機上表自請為道士。
同年六月十三日,獲準退休的戴叔倫在返鄉(xiāng)途中偶感風寒,客死成都以北的清遠峽。第二年葬于故鄉(xiāng)金壇小南門外。明朝萬歷年間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并立下紀念碑,上書“詩伯夜臺”。
戴叔倫不但寫得一手好詩,還留下著名的詩歌理論。
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古人認為珠玉藏在地下或水里的時候,會有一些生煙發(fā)光之類的征兆,連寶劍埋在地下也會劍氣沖牛斗。這些現(xiàn)象只能遠觀,走近了反而看不到。所以戴叔倫的意思是,詩人筆下的風景既近在眼前,又一片空明。這里討論的其實還是神似形似、生活原貌和藝術再現(xiàn)之類的老生常談,只不過戴叔倫用了最有詩意的語言。戴叔倫的詩歌理論對宋明以后的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神韻派和性靈派詩人都把這句話裝進鏡框,掛在書房最顯眼的地方。
戴叔倫的詩歌題材以隱逸閑情為主,但他早年寫過《女耕田行》、《屯田詞》等詩,記述農村因為男人當兵或戰(zhàn)死埋荒外,種田的都是婦女小孩。《邊城曲》則直面那些邊城士兵的苦痛無奈。
人生莫作遠行客,遠行莫戍黃沙磧。
黃沙磧下八月時,霜風裂膚百草衰。
塵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東去。
胡笳聽徹雙淚流,羈魂慘慘生邊愁。
原頭獵火夜相向,馬蹄蹴蹋層冰上。
不似京華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戴叔倫極度渲染邊塞苦辛,自己卻做了邊防軍司令。
在戴叔倫之前,還有一個詩人做過容管經略使,他就是元結。元結是河南魯山人,天寶十二年(753年)和張繼同時中進士。安史亂起,他帶領族人躲進湖北大冶境內的猗玗洞避難。乾元二年(759年)做了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史翙的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成功保全十五城。唐代宗時他從道州刺史調往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大歷七年(772年)入朝,同年在長安去世。
元結也寫過一些反映政治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的詩,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得到杜甫贊許。他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因此被視為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他同時還是個散文家,提倡古文,所以又被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尖兵。
他的散文《右溪記》可以和柳宗元《永州八記》相提并論。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shù)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他最為人所知的詩歌是《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漫叟以公田釀酒,因休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jù)湖岸,引臂向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huán)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這首詩想象力豐富,把洞庭湖中的小島比作陪伴自己的酒徒。場面宏大,有點像武林宗師坐而論道。
當年橫行漠北的匈奴經過漢朝持續(xù)打擊之后一分為二,南匈奴內遷和漢朝融合,北匈奴一路向西,在歐洲舉起“上帝之鞭”,殺得歐洲人聞風喪膽。南遷的匈奴人自認為是漢朝和親公主的后人,同時為了避免歧視,很多人都改為劉姓。唐朝詩人劉方平、劉禹錫就是劉姓匈奴人。
劉方平是劉政會的后裔。劉政會在李淵起兵反隋時擔任太原鷹揚府司馬,后率兵投到李淵麾下。李淵父子南征北戰(zhàn)的時候,劉政會留守太原,可見他們對劉政會非常信任。劉政會在唐朝建國后做過刑部尚書、光祿卿等官,受封邢國公。貞觀九年(635年)去世后他兒子劉玄意襲爵,改封渝國公,唐太宗把女兒南平公主嫁給劉玄意。劉玄意在唐高宗時做過汝州刺史。這可能是后來劉方平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的原因之一。
劉玄意是劉方平的曾祖。劉方平的祖父劉奇做過天官侍郎,父親劉微做過吳郡太守、江南采訪使。有意思的是,劉方平的兒子劉符寶歷二年(826年)中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他的子孫直到北宋開國,一直有人中進士做官,而且都是高官。整個家族中最有才華的劉方平是惟一沒有做過官的人。
劉方平是唐朝公主的子孫,他父祖的官位也超過唐朝大多數(shù)詩人。現(xiàn)代社會提倡自由平等,但在講究尊卑貴賤的封建社會,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人的家庭出身對他的影響。陶淵明如果不是東晉大將軍陶侃的曾孫,他未必能毅然歸隱。他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做個九品芝麻官已經很丟人,所以早就忍無可忍。劉方平天寶前期曾經考過進士,可能還曾短暫做官從軍,但很快歸隱,從此絕意仕進,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劉方平同樣得到戴叔倫老師蕭穎士的賞識。除了會寫詩,他還是個優(yōu)秀畫家。皇甫冉在《劉方平壁畫山水》中稱他的畫“墨妙無前,性生筆先。回溪已失,遠嶂猶連。側徑樵客,長林野煙。青峰之外,何處云天”。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到劉方平,說他“工山水樹石,汧國公李勉甚重之”。
劉方平和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是朋友,可是這些人和他一樣落魄,惟一做過大官的嚴武又死得很早。劉方平和皇甫冉的關系特別好。皇甫冉流傳下來的詩歌不多,但其中和劉方平有關的將近十首。實際上后人主要根據(jù)皇甫冉的詩歌來對劉方平的生平進行重構。
傳說劉方平還是遠近聞名的美男子。古希臘神話中有個名叫那喀索斯(Narcissus)的美少年愛上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每天在水邊徘徊流連。難道劉方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隱居水濱?
劉方平最好的詩自然是《月夜》。如果讓我選擇最喜歡的十首唐詩,這首詩肯定是其中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我喜歡這首詩和我自己的經歷有關。小時候我在贛南山村長大,外婆家里用的就是綠色的窗紗。每年乍暖還寒的二三月間,提醒我們春天來了的正是紗窗擋不住的蟲聲和蛙鳴。
劉方平的《春怨》也很有名,不過容易讓人以為是王昌齡的作品。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面對紗窗外的大好春光,金屋中的貴族女子無心欣賞。她甚至不愿開門走進庭院,因為外面的景象只會讓她想起冶游不歸的薄情郎。
晚唐詩人金昌緒也寫過一首《春怨》,說的也是春天里獨守空閨、百無聊賴的婦女。兩首詩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因為層層遞進、條理分明成為后人學習的典范。傳說宋朝有學詩者請教名家詩詞章法,對方回答,只要熟讀金昌緒的《春怨》就可以了。
劉方平的《望夫石》思致新穎。
佳人成古石,蘚駁覆花黃。
猶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妝。
望夫石原是女兒身,苔蘚就是她額頭上裝飾的鵝黃;春天里杏花開放,那是她最愛的紅妝。
劉方平的《采蓮曲》使人想起崔顥的《長干曲》。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烏棲曲》有南朝樂府民歌風韻。
畫舸雙艚錦為纜,芙蓉花發(fā)蓮葉暗。
門前月色映橫塘,感郎中夜度瀟湘。
劉方平還有一首《春雨綿頌歌》,啟發(fā)李商隱寫出《夜雨寄北》。
華山春雨秋意綿,隔簾猶現(xiàn)少時年。
歲月聽歌雨亦覺,今日華山春雨綿。
劉方平是中唐比較有名的隱逸詩人。提到當時的隱逸詩人就不能不說丘為。他可能是唐代詩人中壽命最高的人。細心的讀者也許會注意到我語氣并不肯定,難道還有比丘為更長壽的詩人?是的,他的老鄉(xiāng)華陽真逸顧況很可能在茅山修煉成仙。
丘為是浙江嘉興人,不過嘉興當時屬蘇州。丘為早年和另一個吳越長壽詩人賀知章一樣,考進士并不順利。天寶初年中進士后逐漸升遷,官至太子右庶子,貞元四年(788年)以左散騎常侍致仕。他那時已經八十多歲,可他母親還健在。他和王維、李白是同齡人,卻幾乎活到晚唐杜牧出生。王維和劉長卿都是他友人。
他的《左掖梨花》是歷來詠花名作。
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吹向玉階飛。
丘為的《題農父廬舍》值得一提,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就脫胎于此。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閑。
溝塍流水處,耒耜平蕪間。
薄暮飯牛罷,歸來還閉關。
當然他最著名的詩是《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這樣的詩不必整首牢記,只需要知道“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是點睛之筆。
上一篇:恨不相逢我未嫁 不知秋思落誰家
下一篇:春風不度玉門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