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楓橋成名勝 欽點詩人做翰林
以《楓橋夜泊》而青史留名的張繼人品極佳,對愛情忠貞不渝,當上探花郎的他因為堅拒成為高官女婿而斷送了前程,堪稱愛情模范;而韓翃與柳氏因戰(zhàn)亂分離,作《章臺柳》、《楊柳枝》以寄相思,最終破鏡重圓的故事,也被世人傳誦千年。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本來是姑蘇城外一座平凡的小石橋,但是在張繼寫過《楓橋夜泊》之后,已經(jīng)成為蘇州最值得一游的去處。蘇州園林這樣的建筑其他地方也有,甚至更精致,只有張繼的楓橋獨此一家,無法復(fù)制。
相傳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曾經(jīng)說過“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我雖然也是好吃之徒,但要是有一天長住姑蘇,一定是因為楓橋。
后來晚唐才子張祜也寫過一首《楓橋》。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游程歲月遙。
惟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在這張繼的楓橋,暮煙疏雨中曾與那人攜手,一生何求?
張繼的家鄉(xiāng)有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兩種說法,兩地多年來為了爭奪諸葛亮差點發(fā)生戰(zhàn)爭,卻對張繼的歸屬漠不關(guān)心。
張繼和夫人是一對璧人,而且相守終生。唐朝詩人夫妻比較恩愛的有元稹和李商隱,但是元稹早年對鶯鶯始亂終棄,婚后也和薛濤眉來眼去,李商隱給情人寫過很多無題詩,只有張繼始終如一。夫妻倆白天并馬漫游,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夜晚相偎讀書,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這種恩愛纏綿甚至影響了張繼的前程。張繼從不刻意追求功名,“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因為在遙遠的故鄉(xiāng),有佳人妝樓顒望。天寶十二年(753年)張繼題名金榜,年輕英俊的他還被選為探花郎。接受皇帝召見之后,張繼沒有和同年一道去平康里慶祝,而是回到住處給夫人寫報喜家書。他剛把墨磨好,店小二敲門告訴他有人找。他以為是同年進士皇甫曾的哥哥皇甫冉,趕緊起身相迎。他和皇甫冉通過皇甫曾認識之后,已經(jīng)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張繼來到客棧前院,卻發(fā)現(xiàn)到訪的是位陌生中年人。那人錦衣華服,身后還站著兩個挑著食盒的家丁。他看見張繼后立刻滿面春風(fēng),恭喜張繼金榜題名。
張繼將他們請進客房。中年人招呼兩個家丁把酒菜拿出來。張繼客套一番。家丁擺好酒菜后退下。中年人坐在炕上和張繼飲酒聊天。
張繼問:“請問兄臺高姓大名?我們素不相識,為何如此盛情?”
中年人說:“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再決定要不要告訴你我的姓名身份。”
“請講?!?/p>
“我家主人是皇親國戚。他想知道你是不是愿意做他的乘龍快婿?”
“我已經(jīng)結(jié)婚了。”
“新科進士都已經(jīng)結(jié)婚了。如果你愿意離婚,我家主人不在乎你的婚史。”
“我和內(nèi)子青梅竹馬,這件事我恐怕不能答應(yīng)你。”
“你想清楚了再回答。今年所有進士我家主人就看上了你,這是錦上添花的好事?!?/p>
“多謝貴主人厚愛,我真的不想離婚。”
“考上進士雖然很風(fēng)光,但最多也就是做個校書郎。可是如果有我家主人幫忙,你很快就可以出將入相?!?/p>
“我從來沒有非分之想?!?/p>
“只要你答應(yīng)做我們家女婿,封侯拜相就不是非分之想,可以說易如反掌?!?/p>
“對不起。我建議你去找其他人,別在我這里浪費時間?!?/p>
張繼起身端茶送客。那中年男子急了。
“我在我家主人面前夸下???,說你一定會答應(yīng)。你這樣讓我怎么回復(fù)?我很可能丟掉飯碗流落街頭?!?/p>
“小弟愛莫能助?!?/p>
“既然你這么無情,那我也把話和你挑明。你只要拒絕了我家主人,那你就是得罪了京城所有豪門?!?/p>
張繼以為中年人只是虛聲恫嚇,沒想到后來在吏部銓選時果然落馬。這時適逢安史亂起,他只好收拾行李回家。
皇甫冉在三年后的天寶十五年(756年)高中狀元。張繼寫信祝賀。皇甫冉隨即做了無錫尉。無錫離皇甫冉家鄉(xiāng)丹陽不遠,他邀請張繼去做客。張繼夫人知道他心情郁悶,也勸他出門散心。張繼在至德二年(757年)沿長江東下,和皇甫冉相見,順便漫游江南。《楓橋夜泊》就寫于這段時間。
安史之亂主要發(fā)生在黃河兩岸。蘇杭一帶依然是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煙柳畫橋的江南適合在白天漫游,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也適合在夜晚經(jīng)過,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張岱有本書就叫《夜航船》。
安史之亂平定后,百廢待興,張繼以檢校祠部員外郎、鹽鐵判官的身份在洪州分掌財賦,起用他的是神童出身的宰相劉晏。劉晏號稱大唐財神,提拔了大批理財能手。他非常信任張繼,一度委托張繼幫他選拔人才。中唐著名詩人戴叔倫就是張繼推薦給劉晏的,后來官至容管經(jīng)略使。這時已是大歷末年,張繼上任僅一年多即病逝于南昌。劉長卿作詩《哭張員外繼》,說他“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作為一個分掌財賦的官員,竟然窮到?jīng)]錢歸葬故鄉(xiāng)。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如果把蘇州比做一個江南美女,那么《楓橋夜泊》告訴我們她出生在書香門第?!稐鳂蛞共础肥亲詈玫奶圃娭?,無論是面對王昌齡的《出塞》還是李商隱的《錦瑟》,《楓橋夜泊》都毫無愧色。如果單論詩歌本身的影響力,《楓橋夜泊》幾乎無與倫比。這首詩在唐代就隨遣唐使傳到日本,據(jù)說和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道被選入日本教材。千百年來無數(shù)日本人漂洋過海,就為了看月落烏啼霜滿天,聽夜半鐘聲到客船。蘇州一直是日本游客來中國的首選之地。當年,侵華日軍甚至把《楓橋夜泊》詩碑盜回東京。
張繼留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不過一首《楓橋夜泊》已經(jīng)讓他流芳千古。這首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紛紛,其實寒山寺一直有夜半鳴鐘的習(xí)慣,直到歐陽修的時代依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就是證明。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張繼還有幾首詩值得一提,其中《閶門即事》也是寫在蘇州。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這首詩描述蘇州一帶的農(nóng)夫被征為戰(zhàn)船水手后,田地大量荒蕪。他還寫過一些六言詩,其中《歸山》的意境和柳宗元的《江雪》神似。
心事數(shù)莖白發(fā),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
張繼寫給好朋友皇甫冉的《奉寄皇甫補缺》也是一首六言。
京口情人別久,揚州估客來疏。
潮至潯陽回去,相思無處通書。
皇甫冉小時候是唐朝眾多神童之一,十歲便以文才受到張九齡賞識。天寶十五年(756年)高中狀元,后來又被王維的弟弟河南節(jié)度使王縉延攬。他當時的名聲遠在張繼之上,不過和張繼一樣也沒留下多少事跡和詩文。
除了無錫尉他還做過右補闕,安史之亂后期為了躲避戰(zhàn)亂,他先是棄官逃回家鄉(xiāng),后又離家避難。不過他沒有走遠,就在太湖邊的宜興住了下來,寫了很多和宜興山水有關(guān)的詩篇,如《三月三日同義興李明府泛舟》。
江南煙景復(fù)如何,聞道新亭便可過。
處處藝蘭春浦綠,萋萋藉草遠山多。
壺觴須就陶彭澤,風(fēng)俗猶傳晉永和。
更使輕橈隨轉(zhuǎn)去,微風(fēng)落日水無波。
張繼文武雙全,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他可能曾經(jīng)投軍。而皇甫冉則認為保命要緊,他審時度勢,覺得最安全的地方還是天府之國劍南,于是借口投奔唐玄宗,雇了一條帆船沿長江逆流而上進入四川。經(jīng)過三峽的時候留下名作《巫山峽》。
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
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
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
這首詩文詞清麗,音韻流暢。劉禹錫做夔州刺史經(jīng)過巫山時,覺得古人上千首三峽題材的詩歌中只有皇甫冉等四位作者的詩可以保留,而明代胡應(yīng)麟則認為四首中又是皇甫冉的這首《巫山峽》獨占鰲頭。
皇甫冉的好朋友除了張繼之外,還有劉方平。他在安史之亂后曾去劉方平隱居的潁川、汝水一帶拜訪過劉方平,也曾評論過劉方平的畫作。如果我們從詩人互相贈答的頻率來判斷他們之間的友誼,那么皇甫冉和劉方平的關(guān)系要好過他和張繼。
《全唐詩》說皇甫冉“天機獨得,遠出情外”。作品不多的皇甫冉何以得到如此盛譽?因為他寫過《春思》。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皇甫冉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但這首詩很像是盛唐詩人的作品。其實大歷十才子是個籠統(tǒng)的說法,皇甫冉和張繼同時代,所以說他是盛唐詩人也不是不可以。
《春思》也是我最喜歡的唐詩之一。膽小怕事的皇甫冉卻偏偏擅長寫邊塞詩。整首詩如風(fēng)行水面,珠落玉盤,氣脈連貫,渾然天成,和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異曲同工。律詩寫到極致就是讓人意識不到這是律詩,意識不到它的格律。
“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高華悠遠。戰(zhàn)爭導(dǎo)致的生離死別,即使貴族家庭也不能幸免。第一次去北京的時候,半夜坐車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忽然想起這句詩,看到清冷的月光照在城樓上,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迷惘。
張繼和皇甫冉都是因為一首詩青史留名,但他們生前并不得意。和皇甫冉同為大歷十才子的韓翃比他們幸運,他雖然也只有一首詩堪稱絕唱,卻因此做了翰林。自從李白供奉翰林之后,這個通常兼任知制誥的職務(wù)就成了最讓人羨慕的皇帝侍從官。到了明清兩朝,如果宰相沒有做過翰林學(xué)士,就會被認為資歷不夠濫竽充數(shù)。
韓翃的家鄉(xiāng)也在河南南陽,和張繼可能是同鄉(xiāng)。他似乎也不討南陽人喜歡,南陽人心里只有諸葛孔明。諸葛亮除了幫助劉備建國,真實的理政帶兵能力遠沒有《三國演義》渲染的那么神,多次北伐一事無成。一個國家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是他的文學(xué)藝術(shù)家而不是政客。中國最值得驕傲的應(yīng)該是陶淵明、李白和蘇東坡,就像英國最值得驕傲的是莎士比亞而不是丘吉爾,德國最值得驕傲的是歌德而不是希特勒。
韓翃在天寶十三年(754年)考中進士,比張繼晚一年,次年即發(fā)生安史之亂。韓翃從珠穆朗瑪?shù)暨M馬里亞納。十年寒窗得到這么一個結(jié)果,命運似乎在和他開玩笑。
有個李姓豪門子弟非常欣賞韓翃,把家中歌姬柳氏相送。柳氏也仰慕韓翃才名。兩人深情繾綣,不羨鴛鴦只羨仙。安史叛軍進入長安之后,韓翃帶柳氏逃難,叛軍被打退后又回到長安。這時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慕名征召韓翃為幕僚。韓翃不想給侯希逸耽于女色的印象,就把柳氏留在京城。當時長安依然兵荒馬亂,柳氏為安全起見,一度遁入空門。
兩人分別數(shù)年,期間韓翃給柳氏寄了一首詞,委婉地詢問她是不是已經(jīng)跟了別人。
章臺柳,章臺柳,顏色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
柳氏寫了一首詞回寄,告訴他流光容易把人拋,只怕見面時紅顏已老。
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恨年年增離別。一葉隨風(fēng)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韓翃不擅交際,在侯希逸帳下并不受重視,所以也不敢請假回京迎接柳氏。柳氏無依無靠,被偶然看見她姿色的番將沙咤利劫走。當時朝廷為了平定來自東北的安史叛軍,向西北回紇等少數(shù)民族借兵。據(jù)說唐肅宗曾經(jīng)和回紇首領(lǐng)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回紇兵因此橫行無忌。
正好這時韓翃奉侯希逸之命進京執(zhí)行公務(wù),在路上和沙咤利、柳氏擦肩而過。沙咤利倒也豪爽,聽柳氏說韓翃是她故人,允許柳氏和韓翃見面。韓翃和柳氏知道現(xiàn)在是沙咤利這些武夫的天下,他生未卜此生休,客套完后隨即分手。
當天韓翃到達臨淄,臨淄駐軍的校尉宴請韓翃。韓翃悶悶不樂精神恍惚,在座將校追問原因,韓翃如實相告。席上有位青年軍官許俊向來愛打抱不平,立刻上馬追蹤,趁沙咤利不注意把柳氏搶走,帶回來交給韓翃。侯希逸本是安祿山部將,性格豪放,知道這件事后不但不責(zé)怪許俊,反而說:“以前我也干過這種事情?!?/p>
這個故事出現(xiàn)在許堯佐的傳奇《柳氏傳》里,按照唐傳奇作者喜歡寫真人真事絕不造謠的傳統(tǒng),應(yīng)該有一定根據(jù),不是空穴來風(fēng)。許堯佐出身書香門第,兄弟多人皆中進士,他還考取過博學(xué)宏詞,官至諫議大夫。
韓翃和柳氏的故事還影響到另一位中唐詩人趙嘏。趙嘏是淮南山陽縣人,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的進士。因為寫過《長安秋望》“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名“趙倚樓”。趙嘏年輕時客居江蘇潤州,當他進京趕考的時候,他的姬妾桂娘也被當?shù)伛v軍將領(lǐng)奪走。趙嘏聞訊寫了一首《有贈》派人送給這位將軍。
寂寞堂前日又曛,陽臺去作不歸云。
當時聞?wù)f沙咤利,今日青娥屬使君。
那位將軍聽幕僚解釋了這首詩的意思之后,生怕趙嘏在京城起訴,只好把桂娘放走。桂娘比柳氏堅貞,她認為破鏡不能重圓,和趙嘏見了最后一面后隨即自盡。
侯希逸的窩里反給了安史叛軍致命一擊,他也成為凌煙閣留下畫像的功臣之一,受封淮陽郡王。此后侯希逸逐漸得意忘形,不理軍政。他喜歡做兩件自相矛盾的事情,一是崇信佛教興建寺廟,一是耽于游獵大量殺生。軍民對他懷恨在心。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打獵歸來,竟被部下將士拒之門外。侯希逸無奈只好前往長安,韓翃也跟他回京。不久侯希逸病死,韓翃失去靠山,在長安閑居十年。這期間韓翃一度加入汴宋節(jié)度使田神功兄弟的幕府,可是田氏兄弟也很快死而不朽。
河南少尹李勉鎮(zhèn)守開封的時候,韓翃再次做了幕僚。因為郁郁不得志,他很少和同僚交往。這天他在家里睡得正香,有人大聲敲門。開門之后來人立刻向他討賞。
“員外已經(jīng)官拜駕部郎中知制誥?!?/p>
韓翃愕然:“不可能,你肯定弄錯了?!?/p>
來人說:“錯不了,我剛才看了邸報?!?/p>
原來朝中知制誥缺人,宰相兩次推薦的候選人唐德宗都沒首肯,只好當面請示。唐德宗點名要韓翃。
無巧不成書,當時有個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宰相只好把他們的簡歷同時遞上去。
唐德宗批示: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與此韓翃。
這首寒食詩和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樣,寫的是一派承平景象。德宗是唐朝最喜歡詩歌的皇帝之一,韓翃之所以得到他激賞,大概是因為這首詩讓他想起盛唐。
《寒食》之外,韓翃還寫過幾首好詩,比如《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zhuǎn)迷。
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
那些和我一樣生長在山村的人對這首詩肯定特別喜歡,因為“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是我們常見的故鄉(xiāng)風(fēng)景。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是韓翃的另一首代表作,這首詩也入選《唐詩三百首》。
長簟迎風(fēng)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jié)候看應(yīng)晚,心期臥已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同題仙游觀》同樣入選《唐詩三百首》,不過有點勉強。這首詩工整有余,韻味不足。
仙臺初見五城樓,風(fēng)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松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閑小洞幽。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畢竟是愛情故事的男主角,韓翃還善于寫女兒情態(tài)。比如這首《想得》。
兩重門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秋千。
《中興間氣集》的編者高仲武高度評介韓翃的“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他說韓翃“意放經(jīng)史,興致繁富,一篇一韻,朝野珍之”。
韓翃晚年做了一段時間悠閑的宮廷詩人,經(jīng)常和李端、錢起等人出席王公貴族的酒宴,再也沒有寫出像樣的詩文,只有“塞草連天暮,邊風(fēng)動地秋”被人記住,當時他和皇甫冉等人一起送宰相王縉赴幽州巡邊。
對詩人來說,自己的詩歌能夠上達天聽,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唐憲宗在位的時候,北方少數(shù)民族武裝經(jīng)常南侵。朝堂之上有大臣主張和親。唐憲宗問:“最近有個很會寫詩但是姓名比較罕見的士子,你們知道是誰嗎?”
宰相回答:“可能是包子虛或冷朝陽?!?/p>
唐憲宗搖頭。他當場吟誦了一首詩。
山上青松陌上塵,云泥豈合得相親?
世路盡嫌良馬瘦,惟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大臣們這才反應(yīng)過來皇帝說的是戎昱。這首詩是戎昱的《上湖南崔中丞》。
唐憲宗又問:“你們還記得戎昱的《詠史》嗎?”他又隨口背誦出戎昱這首詩。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大臣們知道了皇帝的態(tài)度,不敢再提和親。
經(jīng)過這件事之后,戎昱詩名大振。京兆尹李鑾想把女兒嫁給他,條件是讓他改姓,姓戎不太好聽。戎昱堅決不答應(yīng)。
戎昱在江西贛州以及湖南永州做過刺史。在永州做刺史期間,當?shù)爻隽藗€特別會唱歌的湘妹子,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于頔聽說后希望戎昱把他獻給上司。戎昱無奈只好答應(yīng),臨行前他寫了一首歌,吩咐這位妹子見到于頔后一有機會就唱出來。
那湘妹子到了節(jié)度使府,果然找機會高唱此歌。
寶鈿香蛾翡翠裙,妝成掩泣欲行云。
殷勤好取襄王意,莫向陽臺夢使君。
于頔聽出戎昱很喜歡這個小阿妹,只好把她送回。
有的史家認為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唐以后開始走下坡路。這樣的說法比較空泛,不過從皇帝本身的文藝修養(yǎng)來看,倒是確實有這么一種趨勢。唐宣宗李忱憑吊白居易的“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堪稱名篇,南唐李后主也是著名詞人。到了北宋,宋徽宗雖然做了金人俘虜,但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書法繪畫功力。元明清以后,帝王中再也沒有出現(xiàn)一個文藝大師。乾隆皇帝一生寫了上萬首詩,可惜才過了幾百年就已經(jīng)無人提起。
上一篇:盧綸掛念司空曙 顧況調(diào)侃白樂天
下一篇:孟東野走馬觀花 李長吉騎驢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