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盜分財喻
【原文】
昔有群賊,共行劫盜,多取財物,即共分之。等以為分,唯有鹿野[1]欽婆羅[2]色不純好,以為下分[3],與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謂呼大失。至城賣之,諸貴長者多與其價,一人所得,倍于眾伴,方乃歡喜,踴悅無量。
猶如世人,不知布施有報無報,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無量樂。方更悔恨,悔不廣施。如欽婆羅后得大價,乃生歡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爾乃自慶,恨不益為。
【注釋】
[1] 鹿野:地名。同鹿野苑,仙人鹿園,佛教圣地。
[2] 欽婆羅:一種用細羊毛織成的衣物名,一般為佛教外道所穿。
[3] 下分:最壞的一份。分,同“份”。
【譯文】
從前有一伙盜賊,一起行劫,搶到許多財物后,決定一起分了。他們把財物平均分為若干份,只有一件從鹿野搶來的欽婆羅衣,質地不是很好,就列為下等物,給了一個表現最差的賊。這個表現最差的賊分到衣服后非常氣憤,嘆說不公平、不合算。后來他拿著衣服到城里去賣,沒想到許多有錢人都爭著來買,并給他很高的價錢。他一個人所得錢比其他伙伴多出一倍,他這才大喜,高興得不得了。
這就好比世人,不知道布施之后是否有回報,便做了很少的布施,結果得以生于天上,享受到無量的歡樂,這才悔恨起來,后悔沒有廣行布施。正如那個賊把欽婆羅衣賣出了大價錢,才開始高興起來一樣。布施也是一樣,世人做了一點小功德,卻得到很高的回報,這才自我慶幸起來,并悔恨當初沒有多做布施。
【評析】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說:不要因為善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惡小而去做。故事中的這個賊人總以為自己得到的是不好的結果,然而沒想到又因此得到了意外之財。所以做人不要太過悲傷或快樂,每件事都有它的兩面性,碰到不好的事也不要鉆牛角尖,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另一面,這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安慰,也是樂觀做人應具備的一種心理狀態。成大事者,從不放棄做小善事。常做小善事,方能增加大事的輝煌。
故事征引
事情的兩面性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禮完佛后,來到客堂休息,剛落座,就聽到一位年輕的知客師對身旁年事已高的禪師喊道:“老師!有信徒來了,請上茶!”
過了一會兒,又聽到那位年輕的知客師叫道:
“老師!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請把它擦拭干凈!”
“拜臺上的盆花,別忘了澆水呀”
“中午別忘了留信徒用膳。”
這位信徒看到年老的無德禪師,在知客師的指揮下東奔西跑,有些于心不忍,就問無德禪師:“老禪師,知客師和您是什么關系呀?”
老禪師非常自豪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問道:“這位年輕的知客師既然是您的徒弟,為什么對您如此不禮貌?一會兒叫您做這,一會兒要您做那?”
老禪師卻非常欣慰地說道:“有這樣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氣。信徒來時,只要我倒茶,并不需要我講話;平時佛前上香換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塵;他只叫我留信徒用膳,并不叫我去煮飯燒茶。寺內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計劃、安排。這給我很大安慰,否則,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聽后,仍滿臉疑惑地問道:“不知道你們是老的大,還是小的大?”
無德禪師道:“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更有用呀!”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出家凡夫貪利養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