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駒聾蟲
草駒聾蟲
【原文】
今人謂野牧馬為草馬,《淮南子·修務訓》曰:“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注云:“馬五尺以下為駒,放在草中,故曰草駒。”蓋今之所稱者是也。下文曰:“形之于馬,馬不可化,其可駕御,教之所為也。馬,聾蟲[1]也,而可以通氣志[2],猶待教而成,又況人乎?”注曰:“蟲,喻無知也。”聾蟲之名甚奇。
【注釋】
[1]聾蟲:指無知的畜類。[2]通氣志:理解人的意思。
【譯文】
現在人們都稱在野外放牧的馬為草馬。《淮南子·修務訓》中說:“馬在幼年為草駒時,揚蹄跳躍,翹起尾巴,四處奔跑,人們很難制服它。”在此注釋說:“馬,高在五尺以下稱為駒,因為在草地上放牧,所以稱馬為草駒。”這大概就是現在的人稱草駒的原因吧。接下來又說:“馬是有形體的,它不能變成別的東西。馬之所以可以被人駕馭,是經過馴化的結果。馬,又叫聾蟲,馬可以理解人的意思,仍然有被人們馴化的潛能,之后才能供人使用。馬都可以這樣更何況是人呢?”在這一條后面加注說:“蟲,比喻無知的意思。”馬又叫聾蟲,聾蟲這個名字非常奇怪。
【評析】
這篇文章簡短有力,蘊藏著深刻的道理。馬雖然具有野性,但是可以被人馴服,雖然無知,但最終也可通人性,馬雖然形體發生不了變化,但卻可以通過不斷的馴服,成為人們所用的工具。馬都可以從不能變成了可能,更何況是人呢?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種種困難,雖然有些事情做不到,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充實自己,補充自己的的不足,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幾率不就變得更大了嗎?
上一篇:《容齋隨筆·節度使稱太尉》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董仲舒災異對》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