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稱別名
官稱別名
【原文】
唐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于此,以示子侄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侍中為大貂,散騎常侍為小貂,御史大夫為亞臺、為亞相、為司憲,中丞為獨坐、為中憲,侍御史為端公、南床、橫榻、雜端,又曰脆梨,殿中為副端,又曰開口椒,監察為合口椒,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閉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拾遺今正言。為小諫,又曰遺公,給事郎為夕郎、夕拜,知制浩為三字,起居郎為左螭,舍人為右螭,又并為修注,吏部尚書為大天,禮部為大儀,兵部為大戎,刑部為大秋,工部為大起,吏部郎為小選、為省眼,考功、度支為振行,禮部為小儀、為南省舍人,今曰南宮,刑部為小秋,祠部為冰柄。廳,比部為比盤,又曰昆腳皆頭,屯田為田曹,水部為水曹,諸部郎通曰哀烏、依烏,太常卿為樂卿,少卿為少常、奉常,光祿為飽卿,鴻臚為客卿、睡卿,司農為走卿,大理為棘卿,評事為廷平,將作監為大匠,少監為少匠,秘書監為大蓬,少監為少蓬,左右司為都公,太子庶子為宮相,宰相呼為堂老,兩省相呼為閣老,尚書丞郎為曹長,御史、拾遺為院長。下至縣令曰明府,丞曰贊府、贊公,尉曰少府、少公、少仙,此已見前《筆》。
【譯文】
唐朝的人喜歡用其他名稱來稱呼官職,今天我隨意粗略的記述在這里,來展示給子侄中那些沒有完全掌握這方面知識的人。太尉稱掌武,司徒稱五教,司空稱空土,侍中稱大貂,散騎常侍稱小貂,御史大夫稱亞臺、亞相、司憲,中丞稱獨坐、中憲,侍御史稱端公、南床、橫榻、雜端,還稱脆梨,殿中稱副端,又稱開口椒,監察稱合口椒,諫議稱為大坡、大諫,補闕稱中諫,又稱補袞,拾遺稱小諫,又稱遺公,給事郎稱夕郎、夕拜,知制誥稱三字,起居郎稱左螭,舍人稱右螭,二者并稱為修注,吏部尚書稱大王,禮部尚書稱大儀,兵部尚書稱大戎,刑部尚書稱大秋,工部尚書稱大起。吏部郎稱小選、省眼,考功、度支稱振行,禮部侍郎稱小儀、南省舍人,現在稱南宮,刑部侍郎稱小秋,祠部郎稱冰廳,比部稱比盤,又稱昆腳皆頭,屯田稱田曹,水部稱水曹,諸部郎又通稱哀烏、依烏。太常卿稱為樂卿,少卿稱少常、奉常,光祿稱飽卿,鴻臚稱客卿、睡卿,司農稱走卿,大理稱棘卿,評事稱廷平,將作監稱大匠,少監稱少匠,秘書監稱大蓬,少監稱少蓬,左右司稱都公,太子庶子稱宮相,宰相稱為堂老,兩省互稱為閣老,尚書丞郎稱曹長,御史、拾遺稱院長。地方上縣令稱明府,縣丞稱贊府、贊公,縣尉稱少府、少公、少仙,這些我已經在在前面的《筆》中已記述過。
【評析】
本文介紹唐代官制的別稱,使子侄中學問不夠的人可以學到知識。職官是指在國家機構中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這個詞一般特指我國古代的官職設置制度,其內容包括職官的名稱、職權范圍、品級地位等。研究歷史有四把“鑰匙”——目錄、年代、地理、職官。其中職官最難掌握,其中難之又難的是“職官別名”。撰文與言談之中涉及正式官稱時換用它稱,漢人己開風氣之先。到唐代,撰制詔、作詩文、草書牘、寫筆記,雅好用別名代稱正式官銜、官名,漸成風氣,就是作者講述的情況。此風一長,愈演愈烈,自宋及元明清,職官別稱派生繁衍之多,實難勝記;使用面之廣,可謂無處不及。漢代《獨斷》,明代《表異志》、《事物異名》、《雅俗故事讀本》,清代《事物異名錄》、《稱謂錄》、《正音撮要》等書,都有專門篇幅收錄職官別名。現代龔延明教授所著《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收錄了上起三代、下迄清末我國歷代王朝國家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各種簡稱、總名和別稱,共計9400余條。官員別稱中,除了附庸風雅或使用古代官名外,還有一些通俗卻可笑。比如將縣令稱為“父母”,意為作為最基層官員的縣令要愛民如子。誰知到了清代,比縣令高一級的知府被稱為“老公祖”,也就是百姓的祖父,就殊為可笑了。
上一篇:《容齋隨筆·存亡大計》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官階服章》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