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戰國兵法·谷梁傳》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莊公八年
兵事以嚴終
出曰治兵,習戰也; 入曰振旅,習戰也。治兵而陳蔡不至矣。兵事以嚴終。故曰:善陳者不戰,此之謂也。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僖公二十二年
論襄公泓之戰
《春秋》三十有四戰,未有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者也。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則驕其敵。襄公以師敗乎人,而不驕其敵,何也?貴之也。泓之戰,以為復雩之恥了。雩之恥,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齊之喪,執滕之,圍曹,為雩之會。不顧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楚成王怒而執之。故曰:“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 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 治人而不治,則反其知。過而不改,又之,是謂之過。襄公之謂也。古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也。豈曰以報其恥哉!宋公與楚人戰于泓水之上。司馬子反曰:“楚眾我少,鼓險而擊之,勝無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須其出。”既出,旌亂于上,陣亂于下。子反曰:“楚眾我少,擊之,勝無幸焉?!毕骞唬骸安还牟怀闪??!表毱涑闪卸髶糁瑒t眾敗而身傷焉,七月而死。倍則攻,敵則戰,少則守?!?…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信]?道之貴者時,其行勢也。
僖公二十三年
論以不教民戰
茲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
襄公二十五年
伐楚之事門于巢卒
以伐楚之事,門于巢卒也。于巢者,外乎楚也。門于巢,乃伐楚也。諸侯不生名,取卒之名加之伐楚之上者,見以伐楚卒也。其見以伐楚卒何也?古者大國過小邑,小邑必飾城而請罪,禮也。吳子謁伐楚,至巢,入其門,門人射吳子,有矢創,反舍而卒。古者雖有文事,必有武備,非巢之不飾城而請罪,自吳子之自輕也。
昭公八年
搜狩以習用武
因搜狩以習用武事,禮之大者也。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以為摯。流旁握,御聲者不得入。車軌塵,馬侯蹄。掩禽旅,御者不失其馳,然后射者能中;過防弗逐,不從奔之道也; 面傷不獻,不成禽不獻。禽雖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與士眾。以刁射于射宮。射而中,田不得禽。則得禽; 田得禽,而射不中,則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貴仁義而賤勇力也。
[鑒賞]
《谷梁傳》,亦稱《春秋谷梁傳》或《谷梁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專門闡釋《春秋》的著作。它與《左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
《谷梁傳》的作者舊題谷梁赤(谷梁是復姓,赤也作喜、嘉、等)。谷梁赤是戰國時魯人,相傳是子夏的弟子,生卒年不詳?!豆攘簜鳌烦鮾H口說流傳,到西漢時代才成書。故也摻雜著秦漢間和漢初儒家們的一些思想。
因為《谷梁傳》是解釋《春秋》的,所以闡釋的時限與原著一樣,上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計242年。《谷梁傳》與《公羊傳》的體裁相同,重在解釋《春秋》的“大義”,而略于史事。
《谷梁傳》通行本有晉人范寧《春秋谷梁傳集解》、唐人楊士勛《春秋谷梁傳疏》、清人鐘文丞《谷梁補注》、近人柯劭志《春秋谷梁傳注》等。其中《谷梁補注》達24卷,兼采了漢學、宋學對范寧《春秋谷梁傳集解》加以補充。是清代學者注釋《谷梁傳》較為完備的一種,該書被收入《皇清經解續編》。
本書僅根據《十三經注疏》為底本選錄有關軍事的幾段文字,文中標題系編者所加。并據此略談其軍事思想。
一、強調“兵事以嚴終”的治軍思想
《谷梁傳》認識到,軍隊是國家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平時是國家政權的征象,戰時則要以武力迫使敵人服從自己的意志。不是可有可無或隨便治理的。故提出了:“兵事以嚴終”的論斷。要求軍隊在出師前和戰后回師都要嚴格整頓軍隊,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將士熟悉陣戰。還例舉了魯國由于嚴格治軍,軍隊整頓得好,與陳蔡抗爭時,魯軍只是做到了嚴陣以待,就威懾了陳蔡,使得它不敢進攻魯國的事實,說明嚴格治軍的實際意義。進而提出了“善于治理國家的,用不著使用軍隊;善于治軍的,用不著列陣;善于列陣的,用不著實際作戰; 善于作戰的,可以避免死亡;善于對待死亡的,可以保全國家。這些“善于”,當然都離不開“嚴”字做保證。
二、反對機械搬用軍事原則
春秋時期行武,通常要求符合“仁、信、禮”的用武思想。但有的運用靈活,有的運用機械呆板。宋襄公與楚軍戰于泓水岸邊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宋襄公是機械地搬用“信”的作戰原則。當楚軍渡河之際,司馬子反(也作司馬子魚)提醒襄公說:“敵眾我寡,趁它處于險境趕緊擊鼓進攻它,這是取勝的最好機會?!毕骞珔s說:“君子不把人推入絕境,不趁人的急難發起進攻,還是等待它脫離險境吧?!背姸珊油戤叄隽穗U境,但旗號混亂,陣腳不穩。此時,子反又勸襄公趁敵混亂發起進攻,襄公卻說:“不應該進攻沒有列好陣勢的敵軍?!钡鹊匠娏谐申噭莺笤偃ス?,結果宋軍大敗,襄公自己負傷,七個月之后就死去。針對這一史事,《谷梁傳》提出了嚴厲批評,告訴人們運用軍事原則,要掌握其普遍規律,切不可機械呆板地死搬硬套。它指出:言辭之所以成為言辭的原因,在于它符合信義;言辭如果不符合信義,怎么還能叫言辭?信義之所以成為信義的原因,在于它符合正理;信義如果不符合正理,怎么還能叫信義?在戰爭中,正理就是重在抓住時機,乘勢進攻。”
三、提倡軍事技術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訓練方法
《谷梁傳》詳細記載了古時候用打獵與射宮相結合進行訓練的史事。它描述了獵場有區域界線,將士只許在此區域內模擬戰場的戰斗隊形和戰術動作打獵,一旦禽獸跑出了獵場的界線,就不許再追逐,以此法演練戰場上不追逃奔者的“仁義”思想。用不許把獵獲的面部受傷和幼小的禽獸獻給君王的規則,來教育將士尊敬君王。接著還描述了將士在獵場訓練結束后再到射宮去練箭。并把射宮的射箭成績與獵場成績掛起鉤來,規定在射宮練箭射中了,即使在獵場沒射中禽獸,也可以分到獵獲的禽獸,如果打獵打中了禽獸,在射宮中卻沒有射中,那也不能分到禽獸,用這種訓練方法,既練了軍事技術,又教育了將士看重仁義的思想。通過上述史事的描述,充分證明作者非常欣賞這種訓練方法。
《谷梁傳》還有“雖有文事,必有武備”,軍事指揮員要身先士卒等軍事思想,有“伐不逾時”、“誅不填服”等作戰指導原則等等。這些都是值得研究學習時重視的。
上一篇:《先秦散文·孫子兵法·謀攻》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呂氏春秋·適音》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