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孫子兵法·虛實》原文鑒賞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①,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②。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④,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徽乎微乎⑤,至于無形,神乎神乎⑥,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⑦。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乘其所之也⑧。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⑨。我專為一,敵分力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⑩。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11),越人之兵雖多(12),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13)。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14),作之而知動靜之理(15),形之而知死生之地(16),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17)。
故形兵之極(18),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19),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20),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21),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22),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23)。故五行無常勝(24),四時無常位(25),日有短長, 月有死生(26)。
【注釋】 ①佚:同逸,安逸。 ②趨戰:指倉促應戰。 ③致:招致。這里指調動。④出:指進攻。所不趨:指無法急救的地方。 ⑤微:微妙。 ⑥神:神奇,神秘。 ⑦司命:生命的主宰者。 ⑧乘:背離。這里是改變的意思。之:往。 ⑨專:專一,這里指集中。分:分散。 ⑩約:少。 (11)度(duo音奪):忖度,推斷。 (12)越:越國,在今浙江一帶,是吳國的敵對國家。 (13)無斗:不能戰斗。 (14)策:策劃,籌算。 (15)作:動作,這里是挑動的意思。動靜之理:行動的規律。 (16)形之:指考察地形。 (17)角:較量,指試探性的進攻。 (18)形兵:用示形的辦法迷惑敵人。 (19)深間:深入我方的間諜。 (20)錯:通措,放置之意。 (21)戰勝不復:戰勝敵人的辦法不重復。 (22)兵形:用兵的方式。(2 3⑤神:神奇。 (24)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古人把這五種東西看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并認為它們之間相生相克。無常勝:沒有哪一行能經常取勝。 (25)四時:四季。無常位:沒有哪一季能固定不移。 (26)死生:指月亮圓缺明暗的變化。
【今譯】 孫子說:凡是先到達戰場等待敵人的就安逸,后到達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勞。所以善于用兵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能使敵人自己進入我預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誘它,能使敵人無法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設法阻止了它。所以安逸的敵人能使它疲勞,溫飽的敵人能使它饑餓,安處的敵人能使它出動。要進攻敵人無法急救的地方,襲擊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行軍千里而不勞頓的,是因為行進在敵人空虛的地方。進攻必然成功的,是因為進攻敵人沒有防守或不易防守的地方。防守必然堅固的,是因為扼守著敵人不敢進攻或不易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怎樣防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敵人不知該怎么進攻。微妙啊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形跡。神奇啊神奇啊,神奇到聽不見聲息。所以能成為敵人的主宰。前進而敵人無法抵御的,是因為沖擊敵人空虛的地方,后退而敵人無法追擊的,是因為行動迅速,敵人追不上。所以我軍想打,敵人即使深溝高壘也不得不與我交戰,是因為我進攻敵人必救的地方;我軍不想打,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與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進攻方向。所以使敵人暴露而我不露形跡,那么我軍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軍集中為一,敵人分散為十,這就相當于以十攻一了,那么就使得我眾而敵寡。能以我之眾擊敵之寡,那么同我軍直接作戰的敵人就少了。我軍要進攻的地方敵人不得而知,敵人不得而知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一多,那么我軍所要直接打擊的敵人就少了。所以敵人防備前邊,后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后邊,前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左邊,右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右邊,左邊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兵力薄弱,是由于分散兵力多處防備造成的;兵力雄厚,是由于迫使敵人分兵防我造成的。所以能預知在什么地方打,什么時候打,那么即使有千里之遙也可如期和敵人會戰;不能預知在什么地方打、什么時候打,那么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更何況遠在幾十里、近在好幾里的呢?依我看來,越國的兵雖多,對于決定戰爭勝敗又有多大作用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奪得的。敵人雖然眾多,可以使它無法戰斗。所以籌算分析能明確計謀的長短得失,挑動敵軍能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考察地形能知道作戰地點是否有利,進行小戰能偵察敵人兵力的強弱優劣。所以偽裝佯動做到最好的地步,能使人看不出一點形跡。看不出一點形跡,那么即便有深藏的間諜也窺探不清我方的底細,再聰明的人也想不出對付的辦法。因用假象惑敵而取勝,往往把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不知道是怎樣取勝的;或者只知道我們取勝的具體做法,而不知道我們采取這些做法的道理何在。所以每次戰勝的方法不能重復,而應適應不同的形勢,變化無窮。用兵的方式象水一樣,水的流動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兵的用法也是避開實處而攻擊虛處。水因地形而制約其流向,兵因敵情而確定其制勝之法。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情勢,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能根據敵情的千變萬化而經常取勝,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五行中沒有哪一行能經常取勝,四季中沒有哪一季能固定不移,日照有長短,月亮有圓缺。
【集評】 明·林俊:“兵實則勝,兵虛則敗,凡用兵之法貴實而惡虛。此篇之義,皆是變敵之實以為虛,變我之虛以為實也。”
明·徐中行:“以水之形喻兵之形,巧而且切。”
明·王世貞:“通篇總一避實擊虛之意,而所以敵為我擊,則以先處戰地而佚,因敵變化,其應若神也。此篇首尾喚應,較他篇更句句精密。”(以上三條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卷八)
【總案】 本篇論述“避實擊虛”、“因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原則。孫子認為“兵形象水”,水的流動是“避高而趨下”、“因地而制流”,用兵也要“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并指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虛和實就象“日有短長,月有死生”一樣,永遠處于變化之中。只要能掌握其變化規律,就能變敵之實為虛,變我之虛為實,以我之實,擊敵之虛。具體到戰術運用上如何做到避實擊虛,以實擊虛,孫子用較多篇幅作了論述:第一,要爭取主動,以逸待勞,“致人而不制于人”;第二,要“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進攻敵人兵力空虛之處;第三,要用“形人而我無形”的方法,集中自己兵力,分散敵人兵力,使“我專而敵分”,甚至使敵人陷入“無所不備,無所不寡”的被動境地,造成我眾敵寡的戰術優勢。所有這些,都包涵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因素,受到歷代軍事家的推崇,在今天仍有借鑒價值。
本篇在寫作上也很有特色。一是分析細致,論證精密,結構謹嚴。各段之間的聯系,不靠外在的語言形式,而靠內在的邏輯關系。二是語言明快流暢,淺顯易懂,而義理精深。三是以水喻兵,生動貼切,辭意雙絕。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草廬經略》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孫子兵法·計篇》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