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施行仁政的《孟子》
《孟子》是我國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那還是春秋中后期的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這一時期,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擴大自己的疆域,不斷發生兼并戰爭,使得原本分散在各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和財富,逐漸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里。天下也逐漸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諸侯國。
公元前408年,強大的齊國攻破了魯桓公后代孟孫氏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便分散流落到其他諸侯國,其中有一支遷居到鄒國。
遷居到鄒國的孟孫氏后人中有個名為孟激的人,他妻子仉氏為他生了個兒子,取名軻,字子輿。小孟軻剛3歲時,他父親孟激就去世了,小孟軻的母親靠給別人織布艱辛地撫養著小孟軻。
小孟軻家附近有一個墓地,有一次,有個人去世了,發喪的隊伍經過他家去附近的墓地。小孟軻見發喪的隊伍哭得死去活來,他覺得很有意思,便和幾個小伙伴模仿發喪,玩起游戲來。
孟母看到后,她認為居住在這樣的環境里對小孟軻成長不利,便決定搬沒有墓地的城里去住。
搬到城里不久,一天,小孟軻見家對面賣鮮肉的小販手提著鮮肉叫賣非常有意思,他便和小伙伴們手拿著蘿卜模仿賣鮮肉小販的叫賣。
孟母看后決定再次搬家,不再跟賣鮮肉的小販為鄰了。想到小孟軻喜歡模仿,這次孟母決定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居住。搬到學校附近后,小孟軻5歲了,孟母就把小孟軻送到私塾讀書。
剛開始的時候,小孟軻讀書非常認真,但漸漸地,小孟軻對讀書生活產生了厭倦的情緒。有一次上課時,小孟軻乘老師不注意悄悄地從學校溜回家,正遇到孟母在織布機上織布。
孟母從大清早起來就開始織,這個時候已經織成好大一塊布了。她見小孟軻回來,就問:“你怎么不好好在學校跟老師讀書,回家做什么?”
小孟軻說:“媽媽,我不想再讀書了,讀書沒一點意思。”
孟母聽了非常生氣,她從織布機邊站起來,拿了一把剪刀,將已經織好的布匹一刀斬斷。頓時,已經快織好的布散落了一地,變成了廢料。
小孟軻看到后十分心疼,他不解地問孟母:“媽媽,這布已經快織好了,你為什么要把它斬斷?”
孟母說:“我這么做,就是要你明白,學習知識如同織布,靠的是日積月累,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如果你現在不讀了,豈不是跟這織了一半的布一樣?半途而廢太可惜!”
小孟軻深受震撼,從此以后,他便專心致志地發奮讀書,再也不貪玩了。
孟軻15歲的時候,拜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經過青少年時期的飽學和鉆研之后,孟軻開始在家鄉聚徒講學,逐漸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被人們尊稱為孟子。
那時候,天下諸侯混戰的情形,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諸侯國為了爭當“霸主”,對內力圖改革,以富國強兵,對外則進行兼并戰爭以擴大疆土,致使人民流離失所。孟子稱這種“以力服人”的強權政策為“霸道”。
當時,士人追求的是“學而優則仕”,士人的學習目的,是憑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參與政治活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此,孟子在40歲時其學術思想形成之后,他便開始周游列國,以游說諸侯,推行他的“王道”學說和“仁政”主張。
在當時,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學問和豐富的知識,更需要懂得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達到諷勸執政者的目的。
孟子是當時有名的辯士,一次,他到魏國去見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說:“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您如果要求‘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那么大夫也會要求‘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下面的一般人士和老百姓也都要求‘怎樣使我自己有利’,這必然會使全國上下互相爭奪利益,這樣國家豈不就危險了嗎?”
“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兵車,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兵車,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利’的后面,這些大夫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拋棄自己的父母,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會奪國君的地位。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梁惠王聽后十分慚愧。隔日,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抬頭看到天上飛的大雁和原野上奔跑的麋鹿問孟子:“賢能的君主也喜歡這個吧?”
孟子回答:“賢能的君主并不會把這種娛樂當成首要的追求,不賢明的君主即使喜歡這些也沒有辦法欣賞。”
孟子又引用了我國先秦詩歌總集的《詩經》里面《大雅·靈臺》的詩句勸誡梁惠王:“周文王用民眾的力量修建靈臺、挖掘靈沼,但老百姓覺得很幸福,把他的臺叫作靈臺,把他的池塘叫作靈沼。他們高興這里有麋鹿和魚鱉。古代圣君與民同樂,所以才能真正地欣賞享受園、池,就好像《湯誓》中寫到的一樣。”
梁惠王又問:“我治理梁國費盡了心力,河內遭了天災,我便把河內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居住,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救濟那里的災民。河東遭了饑荒,我也這樣做。我曾考察過鄰國,發現他們并沒有做到像我這樣愛護百姓。可是,鄰國的百姓并沒有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因此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您喜歡戰爭,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丟盔卸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逃跑了50步,卻去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這對不對?”
梁惠王說:“不對!逃跑五十步跟逃跑一百步本質上沒有區別。”
孟子說:“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漁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接著,孟子給梁惠王描述了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分給百姓5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
“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梁惠王說:“我愿意聽您指教!”
孟子說:“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梁惠王說:“當年,天下沒有比我們魏國更強的國家了,而現在到了我當政,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也陣亡了;西邊又喪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讓給秦國;南邊又被楚國侵占了八個城邑。我為此感到非常恥辱,希望能早日雪恥復仇,您說我該怎么做?”
孟子回答說:“在任何方圓百里的小國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國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對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提倡精耕細作,及時鋤草,使健壯的青年利用閑暇時間加強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德修養,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長敬上,這樣,即使是手里拿著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鋒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
“原因是秦國和楚國侵占了百姓的農時,使百姓無法耕種田地來贍養父母。他們使老百姓的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各自逃散,您如果興師前往討伐這樣的國家,有誰能跟您較量呢?‘實行仁政者無敵于天下。’請大王不要再猶豫徘徊!”
孟子對各諸侯國之間發動的攻伐戰爭導致人民流離失所深惡痛絕,所以,他懷著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一再勸梁惠王要以“仁者”得“天下”,而不是靠發動戰爭爭霸天下。
然而,當時梁惠王致力于富國強兵,希望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并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
齊宣王也曾經向孟子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您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齊宣王問:“怎么做才可以用道德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
孟子說:“能夠。”
齊宣王說:“你憑什么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曾經有人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大江南北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齊宣王說:“是的,確實有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其實是不忍心看到牛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您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您如果可憐牛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么羊不也是毫無罪過而被宰殺的嗎?牛和羊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說:“是啊,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有他們的道理。但我真的是不忍心看到牛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您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你之所以要用羊來代替,是因為您當時沒有親眼見到羊被宰殺的樣子。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之后,孟子又游說于齊、宋、滕、魯等國,但其“仁政”理想均未能實現。隨后,孟子便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上一篇:托姜尚之名而撰《六韜》
下一篇:改革家商鞅寫《商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