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 俾之自新
六十 俾之自新
杜正獻公衍嘗曰:“今之在上者,多擿發(fā)下位小節(jié),是誠不恕也。衍知兗州時,州縣官有累重而素貧者,以公租所得均給之。公租不足,即繼以公帑,量其小大,咸使自足。尚有復(fù)侵擾者,真貪吏也,于義可責(zé)。”又曰:“衍歷知州,提轉(zhuǎn)安撫,未嘗壞一個官員,其間不職者,即委以事,使之不暇惰;不謹者,諭以禍福,俾之自新。而遷善者甚眾,不必繩以法也。”
【譯文】
正獻公杜衍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在身為高官的人,經(jīng)常揭發(fā)下屬的小過失,這實在是不夠?qū)捜荨N以趽?dān)任兗州知州時,州縣官員有家中負擔(dān)重而導(dǎo)致向來都貧窮的,我就用公租所得平均分給他們。如果公租不夠的話,那么就用公家的錢財,估量他們所需要的量的大小,都使得他們能夠自足。如果還有再來侵擾公家錢財?shù)娜耍蔷驼娴氖秦澙返墓倮袅耍诘懒x上這種人應(yīng)該受到指責(zé)。”,杜衍還說:“我從擔(dān)任知州,到被提升為轉(zhuǎn)安撫,從來沒有懲罰過任何一個官員,他們當(dāng)中如果有不稱職的,我就讓他做些事情,使他沒有空閑時間偷懶;如果有不謹慎的,我就用不謹慎可能會引起的禍害來教育他,使他自己醒悟過來。于是變好的人非常多,沒必要將他們繩之以法。”
【評析】
故事中,那些因家中負擔(dān)重而導(dǎo)致向來貧窮的州縣官員其實是很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杜衍這樣的上級。杜衍想盡辦法、竭其所能地幫助他們,以使他們擺脫艱難困境。但是,如果他們沒有這么好的運氣,沒有遇到像杜衍這樣的上級時,又會怎么辦呢?君子在貧困的處境中,應(yīng)該采取隱忍的態(tài)度來等待時機。
有時候人們?nèi)棠鸵粫r之氣,不是因為他們懦弱,而只是因為實力尚不如人,為了保存實力而不得不忍,等到有利時機才一鼓作氣地反擊。這也是忍耐的一種,是在實力不足時常采取的策略。有很多成就大事的人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階段。
有句話不是叫做“人窮志不短”嗎?這其實就是一種正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長期的饑餓會破壞人正常的口腹感覺一樣,長期處于貧窮狀態(tài)也會摧殘到人的健康心志。此時,我們不能消極的對待生活,而是不僅要暫時忍受貧困的生活,還要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財富,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
典例闡幽 人窮志不短
春秋時候,吳國的公子季禮一人出外漫游。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正走著,忽然發(fā)現(xiàn)不知誰遺失的一串錢躺在路中央。季禮想把錢拾起來,但又覺得彎腰去撿錢有失身份,這種事不應(yīng)該由我這樣的貴公子去做。他一邊想著一邊朝四面張望,看有沒有人走過來。
剛巧,當(dāng)時正有一個打柴的人擔(dān)著柴禾從前邊過來了。季禮心想,叫這人把錢撿去,他一定會十分感激,他挑的那兩捆柴還未見得值得這么多錢呢。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禮看清了他身上竟然還穿著冬天的皮襖,而眼下正是初夏五月,雖還不十分炎熱,但穿著皮襖也是夠嗆的,季禮認為這人一定很貧窮,讓他把錢撿去正好。
于是季禮大聲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來把地上的錢拾起來。”
打柴人一看季禮那個樣子,感到很生氣,他把鐮刀往地上一扔,擺著手,朝季禮瞪大眼睛說:“你是誰?憑什么居高臨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熱的夏天穿著皮襖去打柴,難道我會是個貪圖錢財?shù)娜藛幔俊?/p>
季禮一聽打柴人的話,心里不免有幾分敬意,連忙向他道歉說:“實在對不起,是我錯看了人,請不要見怪!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禮淡淡一笑道:“你這人見識短淺,只會從表面上看問題,還那么盛氣凌人,我有什么必要對你說出我的姓名呢?”說著,打柴人頭都沒回,也不再理睬季禮,拿起鐮刀,對地上的錢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
季禮看著打柴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慚愧不已。
有些人常常憑自己的淺薄見識去衡量別人,實在未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上一篇:忍學(xué)《六 誣金》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xué)《六十一 未嘗按黜一吏》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