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鼓琴不問
二十九 鼓琴不問
趙閱道為成都轉運使,出行,部內唯攜一琴一龜,坐則看龜鼓琴。嘗過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頹然鼓琴不問。
【譯文】
趙閱道擔任成都轉運使的時候,有一次出門巡察,只隨身攜帶了一張琴以及一只烏龜,當他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一邊看烏龜,一邊彈琴。當他路過青城山的時候,正好遇上下雪,于是就住在旅館中。旅館中的人不知道趙閱道的身份,有的人就輕慢地侮辱他,但是趙閱道卻只顧彈自己的琴,對于那些人的侮辱,他都置之不理。
【評析】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壁w閱道顯然是深諳這句話的道理。因此,他在出門巡察的時候,隨身攜帶之物只是一張琴和一只烏龜。當旅館中的人欺侮他的時候,他仍然能保持平靜,繼續撫琴,而對那些人的話充耳不聞。
人生在世,要有遠大的志向,因為它是我們前進的明燈,能夠給我們以希望和力量。如今,有些人所追逐的都是榮譽、地位、面子,一旦擁有,則倍感自豪、驕傲和幸福。但是,如果我們被這些欲望所牽引的話,就很難做到保持良好的心境了。在儒家哲學里,修身占據了首要的位置,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這里,就是要倡導建立一種淡泊和寧靜的人生態度,從而使我們具備長遠的目光,在有限的生命歲月中,可以走得更遠。
典例闡幽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后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覺。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后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殷勤?!闭f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后來由于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后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古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上一篇:忍學《二十三 語侵不恨》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二十二 未嘗見喜怒》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