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翻譯與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01;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02。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03?虛而不屈,動而愈出04。多言數窮,不如守中05。
今 譯
天地無偏愛,以萬物為祭祀的芻狗;圣人無偏愛,以百姓為祭祀的芻狗。天地之間,寬廣空虛,就像風箱冶鑄,空虛的氣流而用之不盡,愈使用而氣流愈多。言多自窮,不如緘默無言。
評 議
《老子》之書,作為哲理散文詩,常用巧比曲喻手法,段與段之間,往往似斷非斷、似續非續,有斷續之妙,但卻令人費解。正如林希逸所言:“大抵老莊之學喜為驚世駭俗之言,故其語多有病。”所謂“語多有病”,是指蘊含奇曲,令人不解。但他又贊美《老子》書曰:“其文簡妙高古,亦豈易到哉!”林希逸對本章所使用巧比曲喻、喻中設喻手法,也給予很高的評價,對讀者解讀此章,頗有幫助。林氏對此章的評論,可歸納為這樣三點。
其一,林氏曰:“生物,仁也,天地雖生物而不以為功,與物相忘也。養民,仁也,圣人雖養民而不以為恩,與民相忘也。不仁,不有其仁也。芻狗,已用而棄之,相忘之喻也。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仁,猶不德也。《莊子· 齊物》曰:‘大仁不仁。’《天地》曰:‘至德之世,相愛而不知以為愛’。亦此意也。”
其二,林氏曰:“此章大旨不過曰天地無容心于生物,圣人無容心于養民。卻如此下語,涉于奇怪,而讀者不精,遂有深弊……橐籥之于風,亦何嘗容心?天地之與生物,亦何嘗容心?故以此喻之。況用之則有風,不用則無,亦有過化之意。數,猶曰每每也。守中,默默閉其喙也。意謂天地之道不容以言盡,多言則每每至于自窮,不如默然而忘言。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亦此意也。”
其三,林氏曰:“但圣人 (指孔子)之語粹而易明,此書(指《老子》)則鼓舞出入,使人難曉。或者以為戒之多言,則與上意不貫矣。如此看破,非為一章之中首末貫串,語意明白,而其文簡妙高古,亦豈易到哉?”林氏此說,頗有見地。
高亨先生說:“本章分兩段。第一段是老子的政治論,指出天地對于萬物,圣人對于百姓,都沒有私愛。第二段是老子的人生論,指出人不要多言,要謙虛,但也含有政治意味。”(《老子注譯》)說明高先生尚未能看破老子此章使用巧比曲喻、喻中設喻的藝術手法的妙處所在。
本章以芻狗、橐籥比喻天地和圣人之用事,說明天地與圣人皆無私愛,對萬物和百姓皆順其自然,而不妄為。本章仍在申發第二章“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旨。奚侗《老子集解》亦如此解讀。《老子集解》曰:“‘中’,謂精神也。說見《莊子· 田子方》篇《釋文》。‘多言’者,役知以應物,終于自困;不如保守精神,使神不馳于胸中,知不出于四域。行不言之教,不勞形而功成也。”
注釋
01 不仁:謂沒有偏愛。河上公曰:“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芻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用來祭祀,用畢則棄之。芻,草。兩句謂:天地并無偏愛,對待萬物像芻狗那樣,用完則棄之,任人踐踏。按蘇轍曰:“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于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譬如結芻以為狗,設之于祭祀,盡飾以奉之,夫豈愛之,時適然也。既事而棄之,行者踐之,夫豈惡之,亦適然也。”
02 圣人:指道家理想人物。兩句謂:蘇轍曰:“圣人之于民亦然,特無以害之,則民全其性,死生得喪,吾無與焉。雖未嘗仁之,而仁亦大矣。”按:《老子》第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地先。”老子把仁愛置于首位,可見他把愛民作為頭等大事。林希逸曰:“芻狗之為物,祭則用之,已祭則棄之,喻其不著意而相忘爾……而說者以為視民如草芥,則誤矣。”
03 橐籥 (tuó yuè):風箱,冶鑄工具。橐,囊袋。籥,橐中之管。兩句謂:天地之間,寬廣空虛,好像風箱,和氣流動,萬物自生。吳澄曰:“橐籥,冶鑄所用,噓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為轄以鼓扇于內者,籥也。天地間猶橐籥者,橐像太虛,包含周徧之體,籥像元氣,

04 屈:有兩解:一曰“盡也”。河上公曰:“言空虛無有屈竭時。”二曰:“直也。”吳澄曰:“不屈,謂其動也直。”愈出:吳澄曰:“愈出,謂其生不窮。”兩句謂:吳澄曰:“惟其橐之虛而籥之化化者常伸,故其籥之動而橐之生生者日富,在天地之間者如此,在其人也,則惟心虛無物而氣之道路不壅,故氣動有恒,而虛中之生出益多。”
05 數:猶每每也 (林希逸說)。守中:林希逸曰:“默然閉其喙也……多言則每每至于自窮,不如默然而忘言。”吳澄曰:“數,猶速也。窮,謂氣乏。人而多言,則其氣耗損,是其速其匱竭也,不如虛心固守其所,使外物不入,內神不出,則其虛也無涯,而所生之氣亦無涯矣。中,謂橐之內,籥所湊之處也。”兩句謂:言多自窮,不如緘默忘言。按:謂天地之道,無法言盡,故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謂不如閉喙守于口中聽其自然變化。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