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弗洛伊德
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出生于奧地利中產階級的猶太人家庭。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畢業后,在維也納中心醫院工作。1883—1885年對腦髓進行了重要的研究,興趣由臨床神經病學轉為臨床精神病理學,并在“催眠療法”的基礎上創造了“談話療法”,開辟了治療精神病的新道路。以此為基礎,弗洛伊德對精神病病理和人的心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創立了一整套精神分析的理論體系,從而開拓了心理學、精神病理學以及文學藝術理論等學科的新領域,對西方現代派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著有 《夢的解析》、《性欲理論三講》、《精神分析引論》、《群眾心理學和人類“自我”的分析》、《自我和本我》、《文明和它的不滿》、《圖騰與禁忌》、《無意識》、《列奧納多·達·芬奇》、《幻想和夢》、《巧智及其無意識的關系》、《精神分析大綱》等。
根據弗洛伊德的有關論述,精神分析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心理結構說、人格結構說和心理動力說三個密切相聯的系統。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部分,在他看來,如果把心理看作是一座冰山,則意識不過是其露出水面的部分,藏在水下深處的是無意識,無意識所占的比例不但比意識要大,而且對意識發出決定作用。對無意識的強調和重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突出特點。
在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弗洛伊德建立起他的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心理人格的結構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本我”又稱“伊德”,是最本原的一種本能沖動,即性的欲望;“自我”即受現實生活的各種倫理原則所抑制的偽裝了的本能;“超我”即受倫理原則支配的道德化了的“自我”。本能沖動在道德化了的“自我”支配下,只有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才能泄示出來,它在背后支配著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動力是本能,本能是生物有機體內在的能量,求生本能 (性本能和個體生存本能) 和死亡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本能,而性本能則是人最重要的本能。它要求在本能的行為活動中得到釋放,也可以在心理活動中得到釋放。對人的本能的強調在弗洛伊德學說中占有突出地位,他認為人類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都是本能升華的結果,在他的學說中,生物學的本能欲望成為人的一切社會行為的原始根源和基礎,壓抑和反壓抑成為社會學的主要內容。他認為當人的欲望得不到直接滿足時,“本能”就會轉向其他道路尋求無害的滿足,宗教、哲學、藝術便是它的具體體現。這樣,改變性的能量方向的復雜手段便構成藝術存在的基礎。
完成于1908年的文藝專論《創作家與白日夢》集中地反映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文藝觀。在此,他對藝術與幻想及藝術的動力等問題作了集中而獨到的闡述。
弗洛伊德把成人的幻想叫作白日夢,他認為,“一篇作品正如一場白日夢,是幼年時曾作過的游戲的繼續,也是它的替代物。“文學藝術同幻想、白日夢一樣,是無意識的原始沖動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樂和愿望的產物。同時指出作家的創作和白日夢者的幻想是不同的,其區別在于,作家的創作是他的作為白日夢者的幻想的升華。
關于藝術的動力,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的活動是在本能推動下進行的一種非理性的直覺活動。藝術家的偉大在于他能夠摒棄精神病而找到一條回到現實的道路,從而在理智的控制下去實現一個象征的體系,并能把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沖突以社會公認的形式表現出來,使之獲得最大的意義和價值。這樣,藝術品便成為一個象征的符號的世界,藝術家和欣賞者進行著潛意識的最高度真實的交流。
弗洛伊德以無意識展開他的學說,對西方現代派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使本能釋放,性解放成為本世紀初西方文藝及美學思潮中的一股逆流,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學說研究文藝現象,又以這種研究作為例證加強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他的文藝思想是其精神分析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弗洛伊德開拓了新的心理領域,使現代派作家熱衷于表現人的無意識活動。許多作家的形象思維方式已變得和弗洛伊德夢的學說一致,更加接近于瞬間印象、幻覺、零碎的思想感受以及一些精神病似的病態和變態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被異化的嚴重現實。他的精神分析文藝學開創了運用心理學研究文藝現象,把心理學和文藝學相結合的研究方向。特別是他對無意識和文學創作關系的重視和強調,用無意識來解釋文學創作和欣賞的現象,試圖說明傳統的純理性文藝理論無法說明的現象,對開闊人們的視野,從人類心理的深層結構探索文學藝術的本質具有重要的啟發價值。但是,弗洛伊德把人看成純粹生物的人,把文學藝術活動的動力完全歸結為原始的性要求、歸結為俄底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 的作用,把文學藝術活動看作是非理性的純粹的無意識的活動,離開了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心理特征,抹煞了人的社會的、歷史的心理活動內容,抹煞了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理性特點,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上一篇:西方文學·叔本華
下一篇:西方文學·榮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