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默夫婦》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9 彩色 105分鐘
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羅伯特·本頓(根據艾弗里·柯爾曼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奈斯勒·阿爾門德羅斯 主要演員:達斯廷·霍夫曼(飾泰德·克萊默) 梅麗爾·斯特里普(飾喬安娜·克萊默) 賈斯廷·亨利(飾比利·克萊默)
本片獲1979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獎,洛杉磯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獎,好萊塢外國記者最佳影片金球獎
【劇情簡介】
這是發生在美國70年代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
這家人姓克萊默,丈夫泰德是一家廣告公司的高級職員,他的事業正處于鼎盛時期,整日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妻兒。他以為只要勤奮工作,著意進取,自然就會給全家帶來榮譽和幸福。他的上司歐克納很賞識這位得力助手,提升他為大西洋中部沿岸地區的業務負責人,泰德為將要取得的事業的更大成功而興奮不已。
泰德的妻子喬安娜美麗、溫柔,此時正在兒子的房間里,像往常一樣哄著他睡覺。比利在母親的愛撫下,恬靜地進入夢鄉。看著已經入睡的孩子,喬安娜那雙疲倦的眼睛里流露出無限愛意。她強忍住淚水和嘆息,輕輕地走出兒子的房間,從衣櫥里取出旅行皮箱,隨便收拾了幾件衣服,又把兒子的一件運動衫也放在里面。然后坐在沙發上,點燃了一支煙來排遣無可奈何的心情,焦躁地等待著丈夫回來。
門鈴響了,喬安娜的身體顫動了一下,這是她等待著的人回來了,但今天的等待和往日的期待完全不同。
泰德進了門,看也不看喬安娜一眼,漫不經心地在她臉上吻了一下,就直奔廚房去掛電話。有個同事自殺身亡,他得跟公司聯系。
喬安娜神情嚴峻地望著泰德,心里充滿了怨憤,她沖著他說:“我要走啦!”沒有反應。喬安娜氣得渾身發抖,眼里閃著淚花,費了很大力氣又說了一遍“我要走了”,然后徑直走到壁櫥旁,指著擺在上面的鑰匙、信用卡、支票本,交待著家里的事情……
泰德那自信、自得的神情消失了,他這才注意到妻子是一副氣惱和認真的樣子。“喂,為什么這時候要走?我是回來晚了,可我是為了一家人才這樣奔忙的呀!你懂嗎?”
喬安娜沖出門去,泰德追上去奪下了她的皮箱:“我做了什么錯事了?有什么地方對不起你,倒是說明白呀!”“你沒有什么不對……是我不對。是我錯把你當成結婚對象了。就是這么個問題。我也想忍耐下去,可是不行……請你原諒……”
泰德伸手去拉她,喬安娜避開了:“不行,不行,我求求你,你要是硬把我拉進去,遲早我會從窗口跳下去的!”
“比利怎么辦?”喬安娜就像脊背上給潑了一盆冷水似地逃進了電梯。“我不帶他走……這對他沒有好處。我太忍心了,可我實在受不了……孩子還是離開我的好……”
“喬安娜,求求你!”“可是,我已經不愛你了。”
她走了, 自己也不知道該上哪兒去……
泰德沮喪萬分,他找來鄰居泰爾瑪想問清楚喬安娜出走的原因,可非但沒有得到解答,更沒有得到同情。
第二天清早,泰德被比利找媽媽的聲音吵醒了,往常都是媽媽叫他起床、給他做早餐、送他上學去的。泰德簡單地對兒子說媽媽走了,以后要看爸爸的了。
父子倆的第一頓早餐是這樣享受的:泰德給比利做法式煎面包,他手忙腳亂,結果煎糊了面包、燙了手、打翻了煎鍋,泰德一腳踢開了煎鍋,嘴里大罵出走的妻子。
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比利一個勁地問“媽媽什么時候回來”。這時泰德才想起來問孩子一句:“你上幾年級啦?”
喬安娜走后幾天,泰德收到一封她寫給比利的信,她告訴比利,她不能只做關在家里的媽媽,媽媽也有必要去尋找樂趣。她永遠愛比利,她是他心里的媽媽。這對泰德來講不啻是最后通牒。
在以后的日子里,泰德努力要做個好父親。他學著照顧比利,帶比利去玩,給他講故事,為了比利,他甚至有時上班遲到,可是比利還是想媽媽,總是跟他賭氣。在父子倆的一次沖突后,泰德向兒子傾訴了心里話:“媽媽不是因為你淘氣才離開家的,原因在于爸爸。爸爸總是以為自己幸福了媽媽也會幸福,可媽媽不是這樣的人。媽媽一直努力使爸爸幸福,可爸爸凈想著自己,媽媽是因為再也不能忍受爸爸才出走的!”聽著爸爸的低語, 比利理解地流下了眼淚。
泰德在周末經常和泰爾瑪一起帶著各自的孩子到公園去玩,一次,比利爬到攀登架上玩得正高興時從上面摔了下來,手里的玩具戳傷了面部和眼睛。泰德托起受傷的孩子向醫院狂奔。手術過程中,泰德一直守在孩子身邊鼓勵他, 比利的叫喊聲刺痛了父親的心。
18個月過去了,父子倆越來越親密。一天泰德突然接到喬安娜的電話,倆人如約見面了。泰德得知喬安娜在加利福尼亞經過心理治療,找到了工作,建立起了自信心,兩個月前她回到紐約, 目前身心健康。喬安娜談到她經常在比利的學校對面看孩子,她非常愛比利并要求撫養兒子。這次談話在倆人爭吵中結束,喬安娜決定訴諸法律。
泰德由于長期兼顧事業與家務,工作熱情和精力大不如前,他被歐克納辭退了。為了打贏官司,圣誕節前泰德四處奔波找工作,最后只好降格以求。
在喬安娜的要求下,她見到了比利。看到母子相逢的歡悅場面,泰德黯然神傷。
克萊默夫婦終于在法庭上見面了。從喬安娜回答律師的質詢中,泰德省悟到了自己帶給妻子的不幸,他不禁同情起喬安娜來了。但一想到心愛的兒子要被她帶走,他的心緊縮起來。
輪到泰德來回答問題了,與其說他在回答質詢,毋寧說他是在對著喬安娜講話:“……我們就這樣建立了兩個人的共同生活……喬安娜,請不要讓孩子再次遭受不幸吧!”
依照法律,比利的撫養權判給了喬安娜。泰德痛苦地為兒子做分別前的準備。
接走比利的那天,泰德意外地看到喬安娜痛苦不堪、茫然若失的樣子,她淚如泉涌:“我不能帶走比利,怎么辦?我是多么愛比利啊!……”
懷著同樣復雜的心情,倆人擁抱在一起……
【鑒賞】
本片編導羅伯特·本頓執導的影片并不多,在《克萊默夫婦》之前,他只導演過《壞伙伴》和《晚場》。60年代他曾和戴維·紐曼合作寫出了當時最有影響的電影劇本《邦妮和克萊德》,它借用30年代暴力題材反映了60年代美國青少年在那些動蕩歲月里的迷惘心態,以其反好萊塢歷來傳統的基調成為“美國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70年代,他又和老搭檔紐曼合作寫出了兩部迥然相異的電影劇本《大夫,出了什么事啊?》和《超人》,后者以科幻與情節劇的巧妙結合成了當時最賣座的影片之一,并接連拍了幾個續集。《克萊默夫婦》的問世開了美國當代家庭倫理片的先河,不僅在美國國內,而且在許多別的國家都引起較大反響。
克萊默一家三口。丈夫泰德任一家公司的高級職員,在競爭激烈的美國社會里,為了維持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和自己在公司里的地位,泰德不得不拼命干活,滿腦子想的就是多給公司拉幾筆生意。他以為自己這么辛辛苦苦都是為了這個家,他要用自己的辛苦換來妻子和兒子的幸福,在男人主宰的世界里,大丈夫理當如此。這樣,他不自覺地冷落了心愛的妻子,也全然不理解、不理會妻子由此產生的煩惱。結果,在他職務晉升之時,等待他的卻是家庭的崩潰。
妻子喬安娜是個出身于中產階級的美麗女子,獨立意識很強。婚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學時期成績突出,成年后又是男子追逐的對象,而且還有一份稱心的工作。在相戀中她和泰德結了婚。哪知婚后,特別是有了兒子以后,生活遠非她想象的那樣充滿詩情畫意。沒完沒了的家務事,丈夫和兒子的依托,使她身心疲憊不堪。她常常想對丈夫訴說心里的苦悶,可是勞累了一天的泰德哪有心思去聽喬安娜的嘮叨呢,她甚至連丈夫的一點溫存都得不到。她愛比利,可正是這個心愛的兒子把她鎖在家里。喬安娜正是懷著痛苦和矛盾的心理去尋找失去的自我。影片一開始,我們看到的就是喬安娜這副愁苦的面容。可以說,這時的觀眾是同情喬安娜的。
喬安娜出走了。一向自信的泰德面對他往日不屑一顧的家務事束手無策。出于對兒子的愛,他逐步學會了照顧兒子,過去只依賴媽媽的兒子逐漸和他建立了父子親情。在父子兩人相依為命的日子里,泰德理不清內心里占主導地位的是對喬安娜的氣憤,還是對自己以往行為的悔恨。泰德勝任了家務的同時也怠慢了工作,一向信任和器重他的上司不再需要他了。事業和家庭的矛盾也給泰德出了難題。影片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來展現父子倆的生活,讓觀眾的感情隨之傾向于泰德一方。
導演羅伯特·本頓獨具匠心,把影片的高潮安排在法庭一場。隨著觀眾內心天平的傾斜,本頓讓克萊默夫婦面面相對了。在法庭上,通過雙方律師的質詢,通過當事人雙方的敞開心扉,把夫妻倆婚后八年來從未交談過的苦衷和困惑公開出來。泰德如夢方醒:他虧待了妻子;喬安娜柔腸寸斷:她苛求了丈夫。可是孩子應該判給誰呢?觀眾莫衷一是。
喬安娜勝訴了。在她得到兒子的監護權后內心的痛苦更多了一分,臉上的憂愁更深了一層。泰德強打精神為心愛的兒子準備行裝的同時,眼淚卻不斷地往肚子里流。這對夫婦的遭遇攪得觀眾心神不寧。
《克萊默夫婦》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代美國社會的重大問題,即家庭解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當時美國的離婚率高達百分之五十,每年大約有110萬個家庭解體,產生了大約100萬個只有單親的孩子。婦女解放問題,青少年的撫養和教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影片之所以能抓住眾多觀眾,除了家庭和解這一主題適應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內在要求外,它實際上還提出了婦女在當代社會中的獨立地位問題。在求職困難的情況下,一些人曾提出過“婦女回到廚房去”的口號,對此,當時正方興未艾的女權主義運動是極力反對的。《克萊默夫婦》并沒有正面去表現這個運動,卻通過女主人公的獨立意識與其所處的現實地位之間的矛盾曲折地反映了這個問題。可以說,在這部影片中,夫婦和解屬于表層情節,其深層涵義是喬安娜女權意識的覺醒以及泰德最終對它的認同,因此,其意義遠在一般的家庭倫理片之上。
《克萊默夫婦》以其樸實無華的敘事風格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奠定影片成功基礎的卻是演員的出色表演。扮演泰德的達斯廷·霍夫曼是“方法派”著名演員,早在《畢業生》(1967)、《午夜牛郎》(1968)等影片里就有過出色的表演。霍夫曼曾自稱為“明星制度的犧牲者”,他也是使“其貌不揚”的演員能在好萊塢銀幕占一席之地的先鋒人物之一。他戲路寬廣,表演樸實、大膽。他不僅是天生的探索者,也是滑稽的模仿者,大凡生活中的細小事物、俚語方言、舊俗陋習,他都細心觀察,刻意求索。作為演員,霍夫曼對于他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進行過深刻的內心體驗,如拍《午夜牛郎》時,他穿著在舊貨店里買來的衣服,在偏僻的小巷里轉悠了兩個來月,細心體察下層人的生活,使觀眾看到的那個跛腳流浪漢是那么真實可信。在扮演泰德·克萊默時,霍夫曼的生活中正經歷著與泰德相似的遭遇,當時,他的舞蹈家妻子安妮·芭恩為了追求事業上的成就正和他鬧離婚,這種生活體驗和切身感受更有助于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泰德這個人物形象。霍夫曼在人物塑造上似乎從未經歷過失敗,他在1988年《怪杰雷曼》中扮演的雷曼,使他第二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他是當代美國最受歡迎的男演員之一。
扮演喬安娜的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是當代美國影壇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她于1950年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自幼聰明好學,喜好演戲。大學畢業后進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深造,三年的學習和實習演劇中扮演了40個迥然不同的角色,顯露了非凡的才華, 曾因在電視片《大屠殺》里扮演一名嫁給猶太人的天主教徒而獲艾美獎。斯特里普27歲才走上銀幕,迄今共主演過十幾部影片,部部都很成功。《克萊默夫婦》為她贏得了第一個金像獎,之后又因在《蘇菲的選擇》(1981)里扮演一位在納粹集中營里備受折磨、終因悔恨而自殺的波蘭婦女再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斯特里普把握面部表情的本領堪稱一絕。《克萊默夫婦》中,喬安娜本來沒有多少戲,可斯特里普通過影片一頭一尾的面部大特寫使角色的復雜心態展露無遺,從而使觀眾感覺到她的無處不在。法庭一場的臺詞是斯特里普自己寫的,喬安娜的委婉陳述和楚楚哀憐把影片推向高潮,使影片的開放型結尾更具震撼力。
斯特里普戲路極廣,無論是神秘而熱情的莎拉(《法國中尉的女人》,1980,獲最佳女演員提名),神經兮兮的蘇菲(《蘇菲的選擇》),上流社會的女作家(《走出非洲》,1985)、抑或窮困潦倒的海倫(《紫苑草》1987,獲最佳女演員提名),她演起來都得心應手、惟妙惟肖。從影10余年來,斯特里普的演技日臻完美,1990年被美國影評人評為80年代最受歡迎的女演員。
上一篇:《假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農夫的午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