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彩色片 153分鐘
聯邦德國弗蘭茨·賽茨影片公司/依杜那影片公司/西德電視二臺/法國高蒙影片公司/意大利歐佩拉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編導:漢斯·w·蓋森多爾弗(根據托馬斯·曼的同名小說改編)攝影:米歇爾·巴爾豪斯 主要演員:克里斯托弗·艾希霍恩(飾漢斯·卡斯托普) 瑪麗-弗朗斯·皮西耶(飾克拉芙迪亞·邵莎特)洛德·史泰葛(飾梅因海爾·匹普柯恩) 弗拉維奧·布西(飾魯德維柯·塞特姆布里尼) 漢斯-克里斯托弗·布萊西(飾樞密顧問貝倫斯)亞力山大·拉德斯佐恩(飾約阿希姆·齊姆森)
本片獲1982年聯邦德國最佳電影制作獎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一次大戰之前的歐洲。
23歲的貴族青年漢斯·卡斯托普剛剛結束了大學畢業考試,便從家鄉漢堡動身,來到瑞士的達渥斯高山療養院,看望因肺病在那里療治的表哥約阿希姆·齊姆森。
約阿希姆在達渥斯車站迎接表弟的到來。漢斯看到表哥的身體大有好轉,十分高興。可是,約阿希姆告訴他,他的肺病還沒有好,要恢復健康,起碼還要半年時間才成。漢斯聽后,吃驚地說:“還要半年時間?!你瘋了,齊姆森!你在這個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療養院里已經住了這么長的日子,哪兒還有那么多的時間在這兒消磨呢!”
療養院位于空氣清新的高山上,里面住著來自世界各國有產階級的男女療客——富商大賈、貴夫人、有錢人家的小姐和其它特權階層的人士。他們有的面色蒼白,毫無血色;有的臉容憔悴,憂心忡忡;有的精神頹廢,舉止異常……他們在這個遠離塵世、寧靜的“世外桃園”里,或者懷著生的希望而生存,或者絕望地死去。
第二天早餐時,約阿希姆把漢斯介紹給療養院的病友。其中,有無病呻吟的施特爾夫人,沉默寡言的布盧門科爾博士,瘦削、蒼黃的年輕姑娘埃蕾,一直愛慕約阿希姆的俄國姑娘瑪露霞,來自意大利的自由派文人塞特姆布里尼先生,與療養院主任——樞密顧問貝倫斯和他的助手克羅柯夫斯基博士等。樞密顧問貝倫斯先生歡迎漢斯的到來。他查看了一下漢斯的眼皮,說他患有輕度的貧血癥,建議他加入療養的行列。此外,漢斯還見到了一位來自俄國的名叫邵莎特的年輕夫人,她的美貌和走路的別具一格吸引了漢斯。
開始時,漢斯對療養院每天始終如一、循環往復的生活感到無聊,而且他也不大適應山上的大氣條件。但是,療養院奇特的環境,閑散舒適的生活,豐盛美味的一日三餐,節日慶祝的歡快氣氛,“上等人”之間特有的生活默契,邵莎特夫人迷人的微笑……這一切都像有一種無形的魔力,把他給牢牢地吸引住了,使他“樂不思蜀”,不愿再下山去開始他的造船工程師的生涯。這樣,漢斯原打算在山上僅住三個星期的計劃, 一晃便逾期了。恰巧,貝倫斯醫生在為漢斯檢查身體時,發現他的肺部有一小塊陰影,于是,漢斯便以此為理由,“合法地”加入了療客的行列,在山上住了下來。
漢斯愛上了漂亮的邵莎特夫人。在一次狂歡節慶祝晚會后,他終于有了機會,向她傾訴了他對她的愛情。高傲的邵莎特夫人被漢斯的真情所感動,與他共同度過了難忘的狂歡節之夜。邵莎特夫人告訴漢斯,她要走了。漢斯問她到哪里去,她說要去很遠的地方。漢斯十分關切地問她是否還回來,她說有可能回來,不過到那時,漢斯一定早已遠走高飛了。漢斯聽后用力搖了搖頭。第二天,邵莎特夫人真的離開了療養院,她的離去使漢斯惆悵不已,生活黯然失色。但是,漢斯堅信:隨著歲月的流逝,邵莎特夫人歸來的日子越來越近,她肯定還會回來的。
邵莎特夫人走后不久,貝倫斯醫生認為,漢斯已經恢復了健康,身體沒什么問題,可以離開療養院了。但是,眷戀著邵莎特夫人的漢斯卻不愿走,他決心等待她的歸來。
與他相反,來到山上療養已經一年半時間的約阿希姆卻不愿再在療養院呆下去,他不顧貝倫斯醫生的勸阻,執意下山,返回軍隊服役。在達渥斯火車站,漢斯送走了約阿希姆。但是不久約阿希姆由于病情惡化,不得不重返達渥斯,并在幾個月后死在了療養院。
在此期間,追求自由的人道主義者塞特姆布里尼與宣揚恐怖和暴力的耶穌會成員納夫塔,因信仰與政見的分歧而導致了一場決斗。漢斯充當了這場決斗的公證人。決斗中,塞特姆布里尼朝天放了一槍,納夫塔則對準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槍機,結束了這場決斗。
隨著時間的推移,療養院里也悄然地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病人告別了人世,魂歸西天;一些新的療客又補充了進來。而漢斯依然以他的無病之軀,生活在眾多的肺病患者中間。療養院的魔力,思想的迷亂,已經使他誤入迷津,難以自拔。他早已失去了時間的概念,并且克服了那種害怕知道自己在山上已經多大年紀的畏懼心理,如今,他確實已經很長時間都弄不清楚,他究竟有多大年紀了。
數年后的一天,邵莎特夫人真的回來了。當她得知漢斯一直在癡心癡意地等待著她的歸來時,頗為驚訝地說:“傻瓜,你一直在等我?!……”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邵莎特夫人這次不是只身一人回來的,陪同她的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荷蘭籍船長匹普柯恩。匹普柯恩身患瘧疾,病入膏肓,不時經受著打擺子、發高燒的折磨,他對死懷有一種無名的恐懼感。不久,匹普柯恩神秘地自殺而死。他臨終時,漢斯與邵莎特夫人守候在他的身邊。
日月如梭,斗轉星移。轉眼間,漢斯在療養院里一下子竟住了七年時間。直到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刮進了“魔山”,戰爭的炮火才終于把漢斯從童話般的迷夢中驚醒。漢斯同其它療客一起被迫撤離了達渥斯高山療養院,不情愿地回到了充滿戰爭風云的現實世界。不久他被征兵入伍,同其他士兵一起端著槍,沖鋒陷陣,最后消失在濃密的炮火硝煙里。
【鑒賞】
影片《魔山》是根據德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托馬斯·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小說出版于1924年,是托馬斯·曼根據其親身經歷寫成的。1912年,托馬斯·曼夫人因染肺病在瑞士達渥斯高山療養院療治,其間,托馬斯·曼曾去療養院看望,在山上住了幾個星期。托馬斯·曼利用這個機會,以一個作家的敏感和批判意識,仔細觀察研究了這個被稱之為“世外桃園”的療養院的種種奢侈、病態現象,和聚集在那里的國際大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頹廢、垂死的心態,寫成了一部時間跨度12年、長達1200頁的兩卷本長篇小說,并為其起名為《魔山》。
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剛剛結束學業,涉世不深的貴族青年漢斯·卡斯托普。他來到達渥斯高山療養院看望在那里療養的表哥,沒想到,療養院的環境、氣氛、療客們的生活方式、那里各種人物對他施加的種種思想影響,以及他在那里萌發的愛情……這一切像有一股無形的魔力,把他緊緊地攫住,使他再也無法動身,一下子竟在療養院里住了七年之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炮火才把他從迷夢之中喚醒,使他回到現實中來。漢斯雖然最后擺脫了“魔山”的羈絆,卻葬身于帝國主義戰爭的炮火之中。托馬斯·曼在這部小說中,以療養院比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以疾病和死亡象征這個社會的病態、腐朽和沒落,描寫了病入膏肓、瀕于死亡的大資產階級的悲鳴,并且對療養院與以它為比喻的一次大戰前毫無抵抗能力的社會環境,給予了諷刺和批判。《魔山》是托馬斯·曼繼《布登勃洛克一家》之后的又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作者曾稱它是一部“時代小說”、“教育小說”;德國文學界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魔山》屬于德國精神和藝術的高峰,并產生了巨大的世界影響”。
將托馬斯·曼的作品搬上銀幕,一直是德國乃至世界各國名導演的目標和愿望。早在1923年,托馬斯·曼的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便由德國名導演格哈德·蘭普萊希特率先改編成了電影。以后又有一些作品搬上了銀幕。自50年代以來,又有《布登勃洛克一家》、《國王陛下》、《托尼奧·克呂格》、《死于威尼斯》、《菲里克斯·克魯爾》等根據托馬斯·曼的作品改編的影片問世或重拍。80年代初,隨著托馬斯·曼作品的社會意義與文學價值的進一步被認識,并再度成為書店的暢銷書,西德不少電影導演亦掀起了一股將托馬斯·曼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熱潮。僅1982年,便先后有《菲里克斯·克魯爾》、《魔山》、《浮士德博士》,以及《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等小說被拍成電影或電視片,成為西德文化生活中的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傳播媒介把這一年譽為“托馬斯·曼年”。
影片編導漢斯·W·蓋森多爾弗1941年出生于西德的奧格斯堡。他于1967、1968年推出他的第一部電視片《列娜·克利斯特事件》,至今已拍了近20部影片和電視片,是目前仍活躍在影壇上的一位有名望的“新德國電影”導演。1970年,他曾因他的故事片《約納坦》(1969)榮獲聯邦德國最佳青年導演獎。此后,他的影片又多次獲得過聯邦德國電影獎。
1979年,蓋森多爾弗應邀將托馬斯·曼的長篇小說《魔山》搬上銀幕。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次挑戰,因為自1928年至今,曾有十幾位導演,其中包括意大利著名導演維斯康蒂、羅西等,都做過將這部文學名著搬上銀幕的嘗試,但是他們都由于改編難度過大,懾于原作對改編提出的“過高的精神和物質上的要求”,以及小說中有許多寓意難于用電影表達,而最后以失敗告終,或中途放棄他們的改編計劃。
蓋森多爾弗懷著對托馬斯·曼作品的敬意和青年導演的勇氣,毅然接受了任務,他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寫出了電影劇本。“我的語言是電影”,本著這一原則,他在最大限度地忠實原作的前提下,突出了小說中適于電影表達的情節,同時又在不給電影造成重大內容空缺的精神下,擯除了一些“非電影”的因素;此外,蓋森多爾弗還在影片中保留了敘述者這一角色,把它處理成畫外音,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以原作者的身份,從主觀的角度向觀眾講述漢斯·卡斯托普與療養院的故事,另一方面則把小說中一些不宜用電影表現,或表現起來較為耗費時間和膠片的內容,通過敘述者這一特殊的角色加以明確的說明。在影片中,蓋森多爾弗還運用象征、比喻、夢境、神話等手法,如狂歡節夜晚的死神之舞等,將原作的主題——疾病與死亡形象地加以點化和再現。
這部影片演員陣容龐大,富于國際性。如匹普柯恩這一角色是由曾獲奧斯卡獎的美國著名演員洛德·史泰葛飾演的,扮演邵莎特夫人的是法國名演員瑪麗-弗朗斯·皮西耶,扮演塞特姆布里尼的是意大利的弗拉維奧·布西,而影片主角漢斯·卡斯托普則是由一位年僅24歲的西德話劇演員克里斯托弗·艾希霍恩飾演的。
影片的外景是在瑞士達渥斯昔日一家療養院拍攝的。由于當年的療養院如今都改成了為冬季運動愛好者服務的旅館。因此制片人不惜化費巨資進行改建,以恢復療養院昔日的舊貌;影片的內景是在攝影棚內拍攝的。影片《魔山》的場面豪華、裝飾華麗,攝制費用高達2000萬馬克,是“新德國電影”中攝制費用最高的影片之一。
蓋森多爾弗認為,“像知識與語言那樣,情感與精神也是一體的。沒有情感的電影也就是沒有精神的電影”。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蓋森多爾弗的《魔山》不僅為廣大的電影觀眾所喜歡,而且亦得到了托馬斯·曼小說愛好者的首肯。
除了長達近三個小時的電影片《魔山》外,蓋森多爾弗還為西德電視二臺制作了長達五小時之久的同名電視片。
上一篇:《鬼車魅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魔鬼附身》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