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塔·柏林的故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24 黑白片(無聲) 137分鐘
瑞典AB電影工業公司攝制
導演:莫里茲·斯蒂勒 編劇:莫里茲·斯蒂勒 拉格納爾·希爾登-卡瓦里烏斯(根據塞爾瑪·拉格洛夫的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尤里烏斯·詹遜 主要演員:拉爾斯·漢森(飾哥斯塔·柏林)杰爾達·隆德奎斯特(飾瑪加勒塔·薩姆澤里烏斯) 奧托·埃爾格-隆貝格(飾薩姆澤里烏斯少校) 托斯登·哈馬連(飾亨利克·多納伯爵) 葛麗泰·嘉寶(飾伊麗莎白) 莫娜·馬滕森(飾埃芭)
【劇情簡介】
1800年,瑞典中部,美麗的羅封湖畔,艾克白莊園。
青年牧師哥斯塔·柏林才華橫溢,深得主教賞識。可是他生性不羈,嗜酒成癖,常與一班酒徒暴飲狂歡,攪得四鄰不安。一次酒醉后,昏睡幾天未進教堂,教民怨氣十足,主教為此對他進行審查,哥斯塔站在圣壇上,一時靈感燃燒,做了一次非常出色的布道。他時而慷慨陳詞,時而以教規勸人棄惡從善,態度十分虔誠,教民深深感動。可是他話鋒一轉,為自己的貪杯辯護,他指責教民不但也愛喝酒,還愚昧無知,其實他們心里只有白蘭地而沒有上帝。就這樣,哥斯塔被主教解除圣職,被上帝和教民拋棄了。
艾克白莊園的女主人瑪加勒塔為人慷慨好客,交游甚廣。她莊園里長年住著一批食客,而且常有騎士光臨,哥斯塔被解職后也成了莊園里的食客。客人們在莊園里肆意行樂,瑪加勒塔樂此不疲,可是她的丈夫、薩姆澤里烏斯少校,對此卻很感頭痛。
哥斯塔四處游蕩,百無聊賴,最后來到了富有的包爾日莊園,在老伯爵夫人府上做了家庭教師。他的學生埃芭小姐是老伯爵前妻所生,也是老伯爵財產的法定繼承人。按照老伯爵遺囑規定,只有埃芭不幸夭折或下嫁平民,才意味著她放棄財產繼承權。老伯爵夫人親生兒子亨利克·多納伯爵眼下在意大利流連忘返,為此,她日夜盤算,苦無計策。不知內情的埃芭小姐為哥斯塔的翩翩風度所傾倒,主動接近他,沒過多久,倆人便墮入愛河。老伯爵夫人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一心想促成埃芭小姐這樁婚事,這樣,亨利克日后就可成為包爾日莊園的主人了。
亨利克·多納伯爵帶著年輕的妻子伊麗莎白回到了包爾日莊園,伊麗莎白的美麗和善良很快贏得莊園上下的歡心,和埃芭小姐也相處融洽。亨利克傲慢、專橫,經常擺出一副貴族的架勢。一次,為了一件區區小事,亨利克硬要伊麗莎白向哥斯塔賠禮道歉,伊麗莎白感到十分委屈。伊麗莎白告訴了埃芭小姐有關她婚姻的某些秘密,埃芭一怒之下趕走了哥斯塔,可是伊麗莎白卻私下里愛上了這位風流倜儻的家庭教師。
哥斯塔來到朱里安劇院,同亨利克伯爵的表妹瑪麗安娜小姐一起演戲,瑪麗安娜也愛上了多才多藝的哥斯塔,卻遭到她有錢的父親的反對,在風雪之夜將她趕出家門。她跑到了艾克白莊園,哥斯塔在雪地里找到凍僵了的瑪麗安娜,好心的瑪加勒塔收留了他們,但不久,一場天花毀了瑪麗安娜的容顏。
薩姆澤里烏斯少校和他的母親不滿意瑪加勒塔的生活方式,三人爭吵起來,瑪加勒塔一怒之下離家出走,住到一家小酒店里。哥斯塔和艾克白莊園的一伙“騎士”食客照樣狂歡暴飲,激怒了鄉民,他們放火燒了艾克白莊園。哥斯塔在烈焰中奮力救出幾乎被燒死的瑪麗安娜,可是瑪麗安娜卻就此離開他回到有錢的父親家里去了。
伊麗莎白和亨利克伯爵的婚姻實際上不符合法律,亨利克迷戀的是伊麗莎白的姿色,他們之間的矛盾愈來愈深,在一次沖突后,伊麗莎白離開包爾日去尋找哥斯塔。冰天雪地里,伊麗莎白孤獨地奔跑著,她跑出包爾日,來到羅封湖畔。面對冰封的湖面,她不禁感慨自己的身世。伊麗莎白又冷又餓,闖進一家小酒店,正巧遇上寄居在那兒的瑪加勒塔。瑪加勒塔同情伊麗莎白的境遇,收留了她。當哥斯塔再次見到伊麗莎白時,他決定為心愛的人改變
自己過去的生活。哥斯塔駕著雪橇接伊麗莎白去艾克白莊園,一路狂奔。荒郊雪野,狼群在他們背后緊緊追趕,好像要吞噬了這對生靈;寒風凜冽,似乎要凍僵這對愛人。而這對燃燒著生命之火的青年,心中只有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
漫長的冬季過去了,春天又回到艾克白。在重建莊園的喜慶中,瑪加勒塔為哥斯塔和伊麗莎白祝福,并把艾克白托贈給哥斯塔,因為瑪加勒塔知道,艾克白屬于青春和美麗。
【鑒賞】
本片是“瑞典學派”奠基人之一莫里茲·斯蒂勒(1883—1928)的一部代表作,也是傾倒世界影迷的瑞典女星葛麗泰·嘉寶的成名之作。斯蒂勒和斯約史特洛姆同是瑞典電影在藝術和經濟上處于高峰時期(1916—1924)的杰出代表。斯蒂勒被認為不如斯約史特洛姆那樣清醒,在受瑞典古典文學的影響和與民族傳統的接近方面也不如后者。然而他的杰作《阿爾納的寶藏》(1919)卻是那個時期最為出色的瑞典影片之一,《紅花之歌》(1919)和《哥斯塔·柏林的故事》在畫面處理和表現風格上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
《哥斯塔·柏林的故事》是一幅優美的瑞典風情畫,它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時瓦姆蘭的貴族生活,贊美了這個民族熱情、豪放的性格。本片與《阿爾納的寶藏》都是改編自塞爾瑪·拉格洛夫的同名小說,她的作品不受自然主義風格的局限,不拘泥于現實素材,帶有唯美主義的傾向。自《阿爾納的寶藏》起,拉格洛夫就對影片背離她的原作表示不滿,到拍攝《哥斯塔·柏林的故事》時,拉格洛夫與導演之間的矛盾愈益尖銳。斯蒂勒自由地選取了小說中的故事,他刪去了原作中的一些情節和事件,按照他自己的標準重新結構了影片。最令原作者氣憤的是,他改變了原作故事發生的地點,打亂了原故事情節的順序,把文學味甚濃的作品改編成有利于運用豐富的電影手段來加以表現,這種作法現在看來實屬平常,但在當時則是一種創新和試驗。影片完成片是4小時,后來壓縮成2小時7分鐘,但僅就現在的刪節本來看,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史詩般的氣魄和藝術上的大膽依然清晰可見。有趣的是,拉格洛夫在看到影片后竟然接受了斯蒂勒的改編方案。
用現代人的觀賞價值來衡量,影片顯得十分冗長、乏味,人物的表情和動作非常戲劇化。但是影片的貢獻在于它豐富了電影語言和電影的表現力。拍攝期間,斯蒂勒經常受到他的創造性氣質的影響,獨出心裁地設計了一些別開生面的場面,其中最典型的是莊園被熊熊大火焚燒以及伊麗莎白坐在哥斯塔駕駛的雪橇上沖過冰湖在雪野上狂奔、后面狼群窮追不舍的場面。影片將北歐的冰雪風光及大自然的天造之美展現無遺,也表現了導演對斯堪的納維亞人追求美和自由的性格的由衷贊美。斯蒂勒影片的內景場面也具有一種高雅的造型美,令人聯想起北歐著名畫家維米爾的油畫。盡管導演似乎受到唯美主義的影響,對有些外景的運用過于追求完美,顯得與在攝影棚里拍攝的場景不相銜接,但仍不失為大師之作。這部影片能在瑞典國內及國際上引起廣泛贊譽,不是沒有緣故的。
斯蒂勒最顯著的藝術特色就是擅于展示斯堪的納維亞自然風光之美并圍繞幾個表演極好的演員和富于激情的人物來結構情節,常以完美的造型方法使他的作品蒙上一層高度濃厚的詩意。他比他的老師斯約史特洛姆更善于利用背景,使其成為敘事的積極因素之一。例如在伊麗莎白去尋找哥斯塔的一場戲里,伊麗莎白站在結冰的路面上,面對結冰的羅封湖,茫茫雪野,沓無人跡,以此襯托主人公的孤獨無助。這種手法在《阿爾納的寶藏》里就已經得到充分施展,在這部影片里,風雪、冬景和凍結在冰塊里的船只始終占據主要位置。結尾那個送葬的行列在冰上行進的場面在電影史上堪稱佳作。六個穿白色衣服的人像塑像般地抬著一副擔架,上面躺著死者,面孔露在外面。跟在他們后面的是穿著黑色喪服的彎彎曲曲的送葬行列。這個場面是由攝影機從上面俯拍的。據電影史家薩杜爾稱,“這種感人的造型藝術美以后也啟發了弗立茨·朗格,成了他的影片《尼伯龍根》中悲壯送葬行列的藍本。愛森斯坦在他的影片《伊凡雷帝》的最后場面中顯然也受到了斯蒂勒的感染”。在《紅花之歌》這部以戲劇性和抒情性相交織的手法敘述工匠和農家女之間的愛情的影片里,斯蒂勒也是廣泛采用外景拍攝,通過斯堪的納維亞夏日的田園風光和小溪的洶涌激流來展示主人公們的依依相戀和壯志豪情。斯蒂勒在處理室內喜劇方面也甚見功力,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色情狂》(1920)就是一部以豪華布景表現上流社會生活的精致喜劇,曾對恩斯特·劉別謙隨后發展其“路數”產生過影響。
《哥斯塔·柏林的故事》并不是斯蒂勒最成功的作品,但它卻較充分地體現了他上述的兩個藝術特色的結合。
斯蒂勒在赫爾辛基接受教育,早年曾干過各種各樣的職業。1907年至1910年在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工作,隨后作為演員和導演定居在斯德哥爾摩。1910年他成了著名的先鋒派劇場莉拉劇院的經理兼導演。1912年,加入瑞典比奧電影公司當導演和演員。《哥斯塔·柏林的故事》首映后不久,斯蒂勒接受了好萊塢的片約。斯蒂勒在好萊塢并不成功,他在美國拍攝的幾部影片都抹不掉濃郁的瑞典特色,故而不能被好萊塢當時的制片廠制度所接受。1927年,他返回斯德哥爾摩重操舞臺舊業,終因抑郁寡歡于次年溘然長逝。斯蒂勒一生共拍了50余部影片,他所表現的兩種風格主義傾向,即以北歐嚴酷的大自然為背景而演出的悲劇以及精致的室內喜劇,為“瑞典學派”在當時世界影壇占據的優勢地位錦上添花。他的風格不僅在瑞典電影的演變中成為許多年輕導演所繼承和發揚的傳統之一,而且他的作品對美、蘇、德的幾位大導演也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懷疑的。
在《哥斯塔·柏林的故事》中扮演伊麗莎白的女演員葛麗泰-洛維薩·古斯塔夫森是斯蒂勒的學生,《哥斯塔·柏林的故事》是葛麗泰演出的第一部戲比較多、也比較成功的影片。此前她多拍廣告片,或是扮演沒有什么份量的小角色。斯蒂勒認準了葛麗泰有可造之資,在《哥斯塔·柏林的故事》里大膽地啟用了她。拍攝過程中,斯蒂勒耐心傳授表演技巧,一招一式嚴格要求,葛麗泰認真學習,一顰一笑一絲不茍,在當時戲劇表演風格為主宰的銀幕上,葛麗泰的表演實屬難得。其間,斯蒂勒不僅成了她的良師益友,葛麗泰也因此片一舉成名,成了歐洲影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是年她年僅19歲。之后,葛麗泰跟隨斯蒂勒去好萊塢闖天下,改名葛麗泰·嘉寶。
與斯蒂勒相反,嘉寶的好萊塢之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從20—40年代,嘉寶一直是米高梅影片公司的看家明星,也是公司的搖錢樹,她以其驚人的美貌和出色的演技主演了《肉與魔》、《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等27部膾炙人口的影片。其表演風格含蓄、細膩、逼真、感人,尤以扮演悲劇人物見長,有銀幕女神之美稱。1941年在主演《兩面女人》之后,嘉寶激流勇退。在此后隱居的近半個世紀里從未露面,但始終為世界億萬影迷所懷念。
嘉寶曾三次獲影藝學院提名,但始終與金像無緣。1954年獲美國影藝學院授予的在銀幕上給人以難忘演技的榮譽獎。1990年4月16日,葛麗泰·嘉寶以85歲高齡與世長辭,她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連同她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銀幕形象將永垂電影青史。
上一篇:《告別昨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喜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