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坤榮譯潘天強
【原文作者】:托馬斯·曼
【原文作者簡介】:
托馬斯·曼(1875-1955),德國小說家、散文家。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國北部盧卑克市。1892年全家遷至慕尼黑定居。次年他完成文科中學學業后也前往慕尼黑,在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當見習生,創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墮落》(1894)。1895至1896年在慕尼黑高等工業學校旁聽歷史、文學史和經濟學等課程。1898年回慕尼黑任諷刺雜志《西木卜利齊西木斯》編輯。1901年以發表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個家庭的沒落》成名。
1935年美國哈佛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36年納粹政府剝奪了他的國籍,捷克政府立即給予捷克國籍。1942年被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文學顧問。1944年取得美國國籍。1952年移居瑞士蘇黎世附近。1955年8月12日于蘇黎世去世。
【原文】:
神童進來了,大廳里靜下來。
大廳里靜下來后,人們鼓起掌來,因為在靠邊的什么地方一位生來有權勢的先生,一位公眾的領袖帶頭鼓起了掌。他們雖然什么也沒有聽到,但是他們卻熱烈地鼓掌;因為一個強大的廣告機構已經為神童預先做了宣傳,知道他也好。不知道他也好,大家都被迷住了。
神童從一座富麗堂皇的屏風后面走出來,這座屏風全部繡著燦爛的花環和巨大的奇異的花朵。他敏捷地沿著階梯登上舞臺,沉浸在喝彩聲中,如象在沐浴的時候,有一陣寒意襲來,感到有些顫栗,但另一方面,他覺得周圍的氣氛非常親切友好。他站在舞臺的邊上,微笑著,好象有人要為他照相似的;他雖然是個男孩,但是他卻象少女那樣向大家招手致謝,顯得靦腆可愛。
他全身都穿著白綢的衣服,這事在大廳里引起一陣騷動。他上身穿一件剪裁得非常美妙的白綢短上衣,中間束著一根腰帶,甚至連他的鞋也是白綢做的。但是,同白綢褲子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兩條赤裸著的小腿,它們完全是棕色的;因為他是一個希臘男孩子。
他名叫比比·薩采拉費拉卡斯,這就是他的姓名?!氨缺取边@個詞是那個名字的簡寫或昵稱,除了音樂會經理外,別的人誰也不知道,這位經理把這個看作是營業上的秘密。比比一頭黑發,梳得光光的,微帶棕色的突出前額上扎一條綢帶,頭發向兩邊分開,一直垂到雙肩。他長著象世界上一切孩子一樣善良的面容,小鼻子是那樣的稚嫩,小嘴巴是那樣的天真;只是他的烏黑的小眼睛下面的肌肉已經有些疲乏,并且有兩道特別的線條清晰地勾劃出來。他看起來好象九歲,實際上只有八歲,卻被說成七歲。人們自己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否相信他真的這樣小。也許他們知道得很清楚,卻仍然相信他只有七歲,有些時候,他們常常這樣做。他們想,說一點兒謊是一種美事。他們想。如果人們沒有一點善良的愿望,對一些事情馬虎一點的話,那末日常生活中哪里還會有虔敬的心情和贊揚呢?他們的頭腦想得完全對!
神童向大家致謝,一直到歡迎的掌聲停息下來為止;然后他走向鋼琴,人們向節目單最后看了一眼。第一曲子是《莊嚴進行曲》、接著是《夢幻曲》,然后是《貓頭鷹與麻雀》,——所有這些都是由比比·薩采拉費拉卡斯演奏。節目單上全是他的節目,這些都是他創作的樂曲。他雖然還不能寫出來,但是所有這些曲子都裝在他那異常聰慧的頭腦里;正如音樂會經理親自撰寫的廣告上認真地、客觀地所說明的那樣,這些曲子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必須給以足夠的評價。看來,音樂會經理是經過艱苦的思想斗爭才克服他那批評的本性承認這一點的。
神童坐在轉椅上,努力把小腿伸到鋼琴的踏板上,這兩塊踏板靠著巧妙的裝置安裝得比一般的鋼琴高出許多,這樣比比才能夠得著。這是他自己的鋼琴,到什么地方都把它帶著走。這臺鋼琴放在木頭支架上,由于經常搬來搬去,它的光澤已經磨損得相當厲害;但是這一切只能使這件東西更加有趣。
比比把他的穿著白綢鞋的雙腳放到踏板上,然后露出一絲伶俐的表情,眼睛向前看著,舉起右手。這是一只棕色的天真的小手,但是手關節是強壯的,不象是孩子的樣子,完全可以看出訓練有素的指節骨來。
比比露出伶俐的表情是為了取悅于聽眾,因為他知道他必須表演,讓他們娛樂,讓他們高興。但是他在演奏時也自有一種特別的樂趣,一種不能言傳的樂趣。每當他坐到打開的鋼琴旁時,他就感到有一種不可言狀的幸福,他如醉如狂,不能自己,——他永遠不會喪失這種感情。鋼琴的鍵盤七個黑白相間的八度音,又一次呈現在他的面前,他在這個鍵盤上奏出的曲子時而激越昂揚,時而悲壯深沉,他自己的感情常常沉浸在樂曲中,隨著樂曲的變化而波動。而這鍵盤卻始終象一塊尚未涂抹過的畫板那樣潔凈無瑕。使他如此陶醉的是音樂,是整個擺在他面前的音樂!這音樂象迷人的大海在他的面前展開,他能夠跳進大海,非常快樂地游泳,舒舒坦坦,自由自在,隨著海浪飄流,在暴風雨中被大浪吞沒,然而他卻始終能控制大海,駕馭大海,指揮大海……他舉起右手停在空中。
聽眾們屏聲息氣,大廳里寂靜無聲。大家都緊張地期待著他彈出第一個音……怎樣開始呢?是這樣開始的。比比用食指在鋼琴上彈出第一個音響,在中音階彈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強有力的音響,就象吹奏的喇叭聲一樣。其余的手指跟著彈起來,樂曲就開始了,——人們聽得四肢都溶解了。
這是一間華麗的大廳,是在一家第一流的新式旅館中,墻上畫著玫瑰紅色的、肉色的彩畫,廳里有許多柱子,掛著鑲花邊的鏡子,天花板上、墻上、柱上各種燈不計其數,有傘形花序的,有束形的,放射出明亮的、金色的光線,把大廳照得如同白晝……所有的椅子全坐滿了人,甚至在兩邊過道和后面也都站滿了人。前排座位十二個馬克一張票(因為音樂會經理醉心高價原則),坐著一排一排上流社會的先生和太太;上流社會對神童非常感興趣。那里面可以看到許多穿著軍服的人,許多穿著各色高級服裝的人……甚至還有一些孩子,他們有著很好的教養,兩條小腿從椅子上垂下來,眼睛里閃爍著光芒,注視著他們那穿著綢衣服的天才小伙伴……
前排左邊坐著神童的母親,一個極其肥胖的夫人。她的雙下巴搽滿脂粉,頭上插著一根羽毛,在她的旁邊坐著音樂會經理,一個東方型的先生,他的非常突出的襯衫袖口上裝飾著巨大的金鈕扣。前排正中間坐著公主。她是一個瘦小的、布滿皺紋的、已經有些皺縮的老公主,她鼓勵資助感情細膩的藝術的發展。她坐在一張鋪著厚厚的天鵝絨的靠椅上,腳下鋪著波斯毯子。當她注視著神童演奏的時候,她把雙手緊緊地交疊在有灰色條紋的綢衣的胸前,頭側向一邊,顯示出一種高雅安寧的神態。在她的旁邊坐著女侍官,她穿著綠色條紋的綢衣。正因為她是穿綠色條紋綢衣的一位女侍官,所以她只能畢挺地坐著,不能靠到椅背上。
比比在極其緊湊的音節之后結束了這一樂曲。這個孩子使出了多大的力氣彈奏這臺鋼琴啊!人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莊嚴進行曲的樂旨在完全和諧的結構中,突然再一次迸發出有生氣的、熱情的旋律,音域寬闊和夸張,比比在彈奏每一個節拍時上身向后仰著,就象勝利地行進在慶祝游行的隊伍中一樣。然后他有力地結束了演奏,彎著身子向旁邊移動,從椅子的一邊下來,微笑地期待著聽眾的鼓掌喝彩。
喝彩聲突然響起來了,大家一致地、感動地、熱烈地鼓著掌;看喲,當這孩子象女人一般地致謝時,他的腰身多么柔軟可愛!鼓掌,鼓掌!等一會兒,現在我要摘下手套。好啊!小薩柯費拉克斯,或者你的真名姓薩采拉費拉卡斯!——但是這真是一個機靈鬼!
比比從屏風后面出來謝幕三次,人們才平靜下來。一些最后來到的人,一些遲到者從后面往前擠,費力地在擠滿了人的大廳里找個合適的地方。然后音樂會又繼續進行。
比比輕輕地演奏了由一系列琶音組成的《夢幻曲》,在這些琶音上鼓動著微弱的翅膀升起一段小小的曲調;接著他又演奏了《貓頭鷹與麻雀》。這一首曲子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產生了激動人心的效果。這是一首真正的兒童樂曲,異常明白易懂。在低音中人們看見貓頭鷹棲息在那里,帶著迷糊的眼睛憤怒地輕輕地拍擊,同時在高音中人們看見麻雀輕佻地、膽怯地嗖嗖飛過,想要嘲弄那只貓頭鷹。這一首曲子演奏完后比比出來謝幕四次。一個旅館侍者穿著鈕扣閃閃發光的衣服,把三個巨大的月桂花環送到舞臺上,從側面把花環遞到比比面前,比比向大家致意,表示感謝。甚至那位公主也鼓掌贊許,她非常溫柔地輕輕拍起她那薄薄的手掌,但是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這個精明干練的小家伙多么了解怎樣去招引這些掌聲啊!他在屏風后面遲遲不出來,他在那通向舞臺的階梯上停了一會,天真幼稚地看著花環上那五彩繽紛的緞帶:有些快樂,雖然這些東西早就已經使他感到厭煩了;他可愛地、猶豫地向大家致意,讓人們有足夠的時間,盡情喝彩鼓掌。他想《貓頭鷹》是我的拿手好戲,這個詞他是從音樂會經理那兒學來的。然后要演奏一首幻想曲,這首曲子還要好得多,特別是那些升C音章節。但是你們都癡愛這首《貓頭鷹》,你們這些聽眾;雖然這首曲子是我創作演奏的第一首也是最糟的曲子。他仍然親切地向大家致謝。
接著他演奏了一首沉思曲和一首練習曲;——說真的,節目相當豐富。那沉思曲演奏得同《夢幻曲》非常相象,對于它也是無可指摘的;比比在彈奏練習曲時顯示了熟練的技巧,順便說一下,他的熟練技巧比起他的天才來還是略遜一籌。然后就演奏幻想曲了。這是他最心愛的樂曲。他演奏這首曲子,每一次都有些不同,他很自由地彈著,有時晚會非常成功,他靈感一來,會演奏出許多新的東西,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
他坐著,演奏著,在巨大的、黑色的鋼琴面前他是那樣瘦小,而且發出白色的閃光;他一個人被挑選出來坐在舞臺上,舞臺下黑糊糊一片,坐著數不清的人群,這眾多的聽眾僅僅只有一個抑郁而滯重的靈魂,現在他要以他一個人的、出眾的靈魂去影響這個靈魂……他那柔軟的、黑色的頭發同白綢帶子一起垂到前額,他那節骨強壯的、訓練有素的手腕在演奏著,人們看見他那棕色的、孩子般的面頰在顫動。
有時在忘卻一切和孤寂的瞬間,他那奇異的、黯淡無神的小眼睛向旁邊掃去,從聽眾那里漸漸移到他旁邊的畫著彩畫的墻壁上,他的眼睛似乎穿過墻壁,凝望著那描繪著眾多事件的、充滿模糊生活的遠方。然后他的眼角一動,把目光從墻上移回大廳,他又在人們的面前了。
“哀訴和歡呼,飛升和沉淪,……我的幻想曲!”比比非常親切地想著,“聽啊,現在的節拍是升C大調!”他讓這個延長下去,演奏升C音。他們是否注意到這點啊?噢,不會,決不可能,他們是不會注意到這點的!所以他至少要做一個好看的翻眼,抬眼望著天花板,以引起他們的注意。
人們一長排一長排的坐著,目不轉睛地看著神童。在他們的頭腦里也有著各種各樣的想法。一位長著白胡子的老先生,食指上帶一只印章戒指,他的禿頭上生著一個球狀的肉瘤,一個贅疣。他心里想道:“還沒有把《從普法爾茨選帝侯領地來的三個獵人》演奏好,就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這里看這個小家伙演奏這么奇妙的樂曲,說實在的,真該感到羞愧。不過,這是天意。上帝分配他的禮物,誰也沒有法子,再說,做一個普通的人,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這有點象襁褓中的耶穌一樣,在一個小孩面前鞠躬跪拜,不必羞恥。這使人多么的舒服啊!”——他不敢想:這是多么甜蜜可愛啊!——“甜蜜可愛”這個詞對于一個健壯的老先生來說是有失體面的。但是他是感到甜蜜!他到底還是感覺到了!
“藝術……”那長著鸚鵡鼻子的商人想道?!笆堑模匀粏?,藝術給生活帶來一點閃光,帶來悅耳的聲音和白色的綢子。而且收入也不錯。你看五十個座位,每個座位十二馬克,單單這些就已經是六百馬克,——此外,還有次等座位??鄢髲d的租金、電燈費和印節目單的費用,至少可凈賺一千馬克。這些都進了他們的腰包了。”
“對了,他剛才演奏的是肖邦的曲子!”鋼琴女教師想道。她是個尖鼻子女人,到了她這個年紀,她已不想入非非,也不抱奢望了,但她的理解力卻越來越敏銳。“人們可以說,他不是沒有一點小錯誤的。以后我要說:他具有一點錯誤的。但是聽起來確實很好。此外,他的指法是完全沒有受過指教的。手背上應該能放一枚塔勒(1)……我要用尺子去量量。”
一個年青的姑娘,看起來非常蒼白,正是對什么都好奇的年齡,在這樣的年齡人們很容易產生一些美妙的想法,她暗自想道:“這是什么!他在那里演奏的是什么啊!他演奏的是熱情!難道真是個孩子?!如果他來和我接吻,這就象我的小弟弟來吻我一樣,——那不是接吻。難道有一種完全獨立存在的熱情,一種自在之物的熱情,不是寄托在塵世俗物的熱情,純粹是熱情的孩子的曲子?……好啊,如果我把這些話大聲地說出來,人們就要給我吃補藥,世界就是這樣?!?/p>
有一位軍官靠著一根柱子站著。他看著演出成功的比比想道:“你有出息,我也有出息,各自方式不同罷了!”他把腳后跟碰在一起,做了一個立正的姿勢,他向神童表示尊敬,一切有權勢的人他都尊敬。
那位批評家年近花甲,穿著發光的黑色上衣和向上翻卷的濺污了的褲子,他坐在他的免票席上想道:“你們看他,看這個比比,看這個頑童!作為人他還是個小孩,還要成長,但是作為一個典型,作為藝術家的典型,他是完全成熟了。他集藝術家的尊貴、無恥、欺騙、藐視、自我陶醉、神圣的靈感于一身。但是,我不能把這些話寫下來;他太好了。啊,如果我不把這一切看得這樣透徹的話,請你們相信,我早就成為一個藝術家了……”
這時神童演奏完畢,大廳里響起了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從屏風后面出來謝幕。那衣服上有著閃閃發光的鈕扣的侍者又拿來了新的花環,這次是四個月桂花環、一個紫羅蘭花環和一束玫瑰花。他沒有三頭六臂,不能把所有的饋贈都交給神童,因此音樂會經理親自走上舞臺去幫助他。經理取了一個月桂花環掛到比比的頸項上,他還很親切地撫摸了一下神童的黑發。突然間,好象被征服了的一樣,他彎下腰來,給了神童一個親吻,一個響亮的親吻,正好親在他的嘴上。這時,那掌聲變成一場十二級風暴。這個親吻如電流一樣傳遍整個大廳,人們象觸電那樣極度興奮,大家禁不住狂呼起來。高聲的歡呼混合到狂暴的鼓掌聲中。有幾個和比比一般大的小朋友在下面揮動他們的手帕……但是那位批評家想道:“自然啰,這音樂會經理肯定要親吻的。真是老一套滑稽戲,招徠聽眾罷了。哎,上帝啊,他們不能把這一切都看透,有什么辦法!”
于是神童的音樂會結束了。從七點半開始到八點半完畢。舞臺上放滿了花環,鋼琴的燈座上放著兩個小花盆。比比演奏的最后一個節目是《希臘狂想曲》,結束時轉入希臘的贊歌,他的那些參加音樂會的同胞都非常高興,如果這不是一個高雅的音樂會的話,他們真是一塊兒唱起來。作為補償,他們在結束時拚命地鼓噪起來,這是一場充滿熱情的喧鬧,顯示了他們強烈的民族意識。但是那位年老的批評家卻想道:“自然啰,他肯定要演奏這首贊歌的。他彈著彈著就彈起別的曲子來,什么鼓動的手段都不放過。我要寫篇文章,說這不是藝術。但是也許這卻正是藝術。藝術家到底是什么?一個滑稽的角色吧。批評才是最高級的。但是我可不能把這些寫下來?!彼┲鵀R污了的褲子離開了。
第九次或者第十次出來謝幕之后,那激動的神童不再回到屏風后面去了,他走下舞臺來到聽眾席,走到他媽媽和音樂會經理的身邊。人們在凌亂的椅子中間站著,鼓著掌,許多人擠到前面去看比比。有一些人也想去看一下公主:于是在舞臺前圍著神童和圍著公主形成了兩個密密的圈子,人們還真不知道,他們兩人中是誰把大家吸引過來圍成圈子的。但是女侍官根據公主的命令走向比比,她拉拉他,弄平他的綢上衣,為了使他能夠覲見;她挽著他的手臂來到公主面前,并認真地指點他,叫他去吻公主殿下的手?!昂⒆?,你是怎樣演奏得這樣好的?”公主問道:“你坐下去的時候,樂曲就自然地來到你的手邊?”——“是的,夫人。”比比回答道。但是他心里卻想道:“啊,你這個愚蠢的老公主……!”于是他靦腆地、禮貌不周地轉過身去,又回到他的親屬身邊。
外面衣帽間密密地擠滿了人。有人高高地舉起他的取衣物的號牌,有人張開手臂從柜臺上面接過皮大衣、圍巾和膠鞋。那鋼琴女教師站在某個地方的熟人中間,正在批評“他有點小錯誤”,她大聲地說著,同時向四下看了一眼……
在一面巨大的壁鏡前面有一位年青的高貴太太讓她的兄弟、兩位少尉替她穿大衣和皮靴。她美麗極了,藍湛湛的眼睛水汪汪的,純種的臉龐非常清秀,是一位真正的貴族小姐。她穿好衣服,等著她的兄弟?!安灰阽R子面前站得那樣久,阿道爾夫!”她輕輕地說著。她對其中的一位有些生氣,因為他望著鏡子中他的美麗的樸實的臉好象不愿分離。現在好了!阿道爾夫少尉在得到她的惠允以后,可以在鏡子前面去扣他的雙排扣大衣的鈕扣!——然后他們就走出去了,外面街上弧光燈在雪霧中昏暗地閃耀著,阿道爾夫少尉一邊走一邊開始擺動著身體,他把大衣領子翻了上來,兩手插在大衣的斜口袋里,在那凍得很堅硬的雪地上,跳了一小段黑人舞蹈,因為天氣太冷了。
“一個小孩!”那位頭發蓬亂的姑娘想道,她由一位憂郁的少年陪伴跟在他們的后面走著?!耙粋€可愛的孩子!那里面有一個值得敬佩的……”她大聲地、單調無味地說道:“我們大家都是神童,我們都是創造者?!?/p>
“怎么!”那位沒有把《從普法爾茨選帝侯領地來的三個獵人》這首曲子演奏好的老先生想道,他的肉瘤現在是被大禮帽遮蓋住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照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神喻(2)而已?!?/p>
但是那位憂郁的少年了解那位姑娘說的話,他慢慢地點點頭。
然后他們就沉默了,那位頭發蓬亂的姑娘目送著三位高貴的姐弟離去。她鄙視他們,但還是目送著他們離去,一直到街道轉彎處消失為止。
【鑒賞】:
托馬斯·曼以揭露19世紀末德國社會中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人際關系和腐敗、墮落、虛偽的生活方式而著稱于世。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他的代表作,他因此獲得了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渡裢肥撬姸嘧髌分械囊黄Mㄟ^這篇作品能夠大致體會到作者的一些基本思想傾向和表現方法。
托馬斯·曼通過一位希臘血統的神童在一家新式旅館中的一場鋼琴表演展示了那些溫文爾雅、道貌岸然的各色各樣的觀眾虛偽、傲慢、嫉妒的本來面目、揭示了德國等級森嚴的貴族社會各種人物附庸風雅、追逐名利、心胸狹隘的心態。小說開頭的亮相就很精彩。神童出場后,場內先是靜了一下,然后是一位“生來就有權勢的先生”帶頭鼓了掌,于是大家也鼓起掌來。雖然這些觀眾什么也沒有聽到,但因為一個強大的廣告機構已經為神童做了宣傳,因此大家都被迷住了。這個開頭預示著這場表演不僅是這位神童的表演,也是臺下這些趨顏附勢者的表演。這些人物將依照著人們早已規定好的一套程式來歡呼、鼓掌、微笑、故作驚訝,在這種虛偽的氣氛中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作者在小說中用了較多的筆墨表現德國貴族社會等級森嚴的人際關系。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這些似乎是如癡如醉的發狂觀眾卻處處留心著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他們在任何場合都不會忘記自己的身份。在座位安排上“前排座位十二個馬克一張票,那里坐著一排排上流社會的先生和太太……前排正中間坐著公主,她是一個瘦小的布滿皺紋的,已經有些皺縮的老公主……在她的旁邊坐著女侍官,正因為她是穿著綠色條紋綢衣的一位女侍官,所以她只能畢挺地坐著,不能靠到椅背上?!边@些在德國社會中早已習以為常的細節被作家敏銳地察覺到了,他就是通過這些看起來很正常的細節構畫著德國貴族社會的等級圖。在對這些附庸風雅的觀眾的描寫中,作者著力刻劃了幾位沉醉、狂歡、迷戀者的心理狀態。一位禿頭上生著球形肉瘤的老先生為自己一生沒有奏好一支曲子而羞愧;長著鸚鵡鼻子商人想的卻是今晚的承辦人的收入相當可觀;鋼琴女教師在尖刻地挑剔神童指法上的錯誤;一位青年姑娘卻想和這個孩子接吻;一位軍官想的是自己和這個神童有不同方式的成功;一位批評家不斷地想著只有批評是最神圣的。這些人都在羨慕這個小頑童的成功,并拿著自己來與他作比較,他們似乎并沒有嫉妒,但這種心里狀態的實質被作者在小說結尾處點破了:“那位頭發蓬亂的姑娘目送著三位高貴的姐弟離去。她鄙視他們,但還是目送著他們離去,一直到街道轉彎處消失為止?!边@就是這些人物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小說最精彩之處可能還是對作品主人公神童的描寫和對會場氣氛的渲染。從整個演出過程來看,音樂會本身就是一場由籌辦者和廣告商安排好的為了獲取這些虛偽觀眾掌聲的鬧劇,正如小說中所寫“他們常想,說一點謊是一種美事”。作者對神童的描繪并沒有著重刻劃他那精妙絕倫的演奏,而是渲染這個七、八歲的孩子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恰到好處地引起場內潮水般的掌聲,渲染他那把握觀眾情緒的能力,正如那位批評家所說“看這個頑童,作為人他還是個小孩,還要成長,但作為一個典型,作為藝術家的典型,他是完全成熟了,他集藝術家的尊貴、無恥、欺騙、藐視、自我陶醉、神圣、靈感于一身……”。這個評價是很有意味的。作者不但把當時德國社會的精華——藝術家的真實面目展示出來,而且指出一個不成熟的頑童如此年齡就把心術放在賺取虛榮的場面上,并且到了如此老練的程度。他是受誰的影響,是誰把他變成這樣一個小怪物。這些疑問都將留給讀者去思考。而在這樣一個狂熱的夜晚,臺上臺下,孩子大人都在神圣的音樂聲中互相吹捧、互相欺騙,共度良宵。這種虛偽的人際關系,虛偽的社會,虛偽的心靈正是托馬斯·曼厭惡和憎恨的。
上一篇:袁華清譯 劉宏《砷》短篇小說名著鑒賞
下一篇:黃宏煦譯 朱良杰《空中騎士》短篇小說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