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798
威廉·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詩集。該詩集共收詩二十三首。其中華茲華斯十九首,包括《西蒙·李》(“Simon Lee”)、《我們七個》(“We Are Seven”)、《荊樹》(“The Thorn”)、《勸與答》(“Expostulation and Reply”)、《寫于丁登寺旁的詩行》(“Lines: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等著名詩篇;柯勒律治最為人稱道的是《古舟子詠》(“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1798)。由于這些詩歌在題材、語匯、韻律等方面和已成定式的、為大眾所接受的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的詩歌迥異,因而該詩集在出版后即在英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褒貶不一,但責難遠多于贊揚。1800年,華茲華斯在該書第二版的序言中系統闡述了他的浪漫主義詩歌理論,歸納起來主要為以下兩條:其一,詩歌應取材于大眾生活,表現蕓蕓眾生的苦樂,揭示人性的本質;其二,詩的語言應是平民百姓的語言,不可虛飾浮華,必須質樸生動,能使所表現的人物事件給人以豐富的聯想。除以上兩點外,華茲華斯在這篇序言中還就詩人的本質、詩歌的定義、詩歌創作的目的、詩歌對讀者的影響等作了充分的闡述。他認為,詩人是與他人說話的人,意即詩人首先是常人之一,有著常人的本質和屬性,但詩人與常人又不盡相同;他比常人更敏感、更熱情、更柔和;他的靈魂更復雜,他對人性的感悟更深刻。據此,華茲華斯認為,“詩歌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平靜中重新回味的感情。”詩歌創作的目的或曰詩歌對讀者的影響,一是予人以愉悅,二是凈化人的心靈,使人的情感世界更健康、更純潔。華茲華斯在這篇序言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詩歌理論強烈抨擊了英國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詩歌語言虛華、程式死板、不屑與下層人民為伍的流弊,大大拓展了英國詩歌的領域,改變了英國詩歌的進程,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上一篇:英國《《掃煙囪者的贊歌》》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攀登F6高峰》》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