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我和來訪者嘉布麗艾拉在談話中開啟了一扇神秘的死亡之門。她在海明威自殺的凱徹姆邂逅了一段戀情,戀情帶給了她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兒子,但是她的兒子夭折了,從此她隨身攜帶著死亡。在相互了解過程中,我與嘉布麗艾拉相戀了,但是她始終沉浸在死去兒子的陰霾中,最終我們分手了。分手后不久,嘉布麗艾拉的前情人打電話告訴我,她死在兒子旁邊。我呆立良久,什么也看不見。
【作品選錄】
但攝影師幾乎未對指揮官產生什么影響,因為他總是盯著窗戶。
——海明威:《在另一個國度里》
同嘉布麗艾拉第一次約會的那天也是我裝作停止思考死亡的那天。我沒有忘記把它回憶成既沒開啟我的記憶、我從中也沒有得到任何教訓的一種愉快和天真的巧合。
她兩星期前定下約會。現(xiàn)在她坐在皮面的長沙發(fā)上,微笑著,在膝頭打開一個記事本,并指著我朋友桑蒂諾一幅相當陰郁的畫說:
“這幅畫,是個顱骨。是死亡的威脅嗎?”
“這是一幅萬物虛空圖,小姐。要知道,自今日起,我再也不說死亡,這會令您吃驚。我不再想它。這幅萬物虛空替我說了。這一幅,和其他所有矗立在我道路上的萬物虛空圖保證我處在這種睿智中。”
她不說話了,潦草地寫著。我的目光從她俯在筆記本上的臉,滑到掛在墻壁間那萬物虛空圖中的顱骨。一個頂部是白色波紋閃光的頭骨,而像一道薄幕微光的象牙白抹過太陽穴,直到類似琥珀底座的黃色頜骨。那上面有行題詞,從這個距離看不清,但我試著根據筆畫辨認銘文和日期簽名:虛無之虛空圖,桑蒂諾·桑蒂尼,1995年11月16日。這幅畫在我家將近一年了,因為我特別需要它,小心地從畫室?guī)Щ貋恚瑥拇司图尤氲轿冶姸嗟牟緝岳铩?/p>
嘉布麗艾拉驚訝地看著我,似乎我把她遠遠地忘掉了。
“您說您不再想死亡,而您的家背后就是墓地。”
“墓地本身也是一幅萬物虛空圖。有死人,有山雀。”
“接待人不令您厭煩嗎?就像今天早晨有我這樣一個女客?”
“您知道在中世紀女客就是死神嗎?”
我喜歡這個關于訪問者的概念,這么輕靈,幾乎不可感知。“死亡今晨通過”,一個閃現(xiàn)的人物,幾乎無形。他做他的事。他走開,然后什么也沒有了。
“我在筆記本上沒記什么大不了的東西,然而我覺得抓住了本質。”嘉布麗艾拉在時近中午跟我告別時說。很長時間我不再感到需要有人在身邊,但當她走后,我驚訝地體驗到一種古怪的空虛感,如同墻上的畫、窗下的樹、整個家突然荒蕪了,而我已經死去,或者說,是我自己的幽靈回來看我住過的地方。
第二次會見定在下星期,我承認我急不可耐地等待著。第一眼看去,她似乎比我記憶里的形象老。在這個漫長的星期中我把她美化了嗎?然后當她坐到我對面,在膝頭打開她的筆記本并看著墻上的畫,同第一次一模一樣時,我又在她的神態(tài)和動作中找到了我喜歡的那種天真。我感到又貼近了她,并樂于回答她的問題。
“您是怎么度過這周的?”她不帶嘲弄地問。
“我想著您。”
因為害羞的反應我立即改口說:
“我想著您的問題。”
“這比反復思考死亡強。”
“這比那困難。您,是我沒見過的。”
“您的意思是您在其他采訪中從沒用過這種談話方式?”
“您想說的是對太多的人吧。和您在一起,我感到一切都是可能的。或者如果您愿意,都是開放的。”
坐在我面前的年輕女人是誰,清新的微笑浮在嘴上,和藹又封閉的臉隱藏著什么秘密?而為什么希望她有個秘密?
“您的樣子像在幻想,”嘉布麗艾拉說,“不管怎樣,您什么都不再說了。”
“是的,我在幻想。經常這樣。我不再考慮您可能會提的問題。我看著您,而我自忖我對面的女人是誰……”
她低下頭,第一次避開我的目光。然后她站起來,直直地盯住我的眼睛,聲音低低地說:
“我失去了一個兒子。”
這時她的肩在顫抖,難看的面容扭曲了現(xiàn)出啜泣的嘴。沉悶的幾秒鐘過去,我握住她的手,任淚水在她漸漸平靜下來的臉頰上流淌,她的嘴松弛下來,呼吸也順暢了。她的筆記本已從膝上掉下。我打開窗戶,十月的晨光帶著林邊枯枝的氣味泄進房間。
我剛敘述的這一場景發(fā)生后不久,嘉布麗艾拉帶著幾件衣物來了,并非安家,這我會受不了,只是度過幾個白天,睡覺,斷斷續(xù)續(xù)地講述她的歷史。
“我經常思考‘忍受苦難’這一說法,”她對我說,“這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忍受我的苦難,我受自身的折磨,可是,是我兒子他死了。是他在忍受那種恐懼。”
還有:
“我兒子永遠達不到成年。”
“我兒子永遠熟悉不了女人。”
“我兒子永遠實現(xiàn)不了他的命運。或者說,我兒子的命運是被人從他的命運中竊走。”
男孩的名字很晚才進入到談話中。
“他叫馬蒂厄。”她像面對一個壞人破口大罵似的吐出這句話。
一天晚上,當她對我稍詳細地講述他的死之時,我愚蠢地向她提出問題,我渴望知道孩子的名字,就像他媽媽渴望得到失去的他。
“父親呢?”稍后我問。
“他沒有父親。他父親在我們從美國回來時離開了我。他甚至從來沒見過馬蒂厄。我獨自撫養(yǎng)他。一個小美國私生子。他死時七歲。”
分擔?分擔什么?我再一次體會到把我和嘉布麗艾拉心頭創(chuàng)傷分開的那個距離:年輕女人沉浸在她的痛苦中,而我,我被自己從她身上見到的東西感動:閃著淚花的臉,抽搐的唇,追憶孩子疾病時恍惚的神情,再加上這種痛苦,它的深處對我依然像井一樣陌生。我想象悲劇。我幻想它。我試圖把它搬到我的經歷中,虛構一個孩子,他的疾病,然后,是他的死亡。我回憶別的孩子的死,書里的,故事里的,那都是人們從我身邊的悲劇中為我?guī)淼摹N野踪M力氣,我體會不了。我是不是像布施者那樣通過施舍而愛自己?我把嘉布麗艾拉抱在懷里,我們進到我的房間里,進到傾斜的屋頂下,從向著花園敞開的窗戶進來秋天的氣息。泰然中帶著壓抑。怎樣的泰然,我的嗎?我伸出手,輕輕撫摸身邊平躺著的身體。這身體有一天將帶有很明顯的妊娠紋、皺紋、紅斑、恥辱痕跡——而不久后,在墳墓中它們便不會那么顯眼了。
“您不冷嗎?”我問。或者:
“您渴嗎?”我去找衣服,找水。我遞給她一杯水,打開燈或者撩開朝向花園的窗簾,就像這些動作是唯一可以讓我接近她的憂傷似的。我還試著對她說出這個想法。
“我不憂傷,”她微笑地說,“我隨身帶著死亡。無疑正是這一點把我吸引到您這里。但死亡對于您,您看著它。您馴服它。正因為如此您可以躲開它,您愿意的時候可以繞開它。”
“隨身帶著死亡”,她是這樣說的。這是我第一次聽見這么說。沒有人對我如此清晰地表達過。人們拐彎抹角躲避死亡,人們挖空心思,人們旁敲側擊。但是……“隨身”!而這個女人如此年輕,她喜歡音樂、繪畫。她在流轉著十月陽光的平臺上喝咖啡。白晝一直持續(xù)到夜晚,無雨,無任何風暴。黑色常春藤前的菊叢是黃色的。由此我可以想象一幅天堂圖景,這景象在閃亮的樹、花之間,在死人和鳥與陽光延伸的墓地中,在我們行走時連自己腳步聲都聽不到的、灑落著仍短小的樹陰的寂靜小徑上。天堂就是不受干擾地持續(xù)著的這一刻。就像今天的光亮,就像我們今夜在林中空地陰暗床上的睡眠。
“您渴嗎?”
“我不渴。”
“您冷嗎?您愿意我去找一件衣服,我去煮一杯咖啡?”
好幾天來我不再閱讀,只在早晨她仍睡覺時寫上一兩個小時。因為我習慣起得很早,當灑落到窗簾上的第一道晨曦把我喚醒,我就下到一樓,打開窗戶,在這微風不起、鳥兒開始在靜靜的樹上你唱我和之時,景色在緋紅色天空下變成緋紅色。我這幾個星期寫什么?片斷經歷。我試圖記述我們的相逢,嘉布麗艾拉的模樣。我記下她敘述的馬蒂厄或那個離開她的美國人。她在寫一個報道的過程中認識了他,一次由比利時一家報社組織的一個合作項目,我想是布魯塞爾的晚報。它涉及探訪生活過好幾位美國作家的地方,福克納、多斯·帕索斯、厄斯金·考德威爾,她選擇了海明威,并在古巴遇到了這位米利肯,他在那里做同樣的報道。他們一同去海明威自殺的凱徹姆林中小屋。一天晚上,她給我描述了森林、房屋、那間掛著槍筒嵌銀槍支的房間和人們從窗戶見到的景色。
說到那時的米利肯了嗎?約翰·米利肯?不,她沒說任何他的事,沒有任何暗示。是我自己想象樹林中的這幢小木屋,想象在太陽余暉下來到巨杉樹林中的陰影。我自己想象分別來自相距如此遙遠的一對情人,相會在無足輕重的小鎮(zhèn)上唯一一家旅館的床上。在這座小鎮(zhèn)上,一位老作家,像任何一個外省貴族似的用獵槍自殺了。這同樣是死亡嗎,嘉布麗艾拉?而這個報道,從死亡走到墓地?在您的報道里讓我痛苦的,嘉布麗艾拉,是那些永遠不應該死亡的作家的死亡。就像那些書、冒險、藐視死亡為他博得的榮譽,諸神都未達到的榮耀。人們想象阿波羅的死嗎?俄耳甫斯病了或者衰老了嗎?詩人的死,嘉布麗艾拉,這一恥辱。我最終可怕地忘記了您兒子的死,帶著神秘亂倫芬芳的真正恥辱。因為有時我把它與您肌膚的味道、您睡眠的味道和我撞見您熟睡或做夢時您唇上的氣息相混淆。而我必須努力地將您與死去的兒子區(qū)分開,或者把他驅趕到您身體的最深處以便看不到。諸神如何愛,嘉布麗艾拉?更接近我們的,死去并復活的基督那些最初的證人如何愛?他們是在他們緊緊擁抱的肉體里,是因被拋棄在另一個人的秘密中,或融入另一個人的呻吟或叫喊中而產生的焦躁中,感覺到的他嗎?或者,這是一種歡呼聲,嘉布麗艾拉,和基督肌膚之親的叫喊,和并不讓肉體徒勞無果地相混相融的救世主的肌膚之親,從那肉體中出來的不再是抽搐和溺死的動物,而是新生的孩子。
此刻我愛嘉布麗艾拉嗎?是的,我愛她,就如愛一個我知道遲早要分手的女人那樣愛她,而對這種在我心中已斷的關系的回憶,難以覺察地任憑厭倦或者懷疑侵蝕而變成悔恨,它把莫名其妙的激情加到溫情中,或者加到對悄悄鉆進我懷中的女人的欲火中。您,嘉布麗艾拉,這些星期里。我不能對您有任何指責,懷疑出在我自己身上,是我對我稱之為您的缺失感到不耐煩,而這種心不在焉,或者這種您自身的裂痕,隨著我意識到您愛情中新的征兆而更令我痛苦。仿佛當您心灰意懶時,對我自己悔恨您的悲傷一事更加內疚。
十月末的天氣非常美,而在夏季般色彩陽光、清新空氣和純凈天空的表象下,十一月開始了。就像冬季之前,宜人的小憩意欲消除目光和心靈的所有不安。
消除,或僅是撫慰?十一月的秋光是虛假的,它讓人相信安寧,因為它溫柔悅目,而在陰影下,就像樹下拉長的圓圓陰影里,它卻使記憶活躍,令人遺憾地堅決再現(xiàn)了那些隱藏的景象。
必須相信有幾天這樣的安寧。在我離開書桌時嘉布麗艾拉來到我身邊,在上午將近過半的時候,我們喝了一杯咖啡,然后沿著墓地,穿過森林來到河邊,這離家不到一公里,兩邊是長著樹木的陡峭懸崖。我們經常在空曠的草地上碰到母鹿,動物安詳自若,既不害怕,也不匆忙。我們停在樹下看它們向著林邊移動。又是天堂在大地上的縮影。鳥兒在太陽的光芒中閃爍。我們無言,甚至聽不到灌木上自己的腳步聲。然后,一對騎馬的人在伐木工的小路上小跑而過。鳥兒在大樹上相互應和。遠處傳來道路上經過的車聲,人世的聲音,人世的回聲,在那里和諧是可能的,心靈是敞開的。
“您一直抱怨我嗎?”嘉布麗艾拉說。
“我沒有抱怨過您,但的確,我有時擔心我們比起第一次見面疏遠了。”
“那次我們看畫,那張桑蒂諾的萬物虛空圖。我全記著。”
“您知道我們是什么時候停止談論死亡的。您的兒子,馬蒂厄。”
“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在第一次見面時就已經有馬蒂厄了,只是您不知道。好的,重新開始吧。對您對我講的話我不再想著文章、報紙,不再使用不論什么……”
于是我們重新對話,我也不隱瞞感受到第一次見面我們面對面坐著時的那種樂趣,力圖最準確地回答問題,力圖剝離出她提問的準確含義,力圖向她承認一定數量的秘密,就如同我把鑰匙交給她,以便我能夠更好地了解我自己。
“您什么時候遠離上帝的?”嘉布麗艾拉問我。或者:
“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您剛剛做出不再考慮死亡的決定。您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某種境況代您做出決定的嗎?”
天晚了,我們在廚房的桌邊吃晚飯,然后她上樓睡覺,當我上大床找她時,看見她已經睡著了。我不認為她在裝睡。我也睡下,同時為沒有能更好地愛她而感到遺憾。
第二天,燦爛的天氣令我忘掉這小小的內疚。似乎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天空,鏡子般的蜜汁映襯著牧場和樹木。
“一個月后,就是圣誕節(jié)了。”嘉布麗艾拉見到我時說。我討厭她打破了良辰美景。
“閉嘴,”我生硬地說,“圣誕節(jié)、禮物,所有這些現(xiàn)在都令我厭惡。”
“對不起,”嘉布麗艾拉說,“我幻想。是因為,圣誕節(jié)……”
“請別再提了。”我說。我打開面對陽光和天空的窗戶,此時,夏日清晨的溫煦進入房間。
“印第安的夏天,”嘉布麗艾拉說,“我去凱徹姆的季節(jié)。林中小屋周圍的落葉松已經黃了,巨杉和樺樹在斑駁積雪的山岡上。雪在我們小駐期間融化,暖流突然到達。天空非常美麗,我?guī)缀跄軌蛴|及海明威癱倒在寫字臺上的身體。”
“在凱徹姆,多長時間?”
“十來天,米利肯希望拍攝現(xiàn)場,自殺的房間,兩支槍。這同家屬發(fā)生矛盾,最后他們的律師只允許拍攝幾張照片。但是我們得以會見一些人,獵人、伐木工人。我們住的那家旅館的老板非常憤怒,因為人家不許他使用‘海明威酒吧’命名他的店。據說老作家去那兒大量地喝杜松子酒。在一個小冷柜里,為他冰鎮(zhèn)著各種威士忌,因為他夫人限制他喝酒。干面包加水。對寫出《永別了,武器》的人來說,這是非人的生活。”
“您十一月在那兒是嗎?”
“是的。我對您說了,十來天。”
“而您說天氣和我們這一個星期相似?”
“完全一樣。陽光、溫和的空氣、閃亮的樹。鳥兒也是同樣的。除了在那邊,傍晚時人們見得到在山頂盤旋的鷹。獵人說它們尋找兔子。”
“對海明威來說是太小的獵物。鷹,也許……”
“他很長時間不打獵了。沒有狩獵,沒有垂釣,沒有戰(zhàn)爭,沒有女人,除了汽車旅館酒吧里的小冷柜外什么都沒有。另外,在大量飲酒中,他最后一位妻子給他致命一擊,公開謾罵他。此后她待在自己房間里閉門不出,老人獨自待了三天。您能夠想象一個生活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形象中的男人的這種孤獨嗎?”
“您太嚴肅了,嘉布麗艾拉。您重新譴責這個已經被譴責了幾十次的事情。您需要忘掉戰(zhàn)爭、斗牛、拳擊、水牛、老雷明頓打字機前的無數時光。另外……死亡,嘉布麗艾拉。對死亡如此敏銳的感覺。還有‘虛無’。您可愛的《永別了,武器》中‘虛無’的祈禱。”
“我什么都忘不了,您知道,我也忘不了死亡。坦率地說,我遺憾這場遺憾的比賽結局。在決賽的延長期里,他拖著長著大胡子的虛弱之軀,悲慘地如同地獄里的靈魂。在這十來天的最后階段,我們在凱徹姆也同樣步履維艱,喝酒,爭論,睡不安穩(wěn),或者做很可怕的噩夢。”
一陣沉默。她顫抖。然后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
“正是在那里懷上了馬蒂厄。”
我討厭她指責海明威,因為他在各種場合已陪伴我多年。噢,諷刺啊,我以我適度的方式駕馭他。海明威旅行,他待不住:我更愿意守住自己那片領地,但這是一樣的。他旅行時攜帶的正是我身上的特點:愛好冒險、挑戰(zhàn)死亡、持續(xù)地思考。我也同樣,很早我就寫東西,我打拳擊,我結過好幾次婚,而我父親也是用火槍自殺的。我也同樣,過隱居生活,有我的凱徹姆,盡管我知道我永遠不會在這自殺,相似的景色仍令我激動,山岡、樹林、在陽光下軀體輕飄飄的,而靈魂經常脫離大地。我還經常想象老作家憂傷地漫步在冷杉和山楊樹林間,蓬蒿般的胡子在寒冬般的夏天那么潔白。人們現(xiàn)在已經遠離銳利的角,遠離美洲草原上凝固著恐怖的奔馳。更接近另一個看不見的角,面對虛空無法避免的角。哎,虛無啊。哎,虛空,我在甘愿成為一個殘骸之前匆忙前往你這里。
嘉布麗艾拉能做什么抵抗這些思想?什么都沒有。另外,我在想一個待在自己最終巢穴里的老人時并不悲傷,想他的同時,我看著我所喜歡的一幅陪伴我的萬物虛空圖。現(xiàn)在他坐在他的窗前,是在晚上,他注視著在對面斑駁積雪閃閃發(fā)光的高山之上盤旋的鷹,景物的盡頭,他甚至完全想不起自己的生活。
他經歷過的東西?什么都沒有,這一刻他這么對自己說。或者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他繼續(xù)活下去對抗孤獨,庸俗的名氣,年老的身體和心靈。最后的這些年,無所事事給他帶來厭倦。他無悔地放棄這些,也不急于了結,不怨恨任何人,也不怨恨自己。他所擁有的那個美麗形象,那已經不是他,而是他將在幾個小時后殺死的一個平凡的、狼狽的形象。在特定時刻,他一定會毫不匆忙地行動,如同昔日準備獵殺野獸,跟命中野獸雙眼之間的頭骨,或者胸膛內心臟同樣準確的一擊。但是,海明威,在這特定時刻我們想什么?
我經常幻想,在死亡的時刻,如果一個作家有幸是清醒的,他一定會極其遺憾不能寫下仍然值得去寫的哪怕一頁,或者哪怕一首詩。似乎這些年所有他的思考、寫作、涂鴉最終在此刻達到了無法捕捉的盡善盡美。垂死者的耳朵里充滿了最終要說的恰當的話,句子自己寫下,虛空中輝煌的一筆,不,那是喪鐘,抹去一切,兄弟,該死了。
一天早晨,因為凱徹姆和我圍繞那個水牛命運的老作家的思考爆發(fā)了一場爭吵。
“您不停地談論海明威,”她指責我說,“這滑稽可笑。您在這上丟掉了自己真正的靈魂。而我,如果我想馬蒂厄……”
她知道當她說起馬蒂厄的時候我什么也不能回答。她此時叫喊,我不愿見她這樣憂傷,但她過分的痛苦和怒火也肯定令我無法控制自己。
“沒有任何東西把您拴在這里。”我說。
她的臉刷地白了,愣在那里,紅紅的眼睛盯住我。然后,用一種漠然的口氣說:
“沒有任何東西,確實。甚至連一起守一會兒的最小的小墳墓也沒有。”
她在大窗戶的陽光下站起身,我贊賞她年輕的臉,那充滿驚慌的高傲目光。
突然她開始向樓梯跑去,我聽見她爬上樓梯,我們房間的門打開,然后是柜子,幾分鐘后,她重新回到我面前,手里拿著旅行包。盡管她很悲傷,她還是那么脆弱,那么清澈,我情不自禁地向她走過去,把她抱在懷里,把她帶回她剛剛離開的那個房間。
幾天后的一個早晨,我離家取報紙,這時我的注意力被一個從墓地墻頭張望的家伙的舉動吸引。他停在那,半隱在墳墓和小樹里,露出腦袋,確信自己未被發(fā)現(xiàn)。以我的窺伺經驗,特別是在秋末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可以明察平靜領地上最微小的動靜。
這是個相當年輕的男人,身材高大,金發(fā),古銅面色,那樣的距離我只能看到這些。不過他動作十分自信,像謹慎的偵探那樣向前走。突然,一個名字來到我的腦海里:約翰·米利肯。是的,是他,美國人,嘉布麗艾拉在凱徹姆的報道伙伴,而后,她的情人和孩子的父親。
我思索這討厭的相遇時,米利肯從我的視野消失了。我聽見小徑上他匆匆的腳步,門哐當一聲。墳墓重新封閉。我,一個活人,當如此令人不快的入侵威脅著我自身安寧時,怎么還能喜歡近在眼前的安謐,和煦的風,還有死人聚集地的小樹上面鳥兒的歌唱?
我們進入十二月,必須防備圣誕節(jié)。前幾年,因為我獨身一人,我避免考慮節(jié)日,很長時間以來,我的朋友和四散的家人已經不指望從我這里收到任何禮物。即使偶然進城,我也不看那些燈火輝煌的裝飾,并且從避免了這些東西的自我感覺中得到愉快。
今年嘉布麗艾拉的出現(xiàn)讓我不那么保險了。在我們第一次看到玩具、食品時,對馬蒂厄的懷念變得沉重起來。另外,像是要增加煩惱似的,我多次見到米利肯在墓地,或房子附近的林邊游蕩。嘉布麗艾拉自己也看見了他。但是與我認為的相反,她對他的出現(xiàn)并不擔心。
“我去跟他說,”她對我說,“他甚至不知道馬蒂厄死了。我去告訴他,他將走開。”
“他明天還會來。”
“不會來了。我肯定。他討厭糾紛。討厭所有可能束縛他珍貴的自由的東西。”
嘿,我想,同我一樣。我對這個和我有同樣反應的美國人產生了好感。
“如果他惹……麻煩?”
“他不會。他是個越南焦臭者,就像他們稱呼那些永遠無法從戰(zhàn)爭復原的家伙。二十二歲他跳傘降落到水田里。以后還有種種經歷。他擺脫不了。在軍隊醫(yī)院住了一年,精神治療,回頭搞攝影……他害怕麻煩。我在現(xiàn)場,在凱徹姆看到他和那些家伙,他們威脅他,如果他再繼續(xù)拍攝酒吧和汽車旅館,就沒收他的器材。”
“沒辦法同海明威……”
“和他們的女人們有關,如果你在柜臺或者大廳里看到他們和姑娘們在一起。”
她不帶感情地談著,幾乎是平淡的,似乎這個回憶沒有觸及她。人們甚至以為她沒在凱徹姆待過,從沒見過米利肯,沒同他有過孩子。什么聲音在荒漠里呼喚?我知道得太多了,在一個墳墓的深處,那具小尸體不停地講話。但是我用不著生活在您的憂傷中,嘉布麗艾拉。我用不著愛您的兒子。既用不著躲在窗后見到米利肯,也用不著動不動就揭開馬蒂厄的墳墓。我對死亡感興趣,但是我既不憂郁也不悲傷,親愛的嘉布麗艾拉。前幾天,我不該阻止您在我沒料到的時候離開。是的,我錯了。但是,重新開始吧,我希望如此,您可以相信,這一次,我不會留您。
我幻想這次分手。我想象為了引起怒火或者無法忍受的焦慮而要干的事情,她再次打點行裝,哐當關上了門。
米利肯不再露面。后來的一天早晨,我去城里買東西,回來時,看到她神情十分緊張,眼睛因為哭過而紅紅的。
“他打來電話。他來了。他堅持要進來。他看見你坐車走了。”
“他說什么?”
“他想帶我走。”
“你就馬蒂厄的事說什么了嗎?”
“他知道。他給我父母打過幾次電話。這可不是家庭傳遞消息的方式。”
“你為什么哭?”
“我不知道。因為我將離開你。他愛我。他想同我結婚。”
因為我沒有回答,她說:
“這是馬蒂厄的父親。您明白嗎?我兒子馬蒂厄的父親。”
這時候一種快樂的情緒涌上我的心頭。我需要努力抑制住才沒有跑到窗戶那邊,窗前樹枝在下午的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你決定斷絕關系。”我用一種緩和的口氣說。
“必須如此。這不是我能左右的。”
一種預感抓住我。這種更為冷漠的聲調是這個時刻所必須的嗎?或者是某些不變的東西,突然出現(xiàn)在這個年輕女人的臉上,像一個隱藏在我摒棄的形象里的固有的東西?
我轉向她,看著她,擔心地看到她如此嚴厲、迷離的目光、蒼白的面色。
“請原諒,”她說,這下輪到她對我的驚訝感到害怕了。“剛才我應該說,這不是‘我們’能左右的。這樣更確切,更符合我們度過的時光。”
“馬蒂厄,是嗎?”
“是馬蒂厄。我走了。”
猶如河水吞沒一顆卵石,我們扔進去,我們看不見它了。沒人知道它曾經是露天的。總之,露天,對于我們……
我任她收拾簡單的行李,走前同她待了一會兒。她不愿用我的車。“一輛出租車足矣。”她說,同樣平淡的口氣。現(xiàn)在司機拿起她的行李,一個裝滿衣物的帆布包,她走出屋子,坐到后座上,哐當關上車門,車在路上遠去了。
現(xiàn)在是十二月二十日。我成功地謝絕了最后一周接到的所有圣誕晚餐的邀請。沒有任何人要拜訪,沒有任何禮物要送,沒有東西要收,我渴望每年此時的這種非常幸福的安寧。也沒有女人。如果說對嘉布麗艾拉的回憶猶新,給我的觸動也非常之小,也許有些很明確的運作,一種氣味,她說起馬蒂厄時淚流滿面的樣子。但我估量不那么幸福的是,我從那些過于沉重的枷鎖中解脫出來的幸福,是以我不時感到的沒能幫她承受她喪子之悲的內疚為代價的。后來我像驅走其他幻想一樣趨走這些想法。
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午將過時下起了雪,到了正午,在灰色的天空下,大峽谷、森林、山岡、所有景色都被覆蓋上一層平靜、耀眼的雪。我打開了大窗玻璃,雪已經停了,我讓空氣隨著小嘴烏鴉的叫聲,以及透過起于谷底彌漫至已經白了的樹林腳下的薄霧傳來的低沉的汽車聲進入房間。
我在收看“十三點新聞”時電話鈴響了。不接?不管怎樣,畢竟是圣誕節(jié)嘛。我怕也許是令人厭煩的某人祝愿我……我拿起話筒。一陣沉默。然后是僅憑一聲招呼就可辨認出的聲音:
“喂。”
“好吧,米利肯,您想要什么?”
“喂,什么都不要。我什么都不想要。”
可怕的美國口音。這個遲緩的聲音,極為低沉、嘶啞,就像一個沒有睡覺的人,想開個玩笑。
“先生,先生!嘉布麗艾拉死了!”
“死了,米利肯,您是開玩笑?”
可是同時,我就知道這家伙說的是真話,知道這一切都是自然的,那種嘶啞的聲音,死亡,知道一切都應這樣結束。清晰和平淡的一剎那。
“先生!先生!我不想開玩笑。嘉布麗艾拉昨夜死了。人們今晨找到她。總之,找到她的尸體。她在她兒子墓旁的一棵樹上上吊了。”
光是白的,我不再聽電話里那個男人接下來的話,是他掛斷了,還是我,我不知道,就像他快步在積雪的小徑上遠去。
嘉布麗艾拉在她兒子旁邊上吊了。米利肯嘶啞的聲音,掛斷的電話,敞開的窗戶,下午開始時屋頂薄雪融化和雪水流淌的沙沙聲的寂靜。
我?guī)追昼姶袅⒃诔良爬铮谘┲校裁炊紱]看見,也幾乎沒聽見那不是聲響的聲響,幾乎沒有,僅有一只出洞的老鼠在融化的雪上,或者一只搞錯了季節(jié)的蒼蠅,開始在溫和的空氣中飛動,或者從屋頂滴下的水滴消失在薄薄的雪上,或者炫目的、令人討厭的光。現(xiàn)在我關上窗,帶著自孩童以來就沒再體驗過的喜悅心情,那種假期第一天,在離開學校去度最長夏天時的喜悅心情。
(郭昌京 譯)
注釋:
一種靜物畫的重要類型,17世紀初流行于尼德蘭,畫中對象象征死亡的必然,塵世成就和歡樂的短暫、空虛;告誡觀者要認識人必有一死,勸人懺悔。
原文為“I'airlibre”,既包含露天,也有自由環(huán)境的含義。
【賞析】
“我”在幻想和虛無中思考著死亡,直到嘉布麗艾拉的闖入,“我”開始對這種探索產生了疑惑。“我想象悲劇。……我試圖把它搬到我的經歷中,虛構一個孩子,他的疾病,然后,是他的死亡。我回憶別的孩子的死,書里的,故事里的,那都是人們從我身邊的悲劇中為我?guī)淼摹N野踪M力氣,我體會不了。”死不會給予生命以意義,只會把一切意義從生命里拿走。死標志著意義的喪失和終結。“我”如此著迷于對死亡的幻想,是因為“我”認為死亡的時刻是人類真正自由的一刻。自由是生命的尊嚴,自由是人的本質。人們活于世間,束縛太多,“我”享受于每年圣誕沒有任何人要拜訪、沒有任何禮物要送、沒有任何東西要收的安寧。死亡對“我”而言已不是單純的生命結束,而是象征了現(xiàn)實無法得到的“自由”。
嘉布麗艾拉的兒子馬蒂厄的死,是通過其母親敘述出來的。馬蒂厄的死無疑是偶然的。七歲的孩子根本還不懂得生與死的矛盾、禁錮與自由的對立,甚至連親生父親都沒見過,就成了死神的俘虜。
海明威的自殺是以他死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他的死暗示了嘉布麗艾拉最后結局。這里不得不提及海明威早期小說《印第安人營地》,它是個關于死亡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位印第安產婦難產,生了兩天也沒把孩子生下來,尼克為此跟隨父親去印第安人營地出診。他們抵達了村莊,產婦躺在雙層床的下鋪,正發(fā)出一陣陣尖叫,她的丈夫躺在上鋪,因為三天前他把自己的腿砍傷了。尼克的父親決定給產婦施行剖腹產手術。不久,嬰兒生出來了,尼克的父親很得意,但是睡在上鋪的產婦的丈夫因為不忍目睹這一切自殺了。在返回的路上,尼克問父親:“他干嗎要自殺?”父親說:“我說不出。他這個人受不了一點什么,我猜想。”尼克又問:“死,難不難?”父親說:“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在海明威的內心,每一個震動、每一個生活的逆境,都會立即喚起他以死亡求擺脫的向往。通向死亡的大門永遠是向所有人敞開的。海明威知道自由來自死亡。他認為人在社會中注定是孤獨的,生存付出的沉重代價和社會危機讓個體生存找不到繼續(xù)存在的理由,于是,他卸下沉重的包袱,迎接死亡,最后自殺。生命消逝了,但也反過來顯示出生命的強大的自主力量。
嘉布麗艾拉的死亡,是小說中唯一正面直接描寫的死亡。一個死了兒子的母親,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中,她描寫“那些永遠不應該死亡的作家的死亡”,最后她摒棄憂傷把死亡攜帶在身邊。嘉布麗艾拉進入“我”的世界,不是為了尋求與自己分擔悲痛的同盟者,而是為了讓自己在與“我”的交往中,克服求生的意志,坦然面對死亡。馬蒂厄的死,象征了新生力量被無情地扼殺了,嘉布麗艾拉無法擺脫沉重的精神壓力。人的生存依賴于信念和希望的支撐,失去了這種支撐,人就會陷入不安與恐慌。所以,嘉布麗艾拉的死是一種解脫。每個人面對死亡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死亡使嘉布麗艾拉的生命走向了天國。通過死亡,生命便從此岸伸向了彼岸。
死亡是既真實又虛幻的。死亡作為解脫、作為告別,有著人類傳統(tǒng)習俗所強加的意志力。首先,死亡是人類傳統(tǒng)。長生不老是不可得、又令無數人傾心的幻夢。面對馬蒂厄的死亡,等于面對幻夢的破滅。人類感到失望的同時,更是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其次,死亡是一種強加的思想,傳播的主觀性太強,并且囿于某些被稱作出類拔萃的人的生存體驗。“我”將死亡提升到不可知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是個錯誤,只是這個錯誤太容易被逆來順受的人所包容,“我”成為受人景仰的“死亡”學者。最后,死亡是薄弱的意志力。面對生命,面對死亡,任何解說都是無力的,只有自我選擇。選擇合適的生存方式,只是為了日后不會后悔,卻不能消除任何惶惑。嘉布麗艾拉在痛苦與無助的境遇下,選擇了輕易放棄生命,尋求解脫。謝塞克斯一再提著“死亡”二字,是希望人們像文本最后的“我”那樣去真正思考死亡,既不逃避死亡,也不故意奔赴死亡。只有真正思考過死亡的人,才會在死亡來臨時坦然面對,在死亡遠離時積極去生活。倘不這樣,倒不如做一只蒼蠅來得舒服。人和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能意識到自己隨時都可能離世,而如果將這種意識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就可能變得更加堅強起來。謝塞克斯相信站在茫茫雪地中的“我”在真正地思考了死亡后,會更加珍惜生命,也能更坦然地面對死亡。
整篇作品作者堅持了一貫的寫作風格,文筆簡潔直接,注重事實的寫實性描繪,但筆底透出神秘、虛幻、怪異的意象。“我”與嘉布麗艾拉的對話被大段地記錄下來,沒有任何過分的潤色與添飾,兩個孤獨的靈魂在一個個短句中訴說著心中的落寞、渴求著溫暖,但又一次次落空。嘉布麗艾拉淪為了死亡的囚徒。在她死亡的背后,作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幻而奇異的凱徹姆意象。嘉布麗艾拉曾經的戀情與海明威的死亡交織在了一起,凱徹姆迷亂得令人瘋狂,因為愛和死亡是人類永遠無法闡釋透徹的命題。對于嘉布麗艾拉來說,活著就意味著要去愛,而愛比死亡讓她感到更冷。
人類在生與死、愛與恨之間掙扎,艱難地探索著生活的意義。謝塞克斯筆下的主人公們不滿足于既定的現(xiàn)狀,總是想改變,從現(xiàn)實走向夢幻,又從夢幻走向死亡,最后才發(fā)現(xiàn)離既定目標越來越遠而返回現(xiàn)實。
(瞿 真)
上一篇:《命運線·哈里托諾夫》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哈克貝里·芬歷險記·馬克·吐溫》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