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們?nèi)ナグ蛩篂澄鱾?cè)一個名叫特雷韋爾的山谷地帶游覽。踏上歸途之前,秋日的黃昏已經(jīng)降臨,那一片海景,在暮色中依然清晰可見: 巨大的懸崖峭壁,組成一排莊嚴(yán)宏偉的隊伍。大西洋的萬頃碧波,巍然聳立,像是懷有某種自覺的神圣使命,仿佛必須服從自混沌初開就降下的一道旨令;遠(yuǎn)處一座燈塔不時地射出一道金色的光芒,穿透霧靄,突然地再現(xiàn)了巖石崖壁的猙獰。這光景,確實令人屏息凝眸,嘆為觀止。天色不早了,而前面還有六七英里的路程需要我們挪動雙腳走回去。況且,我們對這一地帶極其陌生,所以自覺最好不要離開大路,以免出岔。果然,不出半小時,連我們腳下的白色路面都像霧氣似的飄動起來。我們不得不一步一探地往前挪動,宛如要用腳來試試是否踩到了實地似的。一個人影落到后面幾碼遠(yuǎn)處,晃了幾晃,然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被夜的黑水吞噬了,而他的聲音,聽起來也像從萬丈深淵下傳來的一樣。引人注意的是,盡管我們行走時互相都靠得很近,而且想用熱烈歡快的爭論來抵御黑暗,可是我們的聲音彼此聽起來都顯得不自然,有點異樣,最充分的說理也顯得軟弱無力,難以讓人信服。而且我們的交談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滑到了那些只適合于在幽暗陰郁的場所談的話題上。
每過一陣,大家都停止了說話,于是沉默降臨了。這時,你身邊走著的那個人影似乎在夜色中喪失了它的存在,只有你孤身一人踽踽而行。你開始感受到四周的黑暗那咄咄逼人的壓力,感受到你抗拒這重壓的力量在逐漸減弱,感覺到你的精神與在地上往前移動的軀體分開了,成了另一種實體: 精神飄飄悠悠的,好似昏厥了似的離你而去;甚至這條路也在身后離開了你,我們踩踏(假如我可以用在白晝穿行田野時那種明朗確切的動作來形容現(xiàn)在這種曖昧不明的動作)著的是浩浩渺渺無徑可尋的夜之海洋。最好能不時地用腳來試探試探下面的路,以便證明它無可懷疑地是堅實的土地。眼睛和耳朵都緊緊地封閉著,或換句話說,由于承受著某種觸摸不著的東西的重壓,變得麻木不仁了,以至于當(dāng)下方呈現(xiàn)出幾點亮光的幻影時,我們竟然需要使勁兒地費一番力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難道我們真的看到了亮光,就像白天看到的光線一樣,抑或那只不過是大腦中浮現(xiàn)的幻象,如同眼睛受到打擊后看到的金星?這些亮光就在那兒,在我們下面的一個峽谷里懸掛著,沒有錨索加以固定,臨空懸浮在黑暗柔軟的深海中。我們的眼睛剛剛辨明它們確實存在,頭腦就立刻清醒過來,構(gòu)起了一個小天地的草圖,將它們安置在其中: 那兒必定有一座山,山下躺臥著一個小鎮(zhèn),一條道路貫穿著小鎮(zhèn),猶如我們記憶中的那樣。數(shù)點燈火,就足以使這個小天地物化成形了。我們旅程的最奇異一段即將過去,因為某種可以看見的東西終于出現(xiàn)了,給了我們明確的證明。而且我們也感到自己正走在一條道路上,能夠比較自在地朝前邁步了。在下面的那塊地方也有著人類,雖然他們不同于白天的人。忽然之間,我們的身邊燃起了一團(tuán)火光,就在我們看到它的一剎那,車輪的嘎嘎聲也清晰可聞: 眼前閃現(xiàn)出一個人駕著一輛運貨馬車的形象。只一剎那后,亮光不見了,車輪聲也啞了,我們的話聲再也送不到那人的耳中了。接著,恰似各種景象在我們眼前倏忽出現(xiàn)和隱沒,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置身于一個農(nóng)家庭院,院里懸著一盞風(fēng)燈,它那搖曳不定的光圈投向一群擠在一起的牲口,甚至也映照出我們久而隱之不見的部分身影。農(nóng)家主人向我們道晚安的聲音,如同一只強(qiáng)有力的手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手,把我們拉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岸邊。然而再往前邁步,黑暗和寂靜的無邊洪流又將我們覆蓋。不過數(shù)點燈光再度出現(xiàn)在我們身旁,猶如船上的燈火一樣游動在海上。它們的無聲的腳步向我們靠攏——這正是我們在山頂上看到的那些燈火。這是個村莊,靜穆無聲,但并未沉睡,它仿佛瞪大了眼睛躺在那兒,同黑暗作著頑強(qiáng)的搏斗。我們可以分辨出背靠著屋墻的一些人影,這些人顯然是被窗外咫尺之隔的黑夜的重負(fù)壓得難以成眠,只好來到屋外,投入了夜的懷抱。在四面廣闊無垠的黑色波濤包圍下,那些燈火的光芒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呵!飄零在浩渺的汪洋之中的一只船,堪稱孤獨,然而碇泊在荒涼的大地上,面對著那深不可測的黑暗海洋的這小小村落,當(dāng)更為孤寂。
但是,一旦習(xí)慣了這種奇異之處,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里面有著宏大的寧靜與美。這時,充斥于天地間的似乎只是實物的幻影和精靈。原先是山巒的地方,現(xiàn)在飄浮著云朵;房屋變成了點點火光。眼睛沐浴在夜的深海里,沒有現(xiàn)實事物的堅硬外殼的磨損,獲得了極好的休憩。那包容著無窮無盡瑣屑什物的大地,則已融解為一片混沌的空間。對于恢復(fù)了疲勞,變得敏感的雙目,那房屋的四壁是過于狹隘了,那燈火的光芒是過于刺眼了。猶如曾經(jīng)被抓去囚禁在籠中的飛鳥掙脫了鳥籠一般,我們此時才得以無拘無束地振翼高飛。
(孔小炯、黃梅 譯)
【賞析】
關(guān)于世界的源起,我們的無意識中也許會保留那樣一片渾黑的區(qū)域。“起初,神創(chuàng)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1: 1—2)后來,“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1: 3—5)正是這第一日神的創(chuàng)世之功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光明。從此,洪蒙時代的記憶日漸淡忘,對于光明的熱愛與贊美就成了這個世界的主旋律,而組成世界另一半的黑夜就躲到陰影之中,遺忘在人們的夢鄉(xiāng)之外了。
是否到了我們該另換一種視角,重新看待黑暗和光亮的時候了?那樣,我們或許會在夜闌人靜的時刻,發(fā)現(xiàn)別一種陌生且熟悉的黑色美學(xué)。
法國現(xiàn)象學(xué)家梅洛·龐蒂在《知覺現(xiàn)象學(xué)》中對夜晚的描述與伍爾夫在《夜行》中的體驗極為相似:“當(dāng)物體清楚明晰的世界消失了,我們可感知到的事物都脫離了它的世界,世界就變成了一個空無一物的空間。這就是夜晚發(fā)生的情形。夜晚不是在我面前的一個物體: 它把我包裹于其中,并滲透入我的所有感覺,抑制了我的思緒,甚至幾乎要消除我的自我認(rèn)同。我只能看到一定距離之外移動物體的輪廓,而不再進(jìn)入感知的警覺……它只是單純的深度,沒有前景或背景,沒有表面,也沒有與我之間的距離。”
日常我們對空間的習(xí)慣感知依靠視覺的敏銳性,夜晚使得這種感覺喪失,并同時喚醒了我們的“知覺”。于是,我們的內(nèi)部自我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邊界變成了滲透性的,覺得空間就是周圍的一切,不是從外部來看視它,而是生活在它的內(nèi)部,置身其中,猶如浸泡在給人切膚之感的海水中一樣。
借助黑夜,我們得以從對世界萬物的習(xí)慣認(rèn)知與偏見中暫時擺脫出來,并以全新的方式感知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這種體驗是無比新奇的。與白晝?nèi)f物的顯形截然相反,黑夜消彌一切形體和聲音,使身形隱去,沉默降臨,并以無邊的力量抹去存在的痕跡,將精神與肉體分離。黑夜剝離周遭的人群,剝落沉重的肉身,沒有了身外之物,只余下靈魂的飄然,存在似乎也變得不那么堅實了,只好獨自面對無處不在的暗黑的裹挾,無法觸摸的重壓的逼迫。
而夜幕之中的數(shù)點燈火也陡然失去了白天的勢力,變得遙不可及,搖曳不定,并且微不足道。它們不再是現(xiàn)實的召喚,而是幻象的顯影;不再是恒久不滅的守護(hù),而是倏忽即逝的閃現(xiàn);不再是心靈的慰藉,而是孤獨的抗?fàn)帯H缤覀儌€體的存在一般,找不到憑依。
或許我們?nèi)邕h(yuǎn)行的游子,終有重返母親懷抱的時刻。當(dāng)我們疲憊已極時,母親的擁抱正是我們的休憩所在。分離已久的個體終于回歸混沌的母體——夜。這時,他才訝然地發(fā)現(xiàn)那里面有著迥異于白晝喧囂與騷動的寧靜與大美;不同于白晝棱角分明的渾厚圓融;有別于白晝寫實逼真的虛幻魅影;于是,不僅是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心靈,就連我們的肉體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解放,存在也無邊無際地彌漫于天地之間,達(dá)到與宇宙萬物和諧如一的狀態(tài)。
這樣一次夜行毋寧說是一次重返創(chuàng)世之初的運動,一次重新認(rèn)識和發(fā)現(xiàn)黑暗之美的運動。即使是那些身在黑甜鄉(xiāng)中的人們,他們也仿佛回到母體一般,安逸恬適。
(祝升慧)
上一篇:夏天——蘇塞克斯 [英國]托馬斯
下一篇:大地的忠誠 [黎巴嫩]哈利勒·臺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