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日本]紫式部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一般認為本書成書于1001年—1008年間,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作者紫式部(約978—約1016),日本平安時代著名女作家,本姓藤原,由于當時婦女地位低下,一般有姓無名。因其父親和長兄都曾官任式部丞,再加她所作《源氏物語》的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頌,所以,被人稱做紫式部。她出生中層貴族,曾祖父、祖父、伯父和兄長都是著名歌人,父親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究。紫式部自幼隨父學漢詩,熟悉先秦以來的中國古代文獻和作品,特別對唐代白居易的詩,造詣頗深。她對音樂、佛經也有很深的研究。22歲時家道中落,嫁給一個年近50的地方官藤原宣孝做妾,兩年后,丈夫去世,她帶著幼子過著孤寂的生活,這種生活處境使她對婦女的命運和不幸遭遇有著切身的感受。
1006年,她被召進宮中,做皇后彰子的侍從女官,為彰子講解《日本書記》和白居易詩作。和彰子的接觸,使她熟悉了宮中生活,為她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豐子愷翻譯的《源氏物語》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古時候,日本的某一朝代有一個桐壺天皇,對一個出身寒微的妃子寵愛有加,這引起了皇后弘徽殿的妒恨。妃子生下一個小皇子,在孩子3歲時,因不堪忍受凌辱和虐待,在憂郁中死去。桐壺帝對小皇子十分疼愛,但考慮到他沒有政治靠山,為保全他,先把他降為臣民,賜姓源氏。源氏從小就長得非常俊美,加上他多才多藝,被人們稱為“光君”(光源氏的名字由此而來)。
光源氏12歲時就舉行了成人儀式,與左大臣的女兒葵姬結為夫妻,但由于葵姬性情冷漠,行為矜持,光源氏并不喜歡她,于是就移情于其他女性。不久,桐壺帝又納一宮女藤壺為妃,因其長相很像光源氏死去的母親,光源氏便主動親近,發(fā)生了亂倫關系,藤壺生一男孩,名叫冷泉,長得極像光源氏,使得雙方都不安。桐壺天皇并不知道真實情況,就把冷泉立為太子。在這前后,光源氏又追逐了空蟬、軒端荻、夕顏、末摘花、六條妃子等女性。還從一個寺院的老尼處弄到一個年僅10歲、長得很像藤壺的小姑娘紫姬,把她帶到隱秘的地方進行精心培養(yǎng)。光源氏的妻子葵姬一直受到冷遇,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最后在憂憤中暴病而死,留下一個兒子夕霧,光源氏把紫姬扶為正妻。他在仕途上也平步青云,官至近衛(wèi)大將。桐壺帝死后,朱雀帝即位,右大臣從此得勢,他們和光源氏以及左大臣一派不共戴天,相互斗爭,因此,光源氏的境況就不妙了。恰在這時,他又同右大臣的女兒,服侍朱雀帝的朧月夜發(fā)生戀情并被人發(fā)現,右大臣和弘徽殿懷恨在心。為了躲避當權者的打擊,被迫遠離京都到須磨、明石隱居起來。右大臣一派橫征暴斂,朝廷內外怨聲四起,朱雀帝不顧重病在身,力排眾議,召回光源氏收拾殘局,不久,冷泉帝即位。早年藤壺為自己做了不倫之事而苦惱,在宮中又時時受到弘徽殿的排擠和打擊,于是出家當了尼姑,長年累月的精神折磨,使她憂傷地離開了人間。冷泉帝在服喪期間知道光源氏就是自己的生父,從此,光源氏官運亨通,33歲官至太政大臣,獨攬朝政,40歲升為準太上天皇,達到他一生的榮華絕頂時期。在此之前,他為自己營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六條院,把過去結識的有情愛關系的十多位婦女迎入其中,與其同享榮華富貴。但在光源氏一派的內部、光源氏與左大臣的兒子因為冷泉天皇立太子的事產生了新的矛盾,光源氏預感地位不穩(wěn),又娶了朱雀帝的女兒三公主,她與紫姬地位相等。紫姬表面平靜,內心卻無比痛苦,多次請求出家,而光源氏又不同意。光源氏又發(fā)現妻子三公主同葵姬的侄子柏木私通,生下一個兒子,名叫薰君,這對他的刺激很大,他所鐘愛的紫姬也去世了,光源氏感到人生無常,原來一切不過是一場夢,三公主與柏木私通,正是自己與繼母亂倫的報應。三公主在萬分悲痛中削發(fā)為尼,柏木憂郁而死,他們的孩子薰君在光源氏的撫養(yǎng)下不斷成長。
晚年的光源氏無論在情場和官場,都充滿了悲哀和絕望,深感前途渺茫,人生可悲,在精神崩潰、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遁入空門,52歲時死去。
書的后10回的主人公是薰君和明石皇后的兒子匂宮。薰君愛上八親王的大女兒,未能如愿,大女兒病逝后,薰君極為悲痛。他得知八親王還有個私生女浮舟,相貌跟八親王死去的大女兒一模一樣,就想法把浮舟安頓在宇治山莊內,加以寵愛。不料薰君的朋友白宮是個好色之徒,他被浮舟的美貌所吸引。一次他闖入宇治山莊,裝做薰君說話的聲音騙開了門,玷污了浮舟,浮舟夾在兩個公子之間,充滿矛盾和痛苦。最后浮舟投江自殺,被人及時救起,但心靈已經死去的她,看破紅塵,落發(fā)為尼。薰君得知浮舟的消息后,多次想見浮舟,但都被浮舟拒絕,全書就此結束。
知名篇章
本段文字選自20回“須磨”卷,這一回的內容歷來被人們公認為是全書最精彩部分,源氏從花花世界和平步青云的政治生涯中一下子轉入暗淡無光的蠻荒之地,悲哀之極。文字細膩哀婉,出色的環(huán)境描寫、心理描寫尤為動人。
▼《源氏物語》插圖
將近黎明,天色尚暗,源氏公子便起身準備出門。其時殘月當戶,景色清幽,庭中櫻花已過盛期,而枝頭猶有殘紅,凄艷可愛。朝霧彌漫,遠近模糊,融成一片,這風趣實比秋夜美麗得多。源氏公子靠在屋角的欄桿上,暫時欣賞這般美景。中納言君大約是要親來送別,開了邊門,坐在門口,源氏公子對她說:“再會之期,想是很難得的了。以前料不到有此世變,因而把隨時可以暢聚的年月等閑度過,回想起來實甚可惜!”中納言君默默不答,只是吞聲飲泣。
《源氏物語》插圖
老夫人派小公子的乳母宰相君向源氏公子傳言:“老身本欲親自與公子晤談,只因悲憤之余,心亂如麻,擬待心情稍定,再圖相見。豈料公子在天色未曉之時即將離去,殊覺出人意外。這可憐的孩子尚在酣眠,能否待他醒來相送?”源氏公子聞言,淚盈于睫,便吟詩道:
“遠浦漁夫鹽灶上,
煙云可似鳥邊山?”
這不像是答詩。他對宰相君說:“破曉的別離,并非都是如此傷心的吧。但今朝的傷心,想必能蒙理解。”宰相君答道:“別離兩字,教人聽了總是不樂。而今朝的別離,特別令人傷心!”說時聲淚俱下,可知異常悲慟。源氏公子便央她向老夫人傳言:“小婿亦有種種話語欲向岳母大人面稟,怎奈悲憤填胸,難于啟口,此情伏望諒鑒。酣眠之幼兒,倘令見面,反使我依戀不舍,難于遁世,因此只得硬著心腸,匆匆告辭了。”
源氏公子出門之時,眾侍女都來窺看。其時月落西山,光輝轉明。源氏公子映著月光,愁眉不展,神情異常清艷。即使是虎狼,看見了也會泣下,何況這些侍女都是從小與他親近的人。她們看到他那優(yōu)美無比的容貌,心中都異常激動。確實如此。老夫人的答詩云:
“煙云不到須磨浦,
從此幽魂遠別離!”
哀思越來越多,源氏公子去后,滿堂之人盡皆泣不成聲。
(選自《源氏物語》,豐子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妙語佳句
源氏又說:“無論何種學問,用心鉆研起來,便可知道任何才藝都無止境。能夠永不自滿,銳意進取,實乃難得之事……”
艷陽高升,原野上的朝露很快便了無痕跡。源氏痛感人生如夢,像朝露一般,愈加萬念俱灰。
閱讀指導
紫式部通過光源氏這個形象,反映了平安時代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尖銳矛盾。作品一方面寫出在光源氏的周圍是一個個美麗而柔弱的女子,她們因為愛他而落入不幸的生活中,在嘆息和眼淚中度著歲月。作者也寫出了光源氏一生被情所困的痛苦處境,最后只好皈依佛門的絕望和無奈。另一方面,作品又表現了光源氏的性愛生活是與政治斗爭緊密相聯的,在表現尖銳政治斗爭時,著重展現了光源氏在政治上從追求到彷徨、從悲觀厭世到精神破滅的人生軌跡。以揭示人生就是一大悲劇,人人都逃脫不了衰老病死,人去樓空的結局。
作者還通過光源氏這個形象,表達了她對婦女問題的看法:她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婦女毫無幸福可言,只能寄希望于男子的“多情”和“博愛”。由此,在作品中,沒有把光源氏追逐女色、廣納妻妾看做是劣跡,而是濃墨重彩地把他塑造成一個多情善感,對戀人的情感有始有終的人。特別是他在榮華絕頂時期修筑了六條院,把過去結識的十多個婦女納入其中,就連家境不好、長相丑陋的末摘花也未拋棄,讓她們與自己共度美好時光。這和當時的許多貴族男子喜新厭舊、始亂終棄,隨意糟踏女性的行為,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更合理的婚姻制度出現之前,作為中等貴族出身的紫式部,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像光源氏這樣的男子身上。
《源氏物語》自發(fā)表以來,日本眾多學者探討了它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成就。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進行了獨特的心理分析,善于把握人物矛盾的復雜心理,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深入地挖掘他們的矛盾心理,從而揭示出心理矛盾的現實基礎。《源氏物語》的心理刻畫常與環(huán)境描寫交織在一起,通過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既展現了具有審美價值的自然景色,又表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如源氏赴須磨之前拜辭桐壺陵墓的一段,除了抒寫光源氏悼念先皇的哀痛之情,還描繪了陵園“云遮月暗”、草繁樹密的陰森景象。這種環(huán)境氣氛與主人公放逐前的苦悶心情十分吻合。
閱讀建議
這部作品是日本11世紀初的重要作品,由于時代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特別是對源氏的獵艷史,一定要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摒棄消極的東西,樹立積極的人生觀。《源氏物語》篇幅十分浩大,登場人物眾多,讀者朋友可選精彩篇章閱讀,如《帚木》《紫兒》《須磨》等。
上一篇:《海涅詩選》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父與子》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