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公元前157—86),古代羅馬杰出的軍事統帥、著名的政治家。
公元前157年,馬略生于阿爾平努姆城附近采列阿特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馬略出身低微,后來出人頭地,身居要職,完全憑自身努力建立的功績。在羅馬,這種人通常被稱為“新人”。
馬略登上羅馬的政治舞臺的時候,正是羅馬共和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內戰時期。當時,奴隸和奴隸主的對抗已經成為羅馬社會的主要矛盾,鎮壓奴隸成為奴隸主國家最重要的迫切任務。同時,為了維護地中海霸權,羅馬奴隸主國家還要及時粉碎被征服地區的反抗。完成這兩項任務要求加強國家機器,特別需要增加軍事力量。然而,奴隸制的發展在自由民內部造成了深刻裂痕。獨立小生產者,主要是自由農民破產失地情況嚴重,動搖著羅馬共和國的基礎,影響了軍隊補充;經營商業高利貸的新興奴隸主——騎士,在經濟上日益發展,進而要求取得政治權力。破產農民和騎士階層的斗爭矛頭都指向占有大量土地、壟斷政權的元老貴族。同時,沒有公民權的意大利同盟者,開始爭取與羅馬公民的平等地位。種種矛盾交織,構成內戰時期錯綜復雜的斗爭圖景。事實表明,舊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新的形勢,必須予以改革。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已經感覺到問題的嚴重,著手采取行動。公元前133年起,格拉古兄弟最先提出改革,以圖為國家取得戰斗力量。但是,提比略·格拉古的措施只是人為地復興小農以求重振兵農合一制度,基礎過于狹窄;蓋約·格拉古雖然企圖吸引較廣泛的社會階層,卻又操之過急,結果適得其反,加之貴族保守派的堅決反對,改革先后失敗。在此以后,羅馬社會問題非但不曾解決,而且變得更為嚴重迫切,社會矛盾和斗爭愈演愈烈。
少年時代,馬略在鄉村度過,很少受到教育。從三十年代起,馬略投身行伍,在小斯奇比奧率領下,去西班牙參加努曼齊亞戰爭。戰爭期間,他作戰勇敢,能夠吃苦耐勞,受到統帥重視,得到提拔。戰后仍然步步高升,歷任參將和軍隊財務官。對此馬略并不滿足。二十年代以后,為求更大發展,轉入政界。公元前119年,他當選為保民官。初出茅廬,就表現出無所畏懼和不講情面,被認為是反對元老貴族的斗士。但馬略在仕途上并不一帆風順,接下來競選市政官就慘遭失敗。公元前115年,再度競選公職,勉強當選為最后一名行政長官。任滿之后,出任遠西班牙行省總督。各種公職鍛煉了馬略的才能,并且使他積累起相當財富,得以躋身騎士行列。甚至還與古老的貴族世家聯姻,娶了愷撒的姑母尤利婭。
朱古達篡奪努米底亞王位,且利用當地人民對羅馬的仇恨,殺死了基爾塔城所有的羅馬人。為了維護在北非的利益,羅馬于公元前111年對朱古達宣戰,于是爆發了“朱古達戰爭”。由于政治腐敗和軍隊變質,羅馬在戰爭中屢次失利。到公元前109年,執政官麥特魯斯改善了羅馬軍隊的處境,但未能迅速結束戰爭,引起了不滿。馬略當時在軍中擔任副將,他利用自己所獲得的威信,廣泛制造輿論,似乎只有他才能勝利結束戰爭。在騎士和平民的支持下,馬略果然以絕大多數選票被推舉為公元前107年執政官,授予他在北非作戰的全權。
就任執政官之后,馬略立即著手招募新軍。他一反舊制,放棄早已難于實行的兵役財產資格規定,改征兵制為募兵制,招募自由民中的志愿者入伍,由國家供養并提供武器,使軍隊得到大量補充。到了北非,馬略首先抓緊訓練,使軍隊適應當地酷熱缺水的條件,提高了戰斗力,連連取得勝利,使朱古達陷入困境。但是,活捉朱古達從而于公元前105年結束戰爭的榮譽落到馬略的副將蘇拉名下。這件事傷害了馬略的虛榮心,兩人之間從此結下怨仇。
從公元前二世紀末起,原是居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基姆伯爾人和特烏托涅斯人為找尋新的居住地,向西南遷移。公元前105年,這些日耳曼部落推進到阿拉烏西奧附近,殲滅了80,000多羅馬軍隊。消息傳到羅馬,朝野震驚,人們想到了馬略,便不顧法律傳統,在他尚未回到羅馬時,就推他為公元前104年執政官,任命他管理高盧行省,抗擊日耳曼人入侵。爾后三年,馬略連續當選執政官。公元前102年, 馬略率軍與特烏托涅斯人會戰于阿克維·塞克斯提埃,特烏托涅斯人全軍覆沒,被殺和被俘者各有10萬人之眾。一年之后,羅馬軍隊又在維爾凱列附近大敗基姆伯爾人,殲敵不下65,000人。至此,日耳曼人進攻終被打敗,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馬略成了羅馬最有聲望的人物,人們贊頌他拯救了意大利。
對日耳曼人戰爭期間,馬略全面完成了軍事改革。募兵制的實行,不僅擴大了兵源,而且使公民兵變成了職業軍隊,加之國家配備的武器規格一致,軍隊能得到長期正規訓練,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在迎擊日耳曼人途中,馬略毫不放松軍隊訓練,讓士兵背負行囊,長途行軍;為了保證供應,他還組織軍隊修建運河,使士兵習慣于土方工作。另外,馬略改變了羅馬軍隊歷來相傳的隊形排列,擴大了戰術單位,軍團人數由4,200人增加到6,000人。軍事改革提高了羅馬軍隊的戰斗力,使馬略勝利地結束對基姆伯爾人和特烏托涅斯人的戰爭。與此同時,羅馬政府還調動這支軍隊鎮壓了第二次西西里奴隸起義。事實證明,馬略的軍事改革,對于鎮壓奴隸,維護奴隸制國家確有實際效果。
從政治上說,馬略的軍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產生巨大的影響。軍事改革部分地解決了小農破產后謀求生路的問題,有利于加強羅馬國家機器和社會的安定。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度,使士兵與生產完全失去聯系,服役期長達16年,變成了職業軍隊。這些職業軍人在戰時依靠軍餉和鹵獲物,戰后則有希望分得土地,他們有著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變成了一支政治力量。同時,軍事改革改變了士兵和統帥的關系,士兵們戰時擁護使他們獲得勝利和財富的統帥,在戰后則支持統帥爭奪新戰爭的指揮權和為他們爭取份地。統帥因此也就完全可以利用聽從他指揮的軍隊達到自己的目的。從此,羅馬政治斗爭出現了新的因素,即軍隊參預政治,政治斗爭帶上鮮明的軍事色彩。
馬略的軍事成就,從他個人來說,是和他在治軍和指揮作戰方面的才能分不開的。他深知羅馬軍隊的墮落,紀律的敗壞,特別重視軍紀的整頓。馬略治軍,貴在身體力行,雖然當了統帥,仍舊能與士兵一樣過艱難的生活,親自挖掘壕溝,建造營寨。他賞罰分明,但看功過, 不問親疏。這些作風使他深受士兵擁戴,士兵們都樂于服從他的命令。馬略十分重視軍隊的給養和士兵的訓練,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訓練,決不輕易投入戰斗。盡管他天性粗魯急躁,在戰場上卻表現出極有耐心,遭遇敵人,從不匆促應戰,必待士兵們具有充沛旺盛的斗志時,方才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決戰。公元前102年,馬略與特烏托涅斯人遭遇,他命令士兵留在營寨內,盡管敵人大聲叫罵,百般凌辱,卻毫不理會。后來,特烏托涅斯人見挑釁無效,便決定繞過馬略營地徑自進攻意大利。馬略則緊追不放,直至阿克維·塞克斯提埃,占據一片有利地形。然后挑動敵人正面進攻,他卻調動后備力量包抄敵人后路,前后夾攻,完全打垮了對手。
戰勝日耳曼人,是馬略一生事業的頂峰。但戰爭的結束使馬略面臨喪失權力的危險。他個人的權力欲望,以及老兵們對于土地的要求和對戰爭的向往,都驅使他力圖繼續控制權力,于是再度投身于政治活動。
此時,羅馬的民主運動一度高漲起來。當馬略還在前方作戰之時,先后擔任保民官的民主派領袖薩杜爾尼努斯和格拉烏基阿就在羅馬進行反對元老貴族的斗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法案。他們與馬略早有聯系,互相支持。戰爭結束后,改革派希望獲得勝利的統帥及其軍隊的支持,而馬略也想利用改革派的幫助來賞賜自己的老兵,于是結成了真正的聯盟。公元前100年,馬略第六次當選為執政官,薩杜爾尼努斯第二次當選為保民官,格拉烏基阿當選為行政長官。他們共同控制政局,實行改革法案,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規定分給從軍7年的馬略老兵以100猶格的份地,為此在許多地區建立公民殖民地。因為馬略軍中大多是意大利人,這一法案實際上還包含有擴大公民權的內容。但是,把國有土地作為份地來分配,不僅影響騎士的利益,而且也觸犯了依靠國有土地收入而獲得廉價糧食的城市平民。平民又反對給予意大利人平等的權利。因此,騎士倒向貴族派一邊,抵制改革,平民因力量分散而削弱。馬略的同盟者決定爭取公元前99年公職以保證改革法案的貫徹,為此甚至采取極端手段打死了競爭者。元老院借機宣布戒嚴狀態,指令擔任執政官的馬略恢復秩序。馬略經過猶豫之后同意執行元老院指派的任務,背棄自己的同盟者,導致薩杜爾尼努斯和格拉烏基阿被貴族殺害。馬略的動搖表明他與騎士乃至元老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
民主運動受到挫折,馬略的威望也一落千丈。他感覺到平民對他的不滿,喪失了競選監察官的勇氣和信心,托辭還愿,渡海到小亞去朝拜;后又返回羅馬,過著脫離政治的生活。直到公元前90年同盟戰爭爆發,年過花甲的馬略才又重新出現在羅馬政治舞臺。
同盟戰爭期間,馬略應召在北方戰場擔任副將,受制于不高明的統帥路普斯,加之本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行動遲緩,因而直到戰爭結束始終并無多大建樹。相反,他的競爭者蘇拉在南方戰場卻屢建軍功,得以當選為公元前88年執政官,并取得了對米特拉達特斯戰爭的指揮權。年邁的馬略不甘寂寞,渴望新的榮譽和權力,起而同蘇拉爭奪。騎士、平民、新公民和馬略老兵也反對蘇拉,擁戴馬略為統帥。公元前88年,保民官盧福斯利用自己控制的一支號稱“元老院反對者”的武裝,強行通過法案,剝奪蘇拉的指揮權,轉而交給馬略。蘇拉聞訊,率軍進攻羅馬。于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羅馬軍隊向自己城市進軍,內戰進入新的階段。由于馬略未能及時糾集起足夠的抵抗力量,蘇拉很快進入羅馬,處死盧福斯,取消了他的改革措施。馬略被迫逃亡。
此時,馬略經歷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光。他亡命在外,流離顛簸,幾次面臨死亡,都神話般地幸免于難。最后在靠近非洲大陸的一個小島落腳,征集到一支不足千人的隊伍,等候時機的到來。
蘇拉率軍出征東方離開羅馬后,改革派乘機活動,于公元前87年選舉秦納為執政官。秦納反對蘇拉的政策,遭到蘇拉黨徒的鎮壓。他逃出羅馬,在意大利各地募集軍隊,準備與蘇拉派較量。馬略聞訊,立即在埃特魯里亞登陸,與秦納匯合一起向羅馬進軍,包圍了首都并切斷糧食運輸線,迫使元老院不得不投降。他們控制了羅馬政局后,恢復盧福斯的法案,取消部分債務,增加糧食分配,實行幣制改革。與此同時,他們實行前所未有的恐怖統治,宣布政敵不受法律保護,搜殺蘇拉黨羽,致使許多著名人物和無辜者慘遭殺戮。
公元前86年,馬略第七次當選為執政官,然而任職不過十幾天即因病去世。
回顧馬略一生活動,明顯看出可分為兩個不同階段。公元前二世紀末,對外戰爭的需要使馬略在軍事活動中充分顯露其才能,使羅馬國家兩次擺脫危機,從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權力和榮譽。進入公元前一世紀后,馬略幾乎沒有機會從事軍事活動,主要投身于政治斗爭,其間幾經起落,并不順利。同他杰出的軍事才能相比,他在政治上則不夠堅定和果斷,在政治斗爭中必得依傍他人,不能獨立行動,更不能審時度勢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付諸實現。到了晚年,更是表現出偏狹和報復心理,為強烈的虛榮心和權力欲所驅使。但是,總的來說,馬略一生站在改革派立場推進了羅馬社會的發展,有功于羅馬奴隸制國家。特別是他開創的軍事改革,振興了國家實力,加強了羅馬國家機器,促進了共和向帝制的轉化。實際上,在馬略時代已經出現“三頭政治”和“獨裁制”的兆頭,只是由于條件尚未成熟,不曾正式實現。
上一篇:馬歇爾
下一篇:馬薩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