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集句詩創(chuàng)作考察(同光宣時期)
清穆宗同治(1862~1874)、德宗光緒(1875~1908)、末帝宣統(tǒng)(1909~1911)是清代最后三個王朝,共50年,占“大清十帝”總年數(shù)的19%。現(xiàn)將其間集句詩集(卷)的創(chuàng)作情況考察如下(無法確定時代的排列在后)。
1.唐存一《靜軒集唐詩抄》八卷、《補(bǔ)遺》五卷、《補(bǔ)遺續(xù)編》四卷,今皆存。唐存一,字伯始,綿州人,以善集唐著稱。《清人別集總目》“唐存一”條載:“《靜軒集唐詩抄》8卷《補(bǔ)遺》5卷《補(bǔ)遺續(xù)編》4卷,同治8年(1869)刻本(上圖)。”
2.何桂清《使粵吟》三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六“生于嘉慶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16~1820)”中“《使粵吟》三卷”條載:
何桂清撰。桂清生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卒于同治元年(1862)。字根云,自號五華山房主人,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內(nèi)閣學(xué)士,兼戶部右侍郎。咸豐六年出任兩江總督。以疆吏失城之罪被清廷處決。此《使粵吟》三卷,道光四年廣東正文堂刻,云南省圖書館藏。何桂清致自娛主人等書札,近年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清人別集總目》“何桂清”條載:“《使粵吟》3卷,道光4年廣東正文堂刻本(滇圖)。”據(jù)網(wǎng)上相關(guān)資料,《使粵吟》乃集句詩集。
3.宋祖駿《律陶》一卷、《律杜》一卷,今皆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六“生于嘉慶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16~1820)”有“《樸學(xué)廬集》十卷”條:
宋祖駿撰。祖駿字偉度,江蘇長洲人。所撰《樸學(xué)廬集》十卷,內(nèi)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外集鈔文一卷、律陶一卷、律杜一卷、詩鈔一卷。同治四年(1865)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4.李應(yīng)觀《碧桃軒集唐》四卷,今存。《湖北藝文志》卷十三《集五·別集類五》載:“《碧桃軒集唐》四卷。清李應(yīng)觀撰(《黃岡志》)。應(yīng)觀,原名大坊,字言齋,黃岡人。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官達(dá)縣知縣。”《清人別集總目》“李應(yīng)觀”條載:“《碧桃軒集唐詩》4卷,咸豐6年醉月山房翻刻黃崗李氏家藏本(上圖、川圖、山東師大)。[附]李應(yīng)觀,原名大方,字言齋,黃崗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六亦著錄此書。
5.陳淑英《集句》二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六“生于嘉慶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16~1820)”中“《竹素園詩鈔》二卷”條載:
陳淑英撰。淑英字德卿,福建莆田人。同縣諸生翁煥妻,兆蘭、兆熊母。所撰《竹素園詩鈔》二卷,附《詩余》一卷、《集句》二卷,咸豐九年(1859)刻,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藏。又同治六年刻,福建省圖書館藏。又光緒三年刻,首都圖書館藏。
《清人別集總目》“陳淑英”條載:“《竹素園詩集》2卷《集句》2卷,咸豐9年刻本(中科院);同治6年刻本(閩圖、南開);1964年抄本(福建師大)。[附]陳淑英,女,字德卿,莆田人。嫁道光29年舉人翁煥文。”
6.華嶸《集唐人句》一卷,今存。華嶸(1821~1863),字藕船,號味鮮,云南昆明人。《清人別集總目》“華嶸”條載:“《味鮮集試帖》2卷附《集唐人句》1卷,光緒15年粵西奉議州官廨重刻昆明華氏叢刻本(《叢書綜錄》)。[附]華嶸,字藕船,昆明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七載此集云南省圖書館藏。
7.吳仰賢《集杜詩附存》一卷,今存。《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吳仰賢《集杜詩附存》一卷”條載:
吳仰賢(1821~1887),字牧騶,室名小匏庵。嘉興(今屬浙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咸豐二年(1852)進(jìn)士,入翰林院,改官云南知縣,擢知府,遷云南迤東兵備道。后引疾辭歸。著有《小匏庵全集》。《清史稿·藝文志四·集部·別集類》著錄其《小匏庵詩存》六卷,另有《小匏庵詩話》十卷。生平事跡見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郭榮光《芝林悼友錄》二集。吳氏著有《小匏庵全集》,其中有《集杜詩附存》一卷,為光緒八年(1882)刻本。未見有單刻本。
8.李壽萱《谷詒堂集古詩抄》初、續(xù)集十三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李壽萱”條載:“《谷詒堂集古詩抄》初續(xù)集13卷,光緒15年戎州晚香齋刻本(川圖)。[附]李壽萱(1821~1893),字蔭棠、映生,號慕蓮,新繁人。官敘州訓(xùn)導(dǎo)、蓬州學(xué)正。”
9.沈壽榕《玉笙樓集古詩抄》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沈壽榕”條載:“《玉笙樓集古詩抄》1卷,光緒19年刻本(上圖、南圖、川圖、杭大)。[附]沈壽榕(1824~?),字朗山,號意文,晚號蟠叟,海寧人。官至廣東布政使。”
10.譚國恩《集陸別編》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譚國恩”條載:
《寫趣軒近稿》2卷《舊稿》3卷《集陸別編》1卷,光緒19年日本橫濱刻本(北圖、南圖、川圖、皖圖、中科院、湖南師大、日本現(xiàn)存清人文集目錄)。[附]譚國恩,字彤士,新會人。光緒12年進(jìn)士,官工部主事、廣西候補(bǔ)知府。
11.馮清宇《集句詩》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七“生于道光元年至五年(1821~1825)”中“《香雪齋詩集》二卷”條載:
馮清宇撰。清宇字棟臣,山東泰安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生。入山東機(jī)器局當(dāng)差。此集清鈔本,《續(xù)修四庫提要》著錄。卷上為古今體詩八十余首,卷下為集句六十首。
12.何咸宜《集陶詩》二卷,可能已佚。何咸宜,生卒年不詳,浙江淳安縣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優(yōu)貢出身,同治三年(1864)曾都修都江堰。同治何氏篤慶堂影宋本《陶淵明文集》有何咸宜跋云:
咸豐丁巳(1857)乞假錦城,有集陶詩四十首,陸次山別駕序以付梓。己未(1859)以后守保寧,復(fù)得詩四十首,馬子貽大令跋以付梓。海昌沈意文觀察見而擊節(jié),為集陶文序之,意到筆隨,文如己出,并出示所藏琴川毛氏影宋本陶集,書仿蘇文忠,真善本也。比年東南兵燹,重罹焚書之厄,南北宋槧本從此不可多得。意文慫恿翻刻,爰倩姚銓卿學(xué)博手摹開雕,亦以見意文之酷愛陶集,性有同嗜,且能公諸同好云。同治二年仲秋朔日浙東何咸宜跋。
13.蔡澤賓《集陶詩》三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蔡澤賓”條載:“《集陶詩》3卷,光緒13年刻本(贛圖)。[附]蔡澤賓,德化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八“生于道光六年至十年(1826~1830)”有“《蔡澤賓詩集》一卷”條:“蔡澤賓撰。澤賓為福建德化人。此集鈔本,江西省圖書館藏。又有《集陶詩》三卷,光緒十三年刻,江西省圖書館藏。”徐效鋼《廬山典籍史》所記更詳:“《集陶詩》3卷,清蔡澤賓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江蔡氏家刻本。”
14.丁堯臣《蕉雨山房集唐酌存》五卷,今存。丁堯臣(1831~?),卒年不詳,字又香,浙江紹興人,清末醫(yī)家。《清人別集總目》“丁堯臣”條下載:
《蕉雨山房集詩抄》6卷《集唐》5卷《附編》1卷,光緒7年寫刻本(中科院、南開)。按:中科院一部為詩抄3卷,另一部為集唐2卷,詩抄4至8卷,缺1至3卷。《蕉雨山房詩抄》8卷《續(xù)集》2卷《詩余》1卷《集唐酌存》5卷《附編》1卷。光緒7年丁氏刻本(上圖、遼圖、皖圖、粵圖)。[附]丁堯臣,字又香,會稽人。
《蕉雨山房集唐酌存》集前有作者自序,作于光緒辛巳(1881)秋。又卷二《庚辰元日》詩中“頭顱五十過”句。庚辰即光緒六年(1880),此年作者50歲,則可以推斷其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
15.周天麟《水流云在館集杜詩存》一卷、《集蘇詩存》一卷、《集唐詩抄》八卷,今皆存。周天麟(1832~?),字石君,號水流云在館主人,丹徒人,歷官澤州知府。有《水流云在館詩抄》。《清人別集總目》“周天麟”條載:
《水流云在館集杜詩存》1卷《集蘇詩存》一卷,光緒17年石印大字本(豫圖、諸暨)。《集蘇詩存》,石印本(洛陽)……《水流云在館詩抄》10卷《集杜詩抄》2卷《集蘇詩抄》2卷《集唐詩抄》8卷《集唐詞抄》1卷《試帖》2卷,光緒21年刻本(中科院、北師大、南開)。[附]周天麟,字石君,丹徒人。官澤州知州,晉道銜。
16.奕《萃錦吟》八卷,今存。奕(1833~1898),號樂道堂主人,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封恭親王。據(jù)《清人別集總目》,《萃錦吟》有多種版本傳世:
《萃錦吟墨稿》,同治光緒手稿本(北圖);《萃錦吟殘墨》,清季抄本(北圖);《恭親王萃錦吟》15卷,同治刻本(華東師大);《萃錦吟》18卷,光緒11年刻本(北師大),光緒19年刻本(旅大);《萃錦吟》8卷,光緒11年刻本(杭大),光緒16年江蘇書局刻本(北圖、臺灣史語),光緒18年重刻本(南開),光緒刻本(南圖);《萃錦吟》14卷,光緒刻本(南圖);《萃錦吟》11卷,光緒18年廣東撫署重本(北圖、贛圖、粵圖)……《樂道堂文鈔》《續(xù)詩抄》《萃錦吟》8卷,臺北文海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52輯……
17.孫毓汶《遲盦集杜詩》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九“生于道光十一年至十五年(1831~1835)”中“《游盤山詩》一卷”條載:
孫毓汶撰。毓汶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卒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字萊山,一作萊衫,山東濟(jì)寧人。咸豐六年一甲二名進(jìn)士,授編修。歷軍機(jī)大臣,官至兵部尚書,謚文恪。所撰《游盤山詩》一卷,附《遲盦集杜詩》一卷,德化李氏木犀軒鈔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游盤山詩詩共十二首,集杜詩凡四十余首。諸詩遒勁工整。
18.吳虬《春閨思集唐》一卷,《詠梅集古》百首,不知存亡。吳虬,生平、事跡不詳,安慶人。光緒間《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三“安慶府以詩文名者”載:“吳虬,著《囊中草》十卷,《江上草》四卷,《香園草》六卷,《春閨思集唐》一卷,《詠梅集古》百首。”
19.汪芳鐘《天美遺集》,今存。汪芳鐘,字伯英,黟縣人。光緒間《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五引《黟縣志》云:“汪芳鐘,字伯英,黟縣附生。讀書宏博有根柢,愛才睦族,行善樂施。所著詩文及《集唐詩》,歿后門人裒刻之,曰《天美遺集》。”《天美遺集》,今存清道光刻本,藏吉林大學(xué)圖書館。
20.王允中《集唐秋思草》九卷,不知存亡。王允中,生平、事跡不詳。光緒朝《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一引《泰祁縣志》載:“《集唐秋思草》九卷,王允中撰。”《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有一個王允中(?~1741),字號為精一、金巖,安徽壽光人,不知是否其人。
21.葉圭《集古近存》六卷,不知存亡。葉圭,字桐封,余干人,生平、事跡不詳。光緒間《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一引《采集書錄》載:“《筆閑檢存詩集》十二卷、《集古近存》六卷、《回文詩》一卷、《忠勝詩鈔》一卷,葉圭撰。字桐封,余干人。”
22.王啟絢《集唐詩》《集陶詩》《回文集句》,不知存亡。王啟絢,常寧人,生平、事跡不詳。光緒間《湖南通志》卷二百五十七引《縣志》載:“《學(xué)古編》、《岳麓草》、《集唐詩》、《集陶詩》、《回文集句》,常寧王啟絢撰。”
23.左文科《集古三百篇》,不知存亡。左文科,零陵人,生平、事跡不詳。光緒間《湖南通志》卷二百五十七引《縣志》載:“《集古三百篇》、《有恒堂詩匯》,零陵左文科撰。”
24.任瑛《梅花書屋集梅》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任瑛”條載:“《梅花書屋集梅》1卷,道光刻詠梅集古合璧本(《叢書綜錄補(bǔ)編》)。[附]任瑛,字伯英,號梅亭,海鹽人。”《清代人物生卒年考》有“任瑛”(1803~1884)其人,字憩裳,江蘇宜興人。兩個“任瑛”的里居不同,但距離不遠(yuǎn),而且后一個“任瑛”的生卒年跨越了道光年間(1821~1850),其文集有條件在道光年間刻板印刷,所以筆者懷疑二者可能是同一個人。
25.史久榕《麝塵集》不分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史久榕”條載:“《麝塵集》不分卷,光緒16年刻本(中科院)。按:系集李商隱詩而成。”汪辟疆《光宣詩壇點(diǎn)將錄》卷七“專造一應(yīng)旌旗袍襖一員”條中載:“竹坪曾集玉溪生詩七律八十首,七古一首,五律五十首,共刻之,題曰《麝塵集》。”其后的箋注云:“史久榕,號竹坪,浙江山陰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生于道光六年至十年(1826~1830)”中“《麝塵集》一卷”條載:“史久榕撰。此集輯入《剪秋簃叢書》,光緒十六年刻,首都圖書館藏。”
26.蔡壽臻《集句選鈔》二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十九“生于道光十一年至十五年(1831~1835)”中“《虛受齋全集》三十六卷”條載:
蔡壽臻撰。壽臻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卒年不詳。字鶴君,浙江桐鄉(xiāng)人。官直隸武清、順天宛平知縣。所撰《虛受齋全集》三十六卷,內(nèi)……《集句選鈔》二卷、《浮生瑣言》一卷。稿本,三十六冊,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藏……
27.徐兆豐《集句》一卷,今存。《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載其生卒年為1836~1908。《清人別集總目》“徐兆豐”條載:
《香雪巢詩抄》12卷《續(xù)抄》1卷《集句》1卷,光緒30年龍津使署刻本(北圖、南圖、粵圖、南開、廈門、臺大)。[附]徐兆豐,字乃秋,號癯道人,江都人。廷珍子。同治13年(1874)進(jìn)士,官至延津邵道。年74卒。”
28.王祖蔭《集古篇》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生于道光十六年至二十年(1836~1840)”中“《蓉谷偶存集》四卷”條載:
王祖蔭撰。祖蔭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卒年不詳。字敬庵,號蓉谷,江蘇丹徒人。所撰《蓉谷偶存集》三卷,附聯(lián)語一卷,光緒六年刻。內(nèi)分《余生稿》、《浪跡吟》、《集古篇》諸集,集各一卷。又有光緒十六年活字本,《蓉谷偶存文集》今存卷上,錄文十五篇,目錄后附注稱“原選二十六篇,俟有余力續(xù)刻”,蓋未全梓。以上皆藏南京圖書館。
29.陳肇興《感事述懷集杜二十首》,今存。陳肇興,《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表篇)》載:
陳肇興,字伯康,彰化縣治人。初設(shè)教里中,咸豐三年(1853)入邑庠,旋補(bǔ)廩膳生。先是章邑初建,詩學(xué)未興,士之出庠序者,多習(xí)制藝,博科名。道光季年,高鴻飛以翰林知縣事,聘鹿港宿儒廖春波主白沙書院講席,始以詩、古文辭課士,鴻飛亦時蒞講席,為言四始六義之教,間及唐、宋、明、清詩體。一時風(fēng)氣所靡,彰人士競為吟詠。肇興與曾維楨、蔡德芳、陳捷魁、廖景瀛等尤杰出。九年,中式,是年補(bǔ)行八年戊午正科鄉(xiāng)試。同治元年,戴潮春起事,肇興適奉命往南北投辦理聯(lián)莊事宜,遂避居牛牯嶺,謀糾義旅,援官軍。七月,謀刺潮春,不中,幾濱于險。閏八月,復(fù)避入集集內(nèi)山。集集為內(nèi)山要隘,民番雜處,俗強(qiáng)悍,不讀書。肇興竄身其間,激以義,聞?wù)吒袆印R箘t秉燭賦詩,追悼陣沒,語多凄愴,題曰《咄咄吟》。三年,事平,肇興旋彰化,仍設(shè)教于里,及門多成材,著有《陶村詩稿》六卷,與《咄咄吟》二卷合刻行世。(據(jù)《臺灣通史》、《陶村詩稿》)
《臺灣文獻(xiàn)史料叢刊》第8輯所載陳肇興《陶村詩稿》卷七有《感事述懷,集杜二十首(并序)》,皆為五律。其序云:
仆本恨人,時逢喪亂。竄身窮谷,跣足空山;忍死以待王師,抆淚而呼子弟。效班彪之論命,欲悟隗囂;值錢鳳之泄言,幾危溫嶠。東奔西走,晝伏宵行。聽口炮之聲,則淚隨響落;望旌旗之師,則魂逐云飛。于焉取杜詩而讀之,茫茫百感,如在目前;渺渺千秋,如同夙構(gòu)。凄風(fēng)苦雨,悉古人已涉之途;斷簡殘編,即我輩欲宣之蘊(yùn)。爰尋章而摘句,因會意以成文。有唾皆珠,無牙不慧。蓋國家之慨,前后同歸;亦哀怨之音,古今一致云爾。
30.郭階《集選詩》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郭階”條載:“《集選詩》1卷,光緒25年刻春暉雜稿本(《叢書綜錄》、日本人文、東洋)。[附]郭階(1842~?),號春暉,蘄水人。”《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遲云閣稿》十卷”條:“郭階撰。階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年不詳。號春暉,湖北蘄水人。所撰《遲云閣詩稿》一卷、《文稿》五卷、《集選詩》一卷,輯入《春暉雜稿》,光緒十五年刻,南京圖書館藏……”《湖北藝文志補(bǔ)遺》卷六《集部三·別集類三》載:“《集選詩》,清郭階撰(有傳本)。”
31.鄒寶僡《云錦天衣集》二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一“生于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1845)”條載:“鄒寶僡撰。寶僡字鏡堂,江蘇丹徒人。僑居武林。游俞樾之門。工書畫。此《云錦天衣集》二卷,光緒十年刻,上海圖書館藏。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復(fù)印本。”陳玉瑩《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鄒寶僡”條云:
鄒寶僡(?~1884在世),京江(今江蘇鎮(zhèn)江市北長江河段人)。字鏡棠。俞曲園高足。工書法,生平喜集句。1884年以所集詩二百余篇,刊行問世,仁和徐琪(花農(nóng))為題簽,曰《云錦天衣集》,著稱一時。
32.戴錫鈞《采百集》二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戴錫鈞”條載:“《采百集》2卷,光緒鉛印本(上圖、湘圖、南圖、安徽師大、臺灣故宮)。[附]戴錫鈞,字藝郛,又字鴻慈,長洲人。同治13年進(jìn)士,曾隨李鴻章督辦河工。”《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載其生卒年為(1846~?)。《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一“生于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1845)”載:
《不薄今齋時文》一卷、《采百集》二卷,戴錫鈞撰。……又有《采百集》二卷,陳焯、繆荃孫序,集漢魏六朝唐人詩為五七律若干首,光緒十三年鉛印,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
33.李晉熙《漉云齋集句》十一卷,今存。李晉熙(1848~1910),字春卿,號蕓友,海康縣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十六年進(jìn)士,入翰林院選庶吉士。仕至滁洲知州。《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有著錄。據(jù)《學(xué)苑汲古》(高極古文獻(xiàn)資源庫讀者檢索系統(tǒng)),中山大學(xué)圖書館藏《漉云齋集句》八卷,為民國雷城內(nèi)西街道南印書局鉛印本,線裝八冊(缺3)。
34.趙嵩芝《集句》,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趙嵩芝”條載:“《小脈望館詩草》附《尺牘》《集句》《看花吟》,宣統(tǒng)元年石印本(北圖、上圖、南圖、南開)。”《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二“生于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中著錄《小脈望館詩草》,不分卷。
35.王樹柟《集李杜蘇黃》,今存。《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王樹柟《集李杜蘇黃》”條載:
王樹柟(1851~1936),字晉卿,號陶廬,又號綿山老牧。新城(今河北高碑店)人。年十六入邑庠,十七食廩膳,二十舉優(yōu)貢,朝考以教諭候選。光緒二年(1876)舉于鄉(xiāng),受吳汝綸聘,主講信都書院。二十年成進(jìn)士,以主事分戶部,選授四川青神知縣,署資陽、新津、富順。后因事解職,入兩江總督張之洞幕。旋因薦以道員候補(bǔ)。二十九年,入京陛見,授平慶涇回化道,擢新疆布政使。1914年充清史館總篡。1929年主講萃刊書院。著有《陶廬文集》十二卷、《陶廬文集外篇》一卷、《文莫室詩集》八卷、《文莫室詩續(xù)集》十卷等等。生平事跡見尚秉和《新城王公墓志銘》、劉聲木《桐城文學(xué)淵源考》卷十。《集李杜蘇黃》,為光緒三年(1877)抄本。《成都杜甫紀(jì)念館館藏杜集目錄》著錄。
36.沈韻蘭《集唐詩》一卷,今存。沈韻蘭(1853~1916),字淑英,浙江杭州人,或作江蘇常州人。沈韻蘭是女詩人、女畫家。《清人別集總目》“沈韻蘭”條下載:“《倚梅閣詩集》4卷《集唐》1卷《詩續(xù)集》1卷《詞抄》1卷《詞續(xù)集》1卷《哀志》1卷《哀辭》1卷,民國5年鉛印本(北圖、南圖、蘇大、湖南師大、常州)。[附]沈韻蘭(1853~1916),女,字淑英,錢塘人。沈子宜女,武進(jìn)瞿倬繼妻。”胡文楷《歷代婦女著述考》著錄了宣統(tǒng)三年刻本:
宣統(tǒng)三年辛亥(1911)排印本。有沈同芳撰傳略,葉爾愷像贊,鄧蓉鏡、丁同紹、冰仙女史序,瞿倬、沈兆褆后序,方毅書后。凡詩四卷、續(xù)集一卷、集唐一卷、詞鈔一卷、續(xù)集一卷。末附哀志哀詞。
37.張先棠《嶺南集古詩卷》不分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三“生于咸豐元年至五年(1851~1855)”中“張先棠《嶺南集古詩卷》不分卷”條載:“張先棠撰。此集宣統(tǒng)三年刻,一冊,湖南省圖書館藏。”《清人別集總目》所載相同。
38.胡欽《賜閣外集(集李詩)》,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胡欽”條載:“《賜閣外集(集李詩)》,光緒刻本(安慶)。”《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三“生于咸豐元年至五年(1851~1855)”“《賜閣外集》殘存二十八卷”條載:
胡欽撰。欽字德齋,福建長汀人。同治十二年舉人。《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乙集》卷四載,著《賜閣詩集》。今存《賜閣外集》三卷,光緒三十年刻,江西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別存其集寫本三種:……一為《賜閣外集》,存卷五至三十二,清鈔本,湖北圖書館藏。
39.許懋和《集其清英集》一卷,今存。《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三“生于咸豐元年至五年(1851~1855)”中“《在山小草》四卷”條載:
許懋和撰。懋和字質(zhì)人,又字云琴,安徽黟縣人。同治十二年舉人。受知于羅惇衍、馬恩溥。所撰先有《集其清英集》一卷,錄《文選》集句詩文二十八篇,有其父識語及同縣黃德華題詞,光緒二年藜照堂刻,安徽圖書館藏。后編為《在山小草》四卷,光緒二十六年刻,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藏。
40.王以慜《檗塢詩存別集》二卷、《檗塢集唐雜感詩》一卷、《檗塢詩存集杜》二冊、《鮫拾集》,今皆存。王以慜(1855~1921),又名以敏,字夢湘,一字子捷,號檗塢,湖南武陵(今常德)人。《清人別集總目》“王以敏”條有:“《檗塢詩存別集》2卷(集李商隱詩),光緒29年江西官書局石印本(上圖、南圖、粵圖、贛圖、復(fù)旦)……《檗塢集唐雜感詩》1卷,清刻本,皖圖。”《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載:
《檗塢詩存集杜》,二冊,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署“武陵王以敏夢湘集”。卷首有吳慶燾序。共集杜詩七律226首。后尚有集李商隱詩句112首,總題為《鮫拾集》。《成都杜甫紀(jì)念館館藏杜集目錄》著錄。
按:疑《鮫拾集》即《檗塢詩存別集》二卷。
41.易順鼎《集韓》一卷,今存。易順鼎(1858~1920),字實(shí)甫、實(shí)父等,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其《集韓》實(shí)為集聯(lián),不當(dāng)收入本書,可是又與一般的集聯(lián)不同,接近于集句詩。其集前《自序》云:
集聯(lián)者,多雜集唐、宋各家,或?qū)<偶疤K、黃各家,集韓絕少,然韓句瘦硬排奡,較諸家為可喜。冰師命專集韓句,乃得百數(shù)十聯(lián),以韻排次之,可得詩數(shù)十首。讀者不得謂此非韓詩也。丁未(1907)三月易順鼎實(shí)父。
42.強(qiáng)鎮(zhèn)川《集句詩》一卷,今存。據(jù)楊參政《強(qiáng)鎮(zhèn)川先生傳》,強(qiáng)振志(1858~1930),號鎮(zhèn)川,寶雞人,以號行。光緒二十三年(1897)拔貢,多次應(yīng)舉不第。科舉廢止后,講學(xué)于金臺書院。著有《陶陶齋詩集》《記生篇》等書。《陶陶詩集》共兩卷,民國間刻本。卷一為集句詩,分為《山居雜詠五絕集句六十首》《山居雜詠五律集句六十首》《山居雜詠七絕集句六十首》《山居雜詠七律集句六十首》,共240首。卷首有徐沖霄、譚善述序。此書不見于各種著錄,承蒙其后人寶雞市政協(xié)工作的強(qiáng)文先生以復(fù)印本賜贈,在此特致謝意。
43.趙黼鴻《集句》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趙黼鴻”條載:“《狷庵詩抄》6卷《集句》1卷,民國排印本(北圖)。[附]趙黼鴻,號狷庵,漢軍正白旗人。光緒21年(1895)進(jìn)士。”
44.啞道人《借澆集》一卷,今存。啞道人即吳懷青,其事跡后文有專門考證。《清人別集總目》“啞道人”條載:“《借澆集》一卷,民國3年上海國光書局排印本(南圖、北師大)。”
45.愛新覺羅·載瀅《一山房集陶》二卷、《紅樓集詠》六卷、《清素堂叢稿》二卷,今存。愛新覺羅·載瀅(1862~1909),字湛甫,奕次子。號怡庵,別號清素主人、云林居林,室名云林書屋、一山房。董文成《清代滿族文學(xué)史論·清宗室文人文學(xué)書目》“載瀅”條載:“《一山房集陶詩》(上下卷),鉛印二冊。(藏國家圖書館)”然《清人別集總目》誤作“章瀅”:“《一山房集陶》二卷,聚珍仿宋排印本(北圖)。”李治亭《愛新覺羅家族全書》卷三《清宗室詩詞》部分介紹得最為全面:
載瀅(1861~1909),字湛甫,號清素主人,又號怡庵居士、云林居林。忠恭親王奕之次子。封貝勒。因事獲罪,居北京西山戒臺寺“閉門思過”。散居中著書自娛,所著多為集古之作。
現(xiàn)存著作有:《紅樓集詠》,1函,6卷,成集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此著專集唐人詩句,吟詠《紅樓夢》一書。索句遍及《全唐詩》,連序文都是集唐人之句而成,費(fèi)功浩繁。有抄本傳世。《一山房集陶》,1函,2卷,成集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此著專集陶淵明句成詩,自謂陶冶性情之作。有抄本傳世。《清素堂叢稿》,1函,2卷,成集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系作者的一部自選詩詞集,其中亦以集古為多。作品年代跨度較大,有抄本傳世……
46.王同賢《集句吟》一卷,不知存亡。《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五“生于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四年(1861~1865)”中“《尋源堂集》八卷”條載:
王同賢撰。同賢生于同治二年(1863),卒年不詳。字俊青,湖南益陽人。所撰《尋源堂詩集》四卷、《文集》四卷,民國二十四年湖南益陽瓊城書局石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詩集前有光緒三十四年莊士源序,又普化陳忠盟、沅江聶大英題詞。卷一《舊存吟》,卷二《贅世吟》,卷三《集句吟》,卷四《臥游吟》,附《詩法備考》。末二卷有目無詩……
47.徐兆瑋《集義山詩稿》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徐兆瑋”條載:“《集義山詩稿》1卷,稿本(常熟)。[附]徐兆瑋(1867~1940),字少逵,號虹隱,常熟人。光緒15年進(jìn)士,官編修。入民國任國會議員。”
48.廉泉《南湖集古詩》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廉泉”條載:“《南湖集古詩》1卷,小萬柳堂叢刊本(《叢書綜錄》)。……[附]廉泉(1868~1931),字惠卿,號南湖,別號岫云山人,無錫人。光緒20年舉人,官禮部郎中。民國后創(chuàng)辦競志女中、上海文明書局。”《北京史地風(fēng)物書錄》載:“《潭柘紀(jì)游詩》一卷、《南湖集古詩》一卷,廉泉著。民國六年(1917)小柳堂聚珍仿宋本一冊。”
49.劉廷琛《集陶》,不知存亡。魯勇、魯軍《歷史的訴說:清宦與青島》中《潛樓主人劉廷琛》云:
劉廷琛(1868~1933),字幼云,晚號潛樓老人。江西德化(今九江)人。
……劉廷琛光緒甲午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又任國史館協(xié)修,山西學(xué)政,陜西提學(xué)使。升任學(xué)部侍郎,任職期間,擔(dān)任過光緒輪班進(jìn)講,分任《貞觀政要》一書。“所撰講義,多指論時政,直言敢諫,取得張之洞器重。”
戊戌變法雖遭慈禧扼殺,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如“興學(xué)堂,廢科舉”。建立清朝第一所大學(xué)——京師大學(xué)堂(今北京大學(xué)),劉廷琛為第一任監(jiān)督(校長)。
不久,清帝退位,民國建立,劉廷琛舉家遷居青島。
……劉廷琛著作有《集陶》、《增訂經(jīng)濟(jì)舉要》、《潛樓文稿》四卷、《貞觀政要》二卷、《資議》二卷。
50.許承堯《集傅青主詩句》不分卷,今存。據(jù)《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許承堯(1874~1946),字際唐,號芚公、疑庵,安徽歙縣人。《清人別集總目》“許承堯”條附其小傳云:“許承堯,字際唐,一字訥生,歙縣人。光緒30年進(jìn)士,官翰林院編修兼國史館協(xié)修。入民國任安徽都督府高級參謀、甘肅省府秘書長等職。”《安徽書目文獻(xiàn)》載:“許承堯(歙縣人)……《集傅青主詩句》不分卷,鈔本,一冊(安博)。”
51.孫肇圻《綴珍集》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孫肇圻”條載:
《綴珍集》附詞,民國二年鉛印本(北圖、南圖、豫圖、無錫、常州);民國十九年鉛印本(湘圖、豫圖、復(fù)旦、鎮(zhèn)江、無錫)……[附]孫肇圻(1881~?),字北萱,號頌陀,無錫人。振烈子。宣統(tǒng)元年拔貢,入民國為省議員。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五十八“生于光緒二年至二十二年(1876~1894)”中“《簫心劍氣樓集》五卷、《綴珍集》一卷”條載:
孫肇圻撰。肇圻生于光緒七年(1881),卒年不詳。字北萱,號頌陀,江蘇無錫人,振烈子。宣統(tǒng)元年拔貢,二年朝考一等,殿試二等。辛亥后辦教育研究所,民國十年自金陵赴滬習(xí)商。今存集四種:……又有《綴珍集》一卷,皆集龔自珍詩作,凡詩九十五首,附詞六闋,錢基博為之序,民國十九年鉛印,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藏。
52.謝世瑄《松桂堂集句詩》,今存。《清人別集總目》“謝世瑄”條載:“《松桂堂集句詩》,民國9年樂山石印本(川圖)。”謝世瑄,晚清人,1912年在四川綏德知州任上。著有《毛詩義述》十二卷、《念佛元旨》一卷等。
53.味蓮氏《惜花怨集唐律》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味蓮氏”條載:“《滇中官場竹枝詞》1卷《惜花怨集唐律》1卷,光緒27年刻本(滇圖)。按:作者別號浣花溪主。”
54.項(xiàng)繼貞《集唐詩二十律》,今存。《清人別集總目》“項(xiàng)繼貞”條載:“《集唐詩二十律》,清抄本(中大)。”
55.孫明經(jīng)《衲杜集》一冊,今存。《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孫明經(jīng)《衲杜集》一冊”條載:“孫明經(jīng),清人。生平、事跡不詳。《衲杜集》一冊,抄本,署‘栘陳孫明經(jīng)集’,《成都杜甫紀(jì)念館館藏杜集目錄》著錄。
56.李廷璧《跨鶴軒集唐詩》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李廷璧”條載:“跨鶴軒集唐詩》1卷,版本待考(南圖)。[附]李廷璧,南平人。”
57.易暹恒《集唐詩鈔》,不知存亡。《湖北藝文志》卷十三《集五·別集類五》載:“《近圣堂詩鈔》、《集唐詩鈔》,清易暹恒撰(《采訪冊》。暹恒見《四書類》)。”
58.沈遐清《集唐詩》二卷,不知存亡。《湖北藝文志》卷十四《集六·別集類六》載:“《墨繡窠文集》、《素卿詩鈔》十卷、《集唐詩》二卷,清沈遐清撰(《應(yīng)城志》)。遐清,應(yīng)城陳運(yùn)隆室,《列女》有傳。”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亦錄其《集唐詩》二卷。
59.陳純儀《集古散心齋詩文》,不知存亡。《湖北藝文志補(bǔ)遺》卷五《集部二·別集類二》載:“《集古散心齋詩文》,清陳純儀撰(《沔陽志》)。純儀,字象賢,沔陽人。”
60.郭鋏《指鴻軒律古》,不知存亡。《湖北藝文志補(bǔ)遺》卷六《集部三·別集類三》載:“《指鴻軒律古》,清郭鋏撰(《潛江志》)。”
61.林文翰《集句詩存》一卷,今存。《清人別集總目》“林文翰”條載:“《避庵詩存》1卷《集句詩存》1卷,民國7年排印本(南圖)。”
62.謝鼎镕、吳聞元等《三家集陶詩》一卷,今存。謝鼎镕乃陳衍的學(xué)生,當(dāng)為清末民初人。據(jù)“中國圖書網(wǎng)”和“中國書網(wǎng)·稀缺代尋分站”所載,有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一冊。
63.無名氏《集句桂花詩》一卷,今存。《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集部》載:“《集句桂花詩》一卷。清抄繪本,一冊。”
64.休休居士《集諺語詩》一組七首,今存。休休居士,四名人,真實(shí)姓名和具體實(shí)際不詳。李寶嘉《南亭四話》卷四載:“四名某生自號休休居士,滑稽者流亞也。曾作集諺語七律以自嘲,讀之令人絕倒,錄之。”
65.許巢云《辛亥紀(jì)事集句》,今存。許巢云,事跡不詳。《十朝詩乘》卷二十四“許巢云辛亥紀(jì)事集句”條:
許巢云樞部,余僚婿也。集玉溪多首,紀(jì)辛亥之變,有云:“西來雙燕信休通,井絡(luò)天彭一掌中。管、樂有才原不忝,韓公本意在和戎。明珠可貫須為佩,彩服何由得盡同。一自《高唐賦》成后,至今云雨暗丹楓。”注謂“川人爭路,朝廷屢促趙季和制軍,繩以峻法。趙致電樞相,力爭之,謂川中匪氛遍地,長江莠徒,在在思逞。稍一不慎,危及大局,某不敢當(dāng)其重咎。執(zhí)法不納”云云。世皆以鹵莽咎趙,觀此足正其失。后成都亂,趙將赴川邊,未行遇害。詳見別著《洞靈小志》。又云:“湓浦書來急雨翻,紫蘭香徑與招魂。巖花澗草西泠路,重碇危橋白日昏。過客不勞詢甲子,明神司過豈令冤。漢江遠(yuǎn)吊西江水,疊嶂千重叫恨猿。”注謂:“吊馮星巖中丞。”星巖自浙撫調(diào)贛,變作,離南昌,行至九江,仰藥死。事聞,予恤如例。又云:“得寵憂移失寵愁,欲為東下更西游。枉教紫鳳無棲處,猜意鹓雛竟未休。郭令素心非黷武,阿童高義鎮(zhèn)連秋。莫驚五勝埋香骨,望喜樓中憶閬州。”注謂:“吊端忠敏公。”公自直督罣吏議,頗怏怏。是年起督辦漢粵川鐵路,附和陽湖“國有政策”。川亂作,鄂防方亟。瑞莘儒制軍忌其偪處,力勸督師入川,且以川都之,公遂西上。趙季和亦不欲其至,乃徘徊中道。鄂事起,所制皆鄂軍,頗有異志。公亦知之,而不能制。急趨資州,卒及于難。又云:“腸斷斑騅送陸郎,黃河欲盡天蒼蒼。空聞虎旅傳宵柝,已報周師入晉陽。檢與神方教駐景,古來才命兩相妨。君懷一匹胡威絹,亦要天花作道場。”注謂:“吊陸文烈、文節(jié)父子。”晉陽之變,文烈被戕,文節(jié)殉之,事已見前。又云:“生年二十有重封,百尺方資柱石功。應(yīng)共三英同夜賞,憐君孤秀植庭中。柔腸早被秋眸割,換骨神方上藥通。東有青龍西白虎,碧簾迢遞霧巢空。”注謂:“吊良赍臣軍使弼。”赍臣以宗潢領(lǐng)兵典禁衛(wèi),為當(dāng)?shù)浪桑痪褤羲馈S衷疲骸盎侍煊羞\(yùn)我無時,一夕南風(fēng)一葉危。死憶華亭聞唳鶴,風(fēng)亭大樹撼熊羆。求之流輩豈易得,卻是君王未備知。早勒勛庸燕石上,休言圓蓋便無私。”注謂:“吊樸仁山將軍、松鶴齡制軍。”制軍死閩難,將軍率駐防兵,力戰(zhàn)數(shù)晝夜,兵敗遇害。當(dāng)時恤謚猶未及。又云:“莫損愁眉與細(xì)腰,漳濱臥病意無憀。漢廷急詔誰先入,楚厲迷魂逐恨遙。陂路綠菱香滿滿,茂陵松柏雨蕭蕭。魚游沸鼎知無日,神劍飛來未易銷。”言項(xiàng)城再起,以楚督督師,尋遂入閣。又云:“金陵王氣應(yīng)瑤光,虜騎奔騰忽一狂。卻笑吃虛隋煬帝,只因無奈楚襄王。空糊赪壤真何益,共助青樓一日忙。心鐵已從干鏌利,何勞荊棘始堪傷。”注謂:“張少軒提督力守金陵,尋權(quán)江都,銳圖勘定。乃孤軍據(jù)險,餉援俱絕,中樞實(shí)抑勒之。”又云:“臨老中原見朔風(fēng),潼關(guān)地接古弘農(nóng)。漫夸鹙子真羅漢,本為留侯慕赤松。顧我有懷同大夢,舍生求道是前蹤。不堪歲暮相逢處,只在巫山十二峰。”注謂:“升吉甫走甘肅,乞師攻陜。進(jìn)兵至乾州,而聞遜詔。”又云:“不問蒼生問鬼神,惟書亥字與時人。空留暗記如蠶紙,去作長楸走馬身。紫鳳放嬌銜楚佩,金華歸駕冷龍鱗。東西南北皆垂淚,不為君王殺灌均。”則記遜政頒詔事,以攄余撼。當(dāng)武昌告警,朝貴集議,盛杏孫謂兵貴神速,亟調(diào)姜(題桂)、張(勛)軍馳往,旦夕可定。朗月華貝勒以軍諮大臣與議曰:“濤邸未歸,孰敢主者。”眾默然。后數(shù)日,濤邸始?xì)w,決用新軍。以陸軍大臣蔭昌帥之,遲回始發(fā),復(fù)節(jié)節(jié)阻滯,遂成燎原之勢。是得盡諉之氣數(shù)哉?
66.鄭箴《拾翠集錦詩文余稿》,已佚。鄭箴,事跡無考。《河北省志卷83出版志》志:“《拾翠集錦詩文余稿》,棗強(qiáng)鄭箴撰。”
67.汪大業(yè)《集陶詩》一卷,已佚。汪大業(yè),事跡無考。《南潯鎮(zhèn)志·叢錄》載:“汪大業(yè):《醫(yī)門綱要》四卷、《傷寒津要》四卷、《保嬰大成集》四卷、《笠岑遺草》、《集陶詩》一卷。”
68.朱世弼《浮山集唐》三十六絕,今存。《樅陽風(fēng)雅》“朱世弼”條載:“字翼公,號筑崖。國子監(jiān)生。歷任山東聊城縣丞、福建場鹽大使。著有《一經(jīng)樓詩集》。”《浮山志》卷八稱其字筑巖,浮山人,并載其《浮山集唐三十六絕(有引)》,其序云:
吾家先壟在浮山之東,歲時祭掃每過必游。嘗讀雷半窗“天風(fēng)花鳥”之句,如青蓮居士登黃鶴樓題“眼前有景道不得”,留戀久之,又覺技癢。因思唐句中有暗合巖洞之名而摘取之,集成三十六絕,以配三十六巖,自笑拾人余唾而效捧心,敢曰“棋逢敵手”,斷要打破遠(yuǎn)錄殘坪,踢翻從前公案,驚醒半窗,醉煞花鳥,以駭游人之耳目耶!時隨行者長男璣、次男程,命其書于巖洞之石壁,并志集詩之意云。
69.無名氏《老司城八景集唐》《新司城八景集唐》《新司城春夏秋冬四景集唐》,今共存22首。《卯峒土司志》卷六《文藝志》載。
70.吳德顯《浮山集唐》,今存。《浮山志》卷八載吳德顯(白生,邑人)《浮山集唐(有引)》三十四首五律。其自序云:
三一居士曰:浮渡山石屋巖廊神工鬼斧,俱足洞天福地之奇。胡伯玉先生志載之頗詳,其樓板已失,后游者仍莫知其名。昔九子失傳,而太白聯(lián)句遂改九華。余因摘唐人詠一一標(biāo)之,可按此而識其所在矣。惜少唐詩,有未工者,倘蒙同心為之,稍易。余之幸,亦浮山之幸也。
71.惲氏《集唐詠懷集》,已佚。《歷代婦女著作考》載:“《集唐詠懷集》,(清)惲氏撰(未見)。氏,江蘇武進(jìn)人,丹陽吳維伯妻。”
72.段立本《秦淮集唐律》,不知存亡。段立本,霍丘人,事跡不詳。新修《霍丘縣志》據(jù)民國十七年《霍丘縣志》記載了他從事教育的一件事:
段立本授業(yè),有一戎姓牧童,每日站在門外聽講。問其所聽,皆能對答。立本便讓他入塾就讀。戎家埋怨說:“我家很窮,孩子讀書,不事生產(chǎn),將何以為生?”立本愛其才,愿付給家長工錢,供牧童讀書。
常任俠《兒時影事》載:
段立本字蓼漁,霍丘人。才華富贍,文采昳麗,嘗為《秦淮集唐律》四十六首,《應(yīng)試集唐律》八首,《下第集唐律》八首,清新綿麗,用成句如己出,傳誦一時。余最愛誦之。段著有《蓼浦漁舟賦》,載《霍丘縣志》。
73.洪世授《集陶詩》,已佚。洪世授,事跡不詳。《掘港鎮(zhèn)志·詩文選、文苑》載:“《集陶詩》、《亦顰集》、《顰余集》,洪世授。”
74.經(jīng)迪濟(jì)《集李杜詩》《集陶詩》,不知存亡。經(jīng)迪濟(jì),事跡不詳。《銅山縣志》載:“經(jīng)迪濟(jì),《集李杜詩》,又《集陶詩》。”
75.劉如珠《集唐游仙詩》,不知存亡。清況周頤《眉廬叢話》載:“桂林劉智圓(如珠),十歲能背誦《全唐詩》千首。(有《集唐游仙詩》)”
從上文統(tǒng)計,同、光、宣三朝以及難以確定成書年代的集句詩集(或卷)保存到今天的至少有唐存一《靜軒集唐詩抄》八卷、《補(bǔ)遺》五卷、《補(bǔ)遺續(xù)編》四卷,何桂清《使粵吟》三卷,宋祖駿《律陶》一卷、《律杜》一卷,李應(yīng)觀《碧桃軒集唐》四卷,陳淑英《集句》二卷,華嶸《集唐人句》一卷,吳仰賢《集杜詩附存》一卷,李壽萱《谷詒堂集古詩抄》初、續(xù)集十三卷,沈壽榕《玉笙樓集古詩抄》一卷,譚國恩《集陸別編》一卷,馮清宇《集句詩》一卷,蔡澤賓《集陶詩》三卷,周天麟《水流云在館集杜詩存》一卷、《集蘇詩存》一卷、《集唐詩抄》八卷、《集唐詩抄》一卷,奕《萃錦吟》八卷,孫毓汶《遲盦集杜詩》一卷,汪芳鐘《天美遺集》、任瑛《梅花書屋集梅》一卷,史久榕《麝塵集》不分卷,蔡壽臻《集句選鈔》二卷,徐兆豐《集句》一卷,王祖蔭《集古篇》一卷,陳肇興《感事述懷集杜二十首》,郭階《集選詩》一卷,鄒寶僡《云錦天衣集》二卷,戴錫鈞《采百集》二卷,李晉熙《漉云齋集句》十二卷,趙嵩芝《集句》,王樹柟《集李杜蘇黃》,沈韻蘭《集唐詩》一卷,丁堯臣《集唐酌存》五卷,張先棠《嶺南集古詩卷》不分卷,胡欽《賜閣外集(集李詩)》,許懋和《集其清英集》一卷,王以慜《檗塢詩存別集》二卷、《檗塢集唐雜感詩》一卷、《檗塢詩存集杜》二冊,《鮫拾集》,易順鼎《集韓》一卷,強(qiáng)振川《集句詩》一卷,趙黼鴻《集句》一卷,吳懷清《借澆集》一卷,愛新覺羅·載瀅《一山房集陶》二卷、《紅樓集詠》六卷、《清素堂叢稿》二卷,徐兆瑋《集義山詩稿》一卷,廉泉《南湖集古詩》一卷,許承堯《集傅青主詩句》不分卷,孫肇圻《綴珍集》一卷,謝世瑄《松桂堂集句詩》,味蓮氏《惜花怨集唐律》一卷,項(xiàng)繼貞《集唐詩二十律》,孫明經(jīng)《衲杜集》一冊,李廷璧《跨鶴軒集唐詩》一卷,林文翰《集句詩存》一卷,謝鼎镕、吳聞元等《三家集陶詩》一卷,無名氏《集句桂花詩》一卷,休休居士《集諺語詩》一組七首,許巢云《辛亥紀(jì)事集句》,朱世弼《浮山集唐》三十六絕,無名氏《老司城八景集唐》、《新司城八景集唐》《新司城春夏秋冬四景集唐》,吳德顯《浮山集唐》等69種,數(shù)量雖略少于雍乾時期,但比順康和嘉道咸兩個階段都略多一些。
清代集句詩集(或卷)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非常驚人,根據(jù)前面的數(shù)據(jù),僅保存到今天的就有順、康兩朝的58種,雍、乾兩朝的76種,嘉、道、咸三朝的39種,同、光、宣三朝68種,共計242種。如果再加上明代34種,明、清兩代現(xiàn)存的集句詩集有近280種。以上的統(tǒng)計雖然掛一漏萬,但僅現(xiàn)在這個數(shù)據(jù),其數(shù)量已是宋、金、元三朝集句詩集總和的20多倍。這充分表明,集句詩創(chuàng)作在明代已非常發(fā)達(dá),至清代則實(shí)現(xiàn)了高度繁榮。眾多的詩人參與創(chuàng)作,大量的集句詩集傳世,不僅從一個角度說明了集句詩的價值,也給今天的集句詩研究奠定了堅(jiān)實(shí)的基礎(chǔ)。
注釋: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08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1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944頁。###http://copies.sinoshu.com/copy2390257;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tybooks/1/32056.shtml;http://www.mrbook.net/book_2390257.html.###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48頁。###(清)宣統(tǒng)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bǔ)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3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9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4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30~153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1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7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69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21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8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3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7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84頁。###(晉)陶淵明:《陶淵明文集》,清同治三年何氏篤慶堂《陶淵明文集》附錄。###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4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35頁。###徐效鋼:《廬山典籍史》,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第16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5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50~165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85頁。###(清)沈葆楨等:光緒朝《重修安徽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53冊,第793頁。###(清)沈葆楨等:光緒朝《重修安徽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53冊,第18頁。###(清)趙之謙、劉絳:《江西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58冊,第658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39頁。###(清)趙之謙、劉絳:《江西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58冊,第677頁。###(清)曾國荃等:《湖南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68冊,第15頁。###(清)曾國荃等:《湖南通志》,《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67冊,第1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69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16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327頁。###汪辟疆著、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diǎn)將錄》,中華書局,2008,第71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59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86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64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7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733~1734頁。###臺灣文獻(xiàn)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表篇)》,1998,第436頁。###陳肇興:《陶村詩稿》,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一輯,(臺灣)龍文出版社,1992,第10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3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766頁。###(清)宣統(tǒng)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bǔ)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8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784頁。###陳玉堂:《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53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443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84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784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29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6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24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22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53頁。###胡文楷:《歷代婦女著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37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4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3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7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5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5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6~107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226頁。###易順鼎:《集韓》,民國線裝書,安徽圖書館藏。###楊參政:《強(qiáng)鎮(zhèn)川先生傳》,《寶雞縣文史資料》第2輯,第185~18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6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15頁。######董文成:《清代滿族文學(xué)史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第33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115頁。######李治亭:《愛新覺羅家族全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22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92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7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32頁。###王燦熾:《北京史地風(fēng)物書錄》,北京出版社,1985,第186頁。###魯勇、魯軍:《歷史的訴說:清宦與青島》,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2003,第49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21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606頁。###安徽省圖書館:《安徽書目文獻(xiàn)》,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第36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65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01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9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8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29頁。###孫微:《清代杜詩學(xué)文獻(xiàn)考》,鳳凰出版社,2007,第22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83頁。###(清)宣統(tǒng)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bǔ)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38頁。###(清)宣統(tǒng)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bǔ)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63頁。###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369頁。###(清)宣統(tǒng)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bǔ)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64頁。###(清)宣統(tǒng)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bǔ)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8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64頁。###http://www.gujibook.com/gujide_99820/;http://copies.sinoshu.com/copy2273595/.###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9,第2635頁。###(清)李寶嘉:《南亭四話》,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第204~206頁。######(清)龍顧山人:《十朝詩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第1035~1037頁。###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卷83出版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第43頁。###南潯鎮(zhèn)志編纂委員會:《南潯鎮(zhèn)志》,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1995,第412頁。###樅陽詩詞學(xué)會:《樅陽風(fēng)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第389頁。###(清)吳道新:《浮山志》,黃山書社,2007,第186~190頁。###向子奇、向子清著、張興文等校注《卯峒土司志校注》,民族出版社,2001,第45~57頁。###(清)吳道新:《浮山志》,黃山書社,2007,第193~200頁。###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636頁。###霍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霍丘縣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第686頁。###郭淑芬、常法韞、沈?qū)帲骸冻H蝹b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167頁。###掘港鎮(zhèn)志編寫組:《掘港鎮(zhèn)志》,江蘇省如東縣印刷廠,1981,第258頁。###江蘇省銅山縣志編纂委員會:《銅山縣志》,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1993,第775頁。###(清)況周頤:《眉廬叢話》,《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一輯,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第356頁。######
上一篇:明代集句詩創(chuàng)作考察
下一篇:清代集句詩創(chuàng)作考察(嘉道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