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之儀·卜算子
完全讀懂名句
1已:止、結束。
我住長江的上游,你住長江的下游。天天思念你卻見不到你,只有共飲著同一條江河水。
這江水啊,要流到什么時候才會停止?這離愁別恨啊,又要到何年何月才會結束?只愿你心能像我心,我一定不會辜負這一番相思情意。
詞人背景小常識
宋朝許多詞寫得好的詞人都或多或少與蘇軾有些關系,李之儀(公元1038—1117年)也不例外。首先,他們是“以文交友”。李之儀曾跟從蘇軾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蘇軾《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余首讀至夜半書其后》云:“暫借好詩消永夜,每至佳處輒參禪。”李之儀本人則回應道:“得句如得仙,悟筆如悟禪。”
但是與蘇軾的這種關系,也讓李之儀跟秦觀、晁補之、朱服一樣,被視為新黨,而必須承受被貶的命運。蘇門四學士不僅喜好相同,都喜歡舞文弄墨、吟詩作對,被貶的命運也相仿,因此頗能互通、分享彼此的心情。
因蘇軾而被貶,因遭貶謫而愁苦,然后又因愁苦而試圖學習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以解套;這種蘇軾風格的學習,李之儀是否成功?他曾寫道:“功名何在?文章漫與,空嘆流年。獨恨歸來已晚,半生辜負漁竿。”(《朝中措》)或許就是這“功名何在”、“辜負漁竿”的憤慨。讓人以為李之儀比起晁補之來,少了一份真正的超脫,更多的是無奈之中的反語憤激。
名句的故事
這闋詞是借用“長江水”來描寫男女情意。自古以來,就常借用“水”來傳情達意,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或是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
“長江頭”與“長江尾”揭示了他們之間的地理距離,令人想見女主人公獨自佇立江頭、翹首企盼的想望情態。倘若日日思君可見君,那么就沒有所謂“共飲長江水”的相思問題了。但是江水茫茫,那么相思就無限期、此恨就無窮盡;作者既用江水比喻愛情,也用江水比喻內心的恨意。情人們面臨這一種愛恨交織的困境,常常不知所措,但是這大地的兒女天真無邪,敢愛敢恨,“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若是那些身受禮教束縛的女性,可能就得將這份情感壓抑起來,如李之儀在《謝春詞》里所寫的:“天不老,人未偶,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試著把這恨意“分付庭前柳”。“只愿君心似我心”這種“換心”的說法源自五代詞人顧敻的“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訴衷情》)。
這首詞全篇朗朗上口、用詞通俗平實,整體來說沒有什么高深文句,頗有民歌質樸的風味。全詞借女子之口發聲,以滔滔江流寫綿綿情思,論者認為:“不敷粉,不著色,而自成高致?????????????????????????????。”毛晉《姑溪詞跋》推許作者“長于淡語、景語、情語”。音樂家青主還把這首《卜算子》譜了曲,并納入中國藝術歌曲選集。
歷久彌新說名句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人們望見滾滾江流時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心得與體會出現??鬃釉浛粗f:“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屈原一邊看汨羅江水一邊激動道:“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關于水的成語也是洋洋灑灑,“如魚得水”、“行云流水”、“水滴穿石”、“水深火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覆水難收”等等。而其中“覆水難收”也是一則跟男女情感有關的故事。周朝的姜子牙,少年有志,精通兵法,一心要治理亂世,救民于水火,但他懷才不遇,一直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迫于生計,他殺過牛,幫過工,窮愁潦倒,一貧如洗。他結發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竟背棄他而去。晚年,須發皆白的姜子牙只好自己一個人在渭水邊上當漁翁。
幾年之后,周文王打獵經過,與姜子牙不期而遇,周文王發現他的才能,便請他當國師,恭敬地把他稱做“太公望”;這時的姜子牙已經80歲了。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一舉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朝。作為開國元老,姜太公真可以稱得上是德高望重、名聲顯赫。當初嫌棄他、離他而去的馬氏后悔不已,便跪在他的馬前,請求得到丈夫的寬恕。姜太公默默無語,只命人打來一盆水,把水潑在地上,叫馬氏把這盆水再收回來。但是,潑出去的水怎么能再收回來?嫌貧愛富、目光短淺的馬氏自然萬分羞慚,落了個可憐可悲的下場。
同樣是水,一個是情堅意篤“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一個卻是“覆水難收”。這樣的命運大不同,不禁讓人無限欷噓慨嘆。
上一篇:《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名句鑒賞
下一篇:《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名句鑒賞